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 第293章 新的证人出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调查修坝烈士后代集体上访事件的过程中,调查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些原本就如凤毛麟角般难以寻觅的当年知情人,如今更是如同人间蒸发一般,踪迹难寻。即便调查组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他们,这些人也对调查视若无睹,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在面对调查组时选择沉默不语,牙关紧咬,坚决不肯透露哪怕一丝一毫有用的信息。

而之前好不容易搜集到的线索,也在这重重阻碍和干扰之下,变得岌岌可危,犹如风中残烛,稍有不慎便会被吹灭。调查组的成员们就如同在茫茫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孤独行者,虽然内心深处仍抱有一丝希望的曙光,但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一头撞在了一堵看不见的高墙之上,不仅让大家的努力付诸东流,更使得心情愈发沉重压抑。

然而,就在这令人感到绝望的紧要关头,一位自称是当年工地运输员的老人,却如同天降救星一般,主动找上了调查组。这位老人名叫李福,他身材矮小,身形佝偻,背部微微驼着,仿佛被岁月的重担压弯了脊梁,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疲惫感。他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被岁月刻画出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皱纹,这些皱纹如同时间的印记一般,诉说着他所经历过的漫长人生。每一道皱纹里似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是生活的艰辛,或许是情感的波折,又或许是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不移的光芒,尽管岁月已经让他的步伐变得有些蹒跚,但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稳健,仿佛他背负着某种重要的使命。

李福慢慢地走进了调查组办公室,他的身体略微有些颤抖,双手不自觉地在身前搓动着。那是一双布满了老茧的手,粗糙得如同砂纸一般,手指关节因为长期的劳作而变得粗大且有些变形。

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李福终于下定决心,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地走到办公桌前,用那沙哑得像老旧风箱发出的声响一般的声音说道:“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当年的那些罪恶被掩盖起来,那些烈士们为了修建大坝付出了那么多,甚至连性命都搭上了,可他们的家人到现在都还没能讨回一个公道。我这把年纪也没什么好怕的了,我就是想为那些牺牲的烈士们讨回一个公道。”

他的话语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般,有力地敲打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

说完,他缓缓地解开那个破旧布包上的结,仿佛那是一个珍贵的宝藏。随着结的解开,布包的口子逐渐张开,露出了里面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将手伸进布包,仿佛里面装着易碎的瓷器一般。当他的手指触碰到那些泛黄、边缘破损的运输单据时,他的动作变得更加轻柔,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把这些脆弱的纸张弄破。

这些单据因为年代久远,纸张已经变得脆弱易碎,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碎成齑粉。它们的颜色已经褪去,原本的白色变成了一种淡淡的黄色,就像被时间侵蚀的记忆。

单据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当年工地的运输信息,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仔细辨认还是能够看清楚的。这些字迹就像是当年的历史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那段被遗忘的故事。

李福凝视着这些单据,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情绪渐渐激动起来。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声音也微微颤抖:“我当年负责运输物资,每次运送粮饷时,都感觉数量不太对。可我就是一个小运输员,人微言轻,哪敢多问啊。但我心里一直犯嘀咕,总觉得事情不对劲,就偷偷留了这些单据。后来听说有人在调查当年克扣粮饷的事,我就知道,是时候把这些拿出来了。”

调查人员听闻,顿时如获至宝。他们连忙接过李福手中的单据,仿佛这些单据是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他们仔细查看起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希望能从这些模糊的字迹中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这些单据虽然只是一些运输记录,但其中却隐约透露出一些与粮饷克扣相关的重要信息。比如,某些批次的粮饷运输目的地与实际发放地点不符,这中间的差异让调查人员不禁怀疑,这些粮饷是不是在运输途中被人动了手脚。

进一步查看这些单据,调查人员发现还有一些运输时间和数量的记录存在明显的矛盾。按照正常的运输流程和逻辑,这些矛盾根本不应该出现。例如,某一批次的粮饷运输记录显示,它应该在三天前就到达目的地了,然而实际的记录却显示这批粮饷直到昨天才抵达。这样的时间差实在让人费解,难道是运输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意外情况吗?

再看另一张单据,上面显示某一批次的粮饷数量与其他相关记录严重不符。按照常理,每一批次的粮饷数量应该是固定且明确的,但这张单据上的数字却明显少于其他记录。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记录错误,还是有人故意篡改了数据呢?

其中一张单据上显示,某一批次的粮饷本应运往修坝工地的三号营地,可实际的运输目的地却写成了一个偏僻的仓库,而这个仓库与修坝工程并没有任何直接关联。而且,记录上的运输时间也十分蹊跷,按照正常的路程和运输速度,这批粮饷不应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这批粮饷究竟去了哪里呢?为什么会被送到一个与修坝工程无关的地方呢?

这些疑点重重的单据让调查人员对粮饷被克扣的怀疑越来越深。他们决定顺着这些线索深入调查,一定要查清这些粮饷的去向以及是否真的存在克扣的情况。这批粮饷本应该在两天内到达工地,但单据上却显示用了整整五天时间。在这多出来的三天时间里,这批粮饷的去向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调查人员不禁心生疑问:这批粮饷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是在运输途中遭遇了意外而被耽搁,还是被暗中转运到了其他地方呢?这些疑问像幽灵一样在调查人员的脑海中盘旋不去,让他们对整个事件的真相愈发好奇。

与此同时,调查人员在检查其他单据时,还发现了粮饷运输数量上的异常。有些批次的记录显示运输数量与工地实际需要的数量相差甚远,这种差异要么是多记了,要么是少记了。这一发现令调查人员感到震惊,因为这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物资调配逻辑。如此明显的错误,绝非偶然,而是有人故意为之。

这些看似简单的运输单据,此刻却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工具,而是成为了揭开当年粮饷发放过程中重重黑幕的关键线索。这些新的发现为案件的调查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调查人员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们决心沿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揭开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李福的出现,无疑是案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带来的这些证据,就像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为陷入困境的调查组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完善了整个证据链,让调查人员离真相又近了一步。调查人员紧紧握着李福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大爷,太感谢您了!您提供的这些证据太重要了,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利用这些线索,彻查当年的事情,给烈士们和他们的家人一个交代!” 李福微微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期待:“我就盼着能给那些孩子们一个公道,让烈士们在地下也能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