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 > 第56章 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结果呢!

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做了这么多荒唐事!!

确实该死!

“无论如何,必须除掉他!”

韩成看着怒不可遏的老朱,明智地退后几步,尽量拉开了与朱元璋的距离。

免得被误伤。

至于太子朱标,同样陷入了深深的震撼。

说起来,他虽然陆续听闻一些二弟在封地胡闹的消息,但都不算严重,远远达不到韩成描述的程度。

而且,老二是自己亲手带大的,性格直率,脑袋不算灵光,有些固执。

相处这么多年,也没发现他有这些问题。

怎么到了封地,反而越发放肆了?

“父皇,这事恐怕并非属实。

二弟我知道,凭他的性子,再怎么胡来,也不至于干出这种事。”

朱标担心惹怒老朱,赶忙出言安慰。

朱元璋怒道:“老二性子直,有些单纯,这样的人若是在正人君子指导下,自然能走上正途。

若被坏人煽动,做出这等荒唐事,仔细想想,倒也不是完全意外。”

朱标听罢忙道:“父皇,别这么想……”

话未说完,朱标转向韩成道:“韩成,你这话怕是不准吧?”

之前韩成说什么,哪怕是他死了,朱标都深信不疑。如今涉及二弟,却开始质疑韩成的话是否真实。

由此可见,朱标对兄弟们是真的好。

朱标的众多兄弟对他如此敬重,也是有原因的。

“写史书时,提到重要人物,都会采用春秋笔法,讲究为尊者讳。

依我二弟的地位,就算真做了这些事,也不该这般直白记录,而是会替他遮掩。

你这说法,怎么听来半点掩饰的意思都没有?

莫非你看到的历史都是假的,是别人胡编乱造,专门用来诋毁我们大明的?”

听到朱标这么说,朱元璋也立刻醒悟。

对啊!

就是这个道理!

记录这些事的人,一向讲究为尊者讳,为何轮到自己儿子时,却写得这般清楚?

难道真有人故意败坏自己儿子的名声,抹黑大明?

“你……该不会是从什么**看的吧?”

朱元璋注视着韩成,眼神中满是疑问。

韩成迎着朱元璋与朱标的注视,缓缓摇头说道:

“关于秦王的事迹,虽有不少负面评价,但绝非刻意诋毁。那些记录之人,都是极为可信的,断不会对大明诸王有所偏颇。”

朱元璋和朱标听罢,均露出半信半疑之色。

“到底是谁记下的?莫非真是个胡言乱语的家伙?你怎么这般笃定?”

韩成听到这话,看向朱元璋的目光透出一丝复杂。

“就是陛下您啊。”

朱元璋??

朱标???

------------

自己刚才提到的那个胡言乱语的人,竟然是陛下自己?

关于自己儿子的种种不堪记录,居然也是陛下所写?

朱元璋一脸的困惑。

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此刻都被韩成这匪夷所思的话语惊得说不出话。

万万没想到,竟是真的。

“这……我怎么会忽然写下这些东西?我又没疯!”

怔愣片刻后,朱元璋望着韩成问道。

由于那句荒诞的话,朱元璋在质问时难免带了几分怒意。

朱标也凝视着韩成,等待他的解释。

他同样觉得韩成方才所说太过离谱。

自己的父亲,虽说有时行事怪异,思想独特,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出这种事。

哪有亲爹如此对待儿子的?

将自己的儿子的劣迹全然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知晓?

更何况,自己的父亲可是天子,这么做岂不是自损皇室名声,损害家族声誉?

韩成摇摇头道:“陛下现在不这么认为,不代表将来也不会如此。

日后,陛下得知藩王们的种种恶行,终究会忍无可忍。

觉得这些藩王的行为,远远偏离了陛下对他们的期望。

洪武二十年,陛下便亲自执笔,将其记录下来。

并取名《御制纪非录》,将藩王们的恶行逐一记载。”

为了告诫各位藩王,让他们有所警醒,改过自新……”

韩成说完这段话后,朱元璋回想起秦王在封地所作所为,以及自己得到的一些关于藩王的情报,设身处地一想,发现自己若处于秦王的位置,或许也会做出类似的事情。

至于朱标,在震惊之余顺着韩成的话思考,又想到父亲平时的行为方式,一时语塞。这的确像是父亲会做的事情。

“因为有您亲自编纂的《御制纪非录》,后人才得以清晰了解明初藩王的荒唐行为。同时,这也是您真实性格的一个证明。”

通常情况下,谁家会在家人犯错后选择公开呢?尤其皇家更不可能。然而您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未加掩饰,反而亲自记录下来。”

朱元璋听完后冷哼一声:“我和他们不同,错了就是错了,我承认!我的所作所为从不怕人议论,也不惧后人评说!我不在乎名声,只希望能让更多人吃饱饭,让大明长久存续!”

韩成听罢,对朱元璋竖起大拇指。但朱元璋的脸色再次变得阴沉,因为他确认了朱樉所做的那些荒唐事属实,而这些事足以让人怒不可遏。

标儿对这些不成器的弟弟们本就关心,得知二弟的所作所为,不生气才怪。而且标儿刚从陕西回来不久就病了,除了旅途劳累,更重要的原因是二弟惹的麻烦。

“标儿,老二应该快到京城了吧?”

朱元璋平静地问。

朱标一听这话就知道二弟要遭殃了,而且这次恐怕是逃不过去了。

然而,诸多事情尚未来临,如今他并未真正付诸行动,若因此而过度责备他,似乎有些不太妥当。

还是应当多加教导,让他明白事理,不敢轻举妄动便好,切莫操之过急……

朱标此刻心中颇感后悔,昨日未能采纳父皇的建议,让兄弟们返回各自的封地。

原本以为许久未见,正好借此机会相聚。

回程较快的,还能一同庆祝中秋。

可如今看来,今年的中秋恐怕不会那么平静了!

“哼!”

朱元璋重重冷哼一声。

“若不是这家伙惹出这么多麻烦,标儿又怎会遭此劫难?!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去我觉得稍加惩处他便会悔悟,如今看来是我错了!

这些小子们待在我身边时,一个个乖巧听话,不敢胡作非为,一旦远离,立刻就变得不成样子!

简直是要翻天了!”

“标儿,你绝不可替老二通风报信,更不准阻止他归来的路!”

朱标的面容顿时阴沉下来。

“宠溺孩子无异于害他,我们若不及时纠正他的错误,等到那些祸事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标儿,你也不愿看到二弟能否继续为非作歹,堕落成畜生吧?”

听到朱元璋这般严厉的话语,朱标张口欲言却最终沉默。

“父皇所言极是,必须让他有所警醒,否则二弟必将毁掉。

不过父皇也需要谨慎行事,别真的伤了他的根本。”

朱元璋微微点头。

目光转向韩成,问道:“若将你说的这些改变,标儿的命运是否会发生变化?”

韩成答道:“想必会有所改变。

特别是眼下,皇后娘娘的病情已不再是绝症。

她不会像历史记载中那样早逝。

有皇后娘娘在侧,您的决策会更加理智,太子殿下也不会承受太多压力……”

韩成的话音刚落,朱元璋的眼神便明亮了几分。

对啊!自己怎么会忘记这一层呢?

妹妹若在世,我绝不可能做出用剑威胁标儿这种荒诞之事。

即便当时真有此意,最后也必定强压下去。

无须赘述,那姑娘手中的扫帚抽打起来确实疼痛难忍。

关于太子朱标去世一事,至此暂时告一段落。

韩成内心期盼朱元璋快些离开,以免耽搁他追求朱元璋的女儿。

然而,朱元璋再次看向韩成,开口说话了……

韩成如今见到朱元璋开口便心生恐惧,担忧他会没完没了地追问。

中秋佳节!

他的中秋佳节!

错过了这个中秋佳节,要想在下一个节日里增进感情、加快情感升温,又要等待许久。

仅仅因为一个朱标,就让他如此费神。

若是再涉及朱允炆、朱棣等人,天色恐怕早已漆黑。

“咱的标儿绝不能有任何意外,即便刚才那些法子,我还是不放心,总觉得不够稳妥。

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能让咱的标儿平安渡过难关。

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听到朱元璋的话语,韩成暗自松了口气。

还好,朱元璋提及的是此事,而非朱标去世后由谁继承皇位。

但稍作思考,朱元璋所说的话同样令人困扰。

“陛下,这事儿说来话长,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太子殿下的病因。

而且,现在只是洪武十五年,距离洪武二十五年还有十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谁能预料会发生什么。

未来充满变数,我也不敢妄下保证。

能说的我都已说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

“若如此,那咱们就把你的性命与咱的标儿的性命捆绑在一起。

将来要是咱的标儿改变不了历史的命运,英年早逝,咱也会在同一日将你送走!”

朱元璋又开始胡搅蛮缠。

看着朱元璋紧盯着自己的眼神,韩成后半句话卡在了喉咙里。

“陛下,你不能这样不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