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哋几时返屋企?》(粤语诗)
——我热泪盈眶写落嘅呢啲汉字……
文\/树科
谂到你哋嘅名:
法浮宫,英博馆
美都会,俄冬宫……
睇到你哋嘅相:
神像,凤冠,兽尊
民器,人艺,文玩……
一国国,一脏脏
我哋唔得唔
谂到台湾,藏南,贝加尔湖……
我冇嘢好谂
噈谂到佢哋:
你哋几时返屋企?
《树科诗笺》2025.4.5.粤北韶城沙湖畔
《文明之痛与归乡之盼》
—— 论树科《你哋几时返屋企?》的家国叙事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浩渺星空中,树科的粤语诗《你哋几时返屋企?》宛如一记叩击文明肌理的重锤,以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张力,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场域。这首创作于 2025 年清明时节的诗篇,以文物追索为叙事主线,巧妙地将海外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与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并置,在个体情感与家国情怀的交织中,勾勒出一幅关于文明伤痛与归乡期盼的宏大图景。诗歌中饱含的深情与哲思,不仅折射出中华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更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与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一、异域镜像中的文明伤痕
诗歌开篇,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将 “法浮宫,英博馆 \/ 美都会,俄冬宫” 这些世界知名博物馆的名称一一罗列。这些看似寻常的名称,实则是打开历史创伤的密钥。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每一座博物馆都收藏着大量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背后,是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掠夺的屈辱历史。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国可亡,而史不可灭。” 这些流落在外的文物,正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文明。
诗人接着描绘所见文物:“神像,凤冠,兽尊 \/ 民器,人艺,文玩”。这些文物涵盖了宗教、宫廷、民间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文明多元性的生动体现。神像彰显着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凤冠代表着宫廷的奢华与威严,兽尊蕴含着神秘的文化符号,民器与文玩则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智慧与艺术创造力。然而,这些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瑰宝,如今却漂泊异乡,如同游子离乡,令人痛心疾首。雨果曾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痛斥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劫掠:“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诗人对文物流落他乡的痛心,与雨果的义愤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一国国,一脏脏”,这简短而有力的表述,将国家与 “脏” 字相连,初读令人震撼,细思则意味深长。这里的 “脏”,并非指物理意义上的污秽,而是对列强掠夺行为的道德批判。每一个收藏着中国文物的国家,都在那段历史中留下了不光彩的印记。它们的博物馆成为了文明劫掠的 “罪证陈列室”,见证着弱国无外交的惨痛历史。这种将国家与负面词汇关联的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温柔敦厚,以一种近乎直白的方式,刺痛着读者的神经,唤起人们对历史伤痛的深刻记忆。
二、历史褶皱里的领土之思
诗歌由文物追索自然过渡到领土争端:“我哋唔得唔 \/ 谂到台湾,藏南,贝加尔湖……”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三国时期起,中国便对台湾实施了有效管辖。藏南地区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殖民者炮制的 “麦克马洪线” 是非法的,中国从未承认。贝加尔湖曾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在历史的变迁中脱离了中国的管辖。这些领土争端,如同历史的褶皱,记录着国家的兴衰荣辱。
领土与文物,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紧密相连。它们都是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象征。文物承载着文化基因,领土则是文化生长的土壤。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守护文物与扞卫领土,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诗人将二者并置,巧妙地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桥梁,使诗歌的内涵从单纯的文物追索上升到国家主权与民族命运的高度。
“我冇嘢好谂 \/ 噈谂到佢哋:\/ 你哋几时返屋企?” 诗歌以这句质朴而深情的呼唤作结,将所有的情感凝聚成一句对文物与领土的殷切期盼。“返屋企” 在粤语中意为回家,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词汇,赋予了诗歌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是对文物回归的渴望,更是对领土完整的期盼。在诗人心中,文物与领土都是 “家” 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它们都回归,“家” 才是完整的。这种将家国情怀具象化为 “回家” 的表达,使诗歌的情感真挚而动人,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三、粤语诗体的文化张力
《你哋几时返屋企?》采用粤语创作,这一语言选择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汉语成分较多的语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诗歌中 “谂到”(想到)、“噈”(就)等粤语词汇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地域特色,更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粤语的九声六调,使诗歌在吟诵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与诗歌所表达的深沉情感相得益彰。
粤语诗体的运用,还体现了诗人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在全球化的今天,方言文化面临着被普通话和外语冲击的困境。树科选择用粤语创作,是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与弘扬。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粤语诗歌的存在,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语言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同时,粤语作为粤港澳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用粤语创作,能够更好地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诗歌更具传播力和感染力。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与现实意义
在艺术手法上,《你哋几时返屋企?》运用了意象叠加与情感递进的技巧。诗歌通过罗列博物馆名称、文物种类、领土名称等意象,层层叠加,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从对文物流落他乡的痛心,到对领土争端的忧虑,再到对回归的期盼,情感逐步递进,使诗歌的主题不断深化。这种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使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紧迫感。
诗歌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在当今世界,文物追索与领土争端依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都在努力追回流失海外的文物,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中国也在积极开展文物追索工作,通过外交谈判、法律诉讼等多种方式,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同时,在领土问题上,中国始终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树科的这首诗歌,呼应了时代主题,表达了广大民众的心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视文化遗产,扞卫国家主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你哋几时返屋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当代诗歌中的佳作。它不仅是一首关于文物与领土的诗歌,更是一首关于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赞歌。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热爱,以及对文明传承与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这首诗歌如同一声号角,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为守护文化根脉、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