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艳遇风暴:席卷男同胞 > 第92章 陶艺美妞·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你确定这符合卫生标准?\"

艾米丽的声音从卧室传来时,我正在厨房熬第三锅小米粥。蒸汽模糊了眼镜片,但我仍能看清她举着那件皱巴巴的棉质睡衣——产后三天她穿过的、浸透汗水的淡蓝色睡衣,此刻正严严实实包裹着我们熟睡的女儿。

\"这叫'胞衣养'。\"我搅动着粥勺,\"我姥姥说,用母亲的汗味包裹婴儿,能增强安全感。\"

\"科学说这会滋生细菌。\"艾米丽凑近闻了闻,做了个鬼脸,\"何况这味道像过期蓝纹奶酪。\"

我关火,擦净手走过去。小陶在睡衣制成的襁褓里扭动,脸蛋红得不正常。当我解开领口检查时,一片细密的红疹正从她脖颈蔓延到胸口。

\"上帝啊!\"艾米丽惊呼,\"快脱掉这生化武器!\"

十分钟后,我们围着儿科急诊室的ipad,屏幕里是我姥姥布满皱纹的脸。老人家眯眼观察小陶的疹子,突然用山东话蹦出一串药名。

\"姥姥说不是湿疹,是胎毒。\"我翻译给艾米丽听,\"要煮金银花水擦洗。\"

艾米丽敲击键盘查询:\"维基百科说金银花确有抗炎作用...\"她顿了顿,\"但西医建议用1%氢化可的松。\"

姥姥在屏幕那头突然举起个布老虎,用英文喊:\"American medicine too strong!(美国药太猛)\"

最终我们达成协议:白天用激素药膏,晚上金银花浴。当小陶在混合疗法下痊愈时,艾米丽偷偷把那件\"胞衣\"缝进了婴儿被,而我在药柜深处藏了支氢化可的松。

小陶满月那天,Sarah带着个夸张的蝴蝶结礼盒来访。拆开竟是套迷你画具,从油画笔到丙烯颜料一应俱全。

\"太早了吧?\"我拿起指头宽的调色刀,\"她连奶瓶都握不稳。\"

Sarah神秘微笑,从手机调出段视频。画面里的小陶躺在活动垫上,肉乎乎的小腿正好踢中悬挂的拨浪鼓——那是我用声纹陶改良的,五片陶铃对应宫商角徵羽。

\"听第三下踢击。\"Sarah放大音量。

咚咚声里,有个清晰的升调变化。艾米丽瞪大眼睛:\"她踢出了小三度音程!\"

当晚我们做了危险实验:在婴儿床上方悬挂不同音高的陶铃。小陶挥舞手臂的轨迹绝非随机,有次甚至连贯地敲出《茉莉花》前奏。艾米丽录下视频发到tiktok,天亮时播放量已突破五十万。

\"评论区在问哪里买。\"她刷着手机,忽然皱眉,\"等等,这个叫'陶瓷夫人'的用户说...\"

我凑近看屏幕:【1968年北京育婴堂记录显示,宋世安(注:我表舅)周岁时曾用筷子敲碗演奏《东方红》片段】。留言附了张发黄的档案照片。

\"这不可能。\"我喉咙发紧,\"1968年他刚出生,我姥姥说他是五岁才...\"

艾米丽突然抓住我手腕:\"你表舅的生日是不是11月?\"

\"你怎么知道?\"

她跑向书房,抱出本皮质日记本。褪色的烫金字母\"m\"下,夹着张1998年的展览门票:北京国际陶艺双年展。

\"妈妈的日记。\"艾米丽颤抖着翻到特定页,\"1998年12月24日,宋带我看陶展,他说...\"她的指尖停在一段文字上,\"'冰裂釉开片的声音,让我想起肖邦夜曲的转调'。\"

我如遭雷击——这正是我硕士论文的核心观点。

日记下一页贴着张便签,上面是手写的釉料配方。艾米丽对着灯光细看:\"等等,这背面有字。\"

翻转的便签上,是句褪色的中文:\"釉色配方赠玛格丽特,愿我们的爱情如冰裂纹,愈裂愈美。——世安\"

窗外,五月的风铃叮当作响。我和艾米丽相顾无言,只有小陶在婴儿床里发出咿呀声,小手拍打着悬挂的陶铃,奏出支离破碎却莫名和谐的旋律。

抓周仪式定在小陶周岁生日。我们在客厅地毯摆了环形展台:我的陶泥、艾米丽的油画笔、Sarah带来的法典(\"万一她想当律师呢?\")、克拉克医生寄来的听诊器,甚至还有霍华德探员凑热闹放的移民局徽章。

\"完全科学。\"艾米丽调整Gopro镜头,\"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婴儿的随机选择反映...\"

小陶穿着红肚兜爬向展台时,我们同时屏住呼吸。她圆溜溜的眼睛扫过每件物品,突然双手并用——左手抓起陶泥,右手攥住油画笔,然后一屁股坐在了听诊器上。

\"三栖人才!\"Sarah鼓掌。

当晚庆功宴后,艾米丽在厨房发现惊人一幕:小陶用奶瓶对准我的白衬衫,喷射的奶柱在空中划出完美抛物线,在棉布上晕开渐变的圆环。

\"看这个弧度!\"艾米丽举起湿漉漉的衣襟对着灯光,\"和我《液态记忆》系列的核心构图一模一样!\"

我正想反驳这是巧合,小陶突然把奶瓶往地上一砸,飞溅的奶滴正好在瓷砖上形成心形。艾米丽倒吸凉气,翻出手机里她三年前的草稿图——分毫不差。

\"这不科学...\"她喃喃道。

\"这叫血脉相连。\"我擦着地板,想起姥姥常说山东老家有\"女肖母,子肖父\"的老话。

随着小陶学会走路,我们家变成了当代艺术现场。她用蜡笔在声纹陶上涂鸦,结果烧制后形成意想不到的釉下彩;她把艾米丽的颜料挤进我的陶泥,混合出的材质竟能随温度变色。

\"我们得系统记录这些发现。\"艾米丽在工作室架起三脚架,\"这可能是儿童艺术认知研究的宝贵...\"

话音未落,小陶摇摇晃晃走来,把沾满陶泥的手按在她刚完成的画布上。艾米丽正要惊呼,突然僵住——那个小手掌印的位置,恰好补全了构图缺失的视觉重心。

\"见鬼了。\"Sarah某天来访时目睹小陶用橡皮泥捏出微缩版《星空》,忍不住爆粗,\"这丫头该不会是什么转世灵童吧?\"

更惊人的发生在语言领域。双语环境的小陶自创了\"陶式语法\":中文动词+英文名词。\"抱抱milk!\"她举着空奶瓶命令,\"more 饼饼!\"

中央公园的樱花节上,一个金发男孩突然指着小陶喊:\"你的眼睛为什么是横的?\"没等我们反应,小陶已经蹲下抓起陶泥,十秒钟捏出个男孩头像,奶声奶气地问:\"你鼻子为什么是竖的?\"

围观人群爆笑,男孩母亲尴尬地道歉。回家地铁上,小陶枕着我肩膀昏昏欲睡,手里还攥着那个泥塑。艾米丽悄悄拍下这幕,配文发到Instagram:\"my little bicultural picasso(我的小小双文化毕加索)\"。

深夜,我整理工作室时无意碰倒小陶的玩具箱。散落的物品像极了她抓周时的布局:陶泥、画笔、听诊器...还有本不知何时混入的旧乐谱,扉页上潦草地写着《冰裂纹幻想曲》——表舅的字迹。

窗外月光如水,我忽然想起烧窑时的场景:泥坯在高温中变形、开裂,却最终定格成比设计更美的形态。或许家族记忆就像釉料里的金属粒子,总会在某个温度显露出隐藏的脉络。

卧室传来艾米丽哄睡的歌谣,混合着小陶含糊的跟读声。我摸出手机,给姥姥发了条语音:\"您能不能教我'胞衣养'的完整做法?对,就是艾米丽那件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