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皇权枯骨 > 第223章 点香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宁国府不愧为顶级勋贵世家,菜色自然是没得挑。

色香味俱全不说,加上顶级食材,德哥儿也算大开眼界。

这张桌上除了薛蟠其余的就算不是土豹子也差不多。

只一眼薛蟠心里就有了思量。

提起筷子指着八仙桌中间的羊头问道。

‘德哥儿可曾在宫中尝过这道菜?’

德哥儿摇摇头,‘我才在宫中吃过几次御膳。

这个不会就是卤羊头吧?’

薛蟠摇摇头,看向冯紫英。

冯紫英思索一下,指着旁边的香料蘸碟。

‘闻这香料倒是和火燎羊头相似。

只是!’

薛蟠点点头,没有说话将筷子伸向羊头。

只见轻轻一夹,一片羊头肉已经在筷子头上。

‘这才是宫廷做法,外面酒楼虽然也叫火燎羊头,火候、刀功、最重要的是色形相去甚远。’

德哥儿学着薛蟠的样子夹起一块羊头肉蘸着香料品尝起来。

只这一口肉,德哥儿更能体会什么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难怪勋贵们拼命甚至不惜赌上整个家族去造反都要保住荣华富贵。

漂亮的丫鬟又端来新菜,保温银盖取走时,伴着香甜酒香的螃蟹味直钻鼻腔。

这道菜倒是不需要薛蟠介绍,酿螃蟹嘛!

就连薛蟠也闭着眼睛品尝着蟹肉的鲜甜和肉馅的醇厚。

‘宁国府不愧为国公府,也不知从哪采买的梭子蟹,真是鲜美。

会稽山花雕更是香气浓郁,就连我们薛家采买都需要提前预定。’

说着看了一眼德哥儿,‘王大人一年的俸禄也只够买两坛。’

不得不佩服封建时期的商人和手工业业主。

只有长时间的沉淀和用心经营的品牌才能造就如此香气浓郁的花雕。

加上大师的烹饪,梭子蟹的鲜、肉馅的醇厚、花雕的浓郁如此复杂却又如此层层分明。

这是在调戏食客的舌头,如果只是为了饱腹那真是暴殄天物。

唇齿之间细腻的香气还未散去,德哥儿再次看向桌上的盘子。

惊鸿一瞥加上无尽的回味才是大师最想要的结果吧。

闻到薛蟠、冯紫英、贾芸杯中葡萄酒的香气,德哥儿的手再也忍不住。

贾琮几个一看德哥儿倒葡萄酒立马也跟上。

一杯酒下肚,冯紫英才感叹一句。

‘真正的恰到好处,再多食一分,多等片刻也不至于让人如此回味。’

贾琮也苦笑着摇摇头,‘常听说府里的厨子不一般。

酿螃蟹我也是第一次吃!’

贾环撇撇嘴,‘谁又不是呢,小厨房可不供应咱们的饭食。’

倒是贾兰没有说话,嫡庶之分的待遇可见是相当明显。

感谢礼部和皇家的慷慨,不然蒸龙肝、炮凤肚也不是勋贵家能端上桌的。

底蕴深厚不只是嘴上说说,上鲜蔬的速度明显是经过精心的计算加上长期的经验。

从厨房一路端来既能保持菜蔬的鲜亮和温度,还能保证盘底没有汤汁。

这一刻德哥儿对宁荣二府那些秀色可餐的丫鬟有了另外一种观感。

无论传言两府的丫鬟有多高傲有多混乱,只看动作统一的行止上菜。

关键时刻那真是给主家涨脸。

到底没忍住,德哥儿小声的问贾琮厨房离这里有多远。

贾琮比划着两根手指,‘整两百丈远。

以往这种宴席我也是没有机会参加,倒是特意打听过一番。’

两百丈,一里多地,从厨房出菜到宴会现场,让菜品保持最佳口感。

看来宁国府在这种大型宴会上果然是身经百战。

贾琮说着开始扭头四处找人。

‘怎么了?’

贾琮摇摇头,‘玉字辈常常参加宴席的只有琏二哥和宝玉。

宝玉不会又混到女眷群里去了吧!’

德哥儿嘿嘿一笑,‘那位长在脂粉堆的公子哥怎么会愿意同咱们一起用饭。’

别说贾琮了,就连贾兰都觉得尴尬。

倒是冯紫英一开口,算是挑破 最后一层窗户纸。

‘不是说他要继承荣国府爵位,更是下一代荣国府当家人嘛!

能文能武,更有才名在外,三岁开蒙,四书五经更是倒背如流。’

贾琮眼睛大睁,就连贾芸都扭头看向冯紫英。

‘如此重要的场合,更是我辈年轻人联络家族情意,互相试探各家继承人的时候。

更是探查各家出色子弟,探听各家立场的好场合。

他怎么会如此不顾大局,不为家族思量?’

看到大家都看自己,冯紫英抬手摸摸自己的脸。

‘怎么你们长辈没有交代,还是我说的太直白?

冯家是武将之家,小子更是年轻。’

德哥儿几个摇摇头,对于冯紫英的直来直往毫不介意。

德哥儿也是一脸的好奇,‘贾宝玉如此出挑,不愧为荣国府的凤凰蛋。

只是这传言你是从哪听的?’

冯紫英一愣,这才仔细回想起来。

能被家里到底安排来宁国府自然不是蠢人。

单看同座的几个人也能明白,这种传言连他们都不知晓。

冯紫英眉头一拧!

‘端午节后贾家族学因为学风被御史弹劾几位可知晓?’

真是会用词,学风?

说书的已经将贾家学堂里的龙阳之好说的惟妙惟肖。

冯紫英看到几位的眼神,接着说道。

‘我也听好友说起贾宝玉的事,只是到了茶楼说书却再也没有说起有关荣国府子弟的事。

倒是将宁国府贾珍父子俩的风流事却让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议论的热火朝天。’

可不是嘛,无论何时有空的群众总是对更高阶层的同类更好奇。

就像传言中皇帝用金锄头锄草一样。

‘之后没几天在北静王府的一次诗会上就有京中才子说荣国府含玉而生的公子聪慧异常。

甚至说出其读书作文只能更甚其府贾政。

还说拿下秀才功名时肯定比其兄长还年轻。

连北静王听后都夸,不愧为荣国府翩翩佳公子,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这就过分了,北静王这明显是别有用心。

这是要将贾宝玉有关出生时的异象和虚无缥缈的才名做实。

可知事背后的推动人到底是谁还真不好说!

‘冯兄可还认得在北静王府见过的几位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