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768章 《方言诗韵中的美学解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68章 《方言诗韵中的美学解构》

《靓嘅哲学》(粤语诗)

文\/树科

你靓靓,佢靓靓

我哋嘟有我哋嘅靓靓

唔靓啲,嘟喺啲

猫嘅鼻,狗嘅咀……

靓唔靓,正唔正

坐嘅样,企嘅相

行有风,瞓有定

冇走光,噈梗靓……

月光光,圆缺靓

山清水秀自然靓

靓唔喺满泻

唔满泻,先至满嘅靓……

《树科诗笺》2025.4.20.粤北韶城沙湖畔

《方言诗韵中的美学解构》

—— 论《靓嘅哲学》的多维审美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粤语诗《靓嘅哲学》犹如一颗独特的文化结晶,以方言为载体,打破传统诗歌语言的桎梏,在日常话语与哲学思辨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这首诗以 “靓”(粤语中 “漂亮”“美好” 之意)为核心意象,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语言表达,解构并重构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展现出别具一格的诗学价值与文化意蕴。

一、方言入诗:语言形式的创新与突破

(一)粤语方言的鲜活生命力

《靓嘅哲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大胆运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你靓靓,佢靓靓”“唔靓啲,嘟喺啲” 等语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汉语成分较多、语音系统复杂且富有音乐性的方言,其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语调为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语言选择使诗歌跳出了普通话诗歌的同质化表达,形成鲜明的辨识度。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粤语的九声六调赋予诗歌独特的韵律感。例如 “坐嘅样,企嘅相” 中,“坐”(zo6)与 “企”(kei2)的声调对比,以及 “样”(joeng6)和 “相”(soeng3)的押韵,在口语化的表达中暗含韵律之美。这种韵律并非传统诗歌格律的刻意雕琢,而是自然融入方言的日常表达之中,展现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随性之美。

(二)方言与诗歌传统的碰撞与融合

将方言引入诗歌创作,是对传统诗歌语言规范的挑战与突破。在中国诗歌史上,方言入诗并非先例。早在《诗经》中,就有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这样带有地域特色的语句;楚辞更是以楚地方言为特色,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然而,在现代诗歌语境下,方言的运用更多是对地域文化的彰显与对诗歌语言边界的拓展。

《靓嘅哲学》中的方言运用,既保留了粤语的原生质感,又通过诗歌的形式进行艺术加工。如 “猫嘅鼻,狗嘅咀”,以极具生活趣味的意象,用粤语口语化表达呈现,使诗歌在贴近大众生活的同时,又超越了单纯的方言记录,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种碰撞与融合,体现了诗人对语言创新的探索精神,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意象解构:“靓” 的多元阐释

(一)日常意象的审美转化

诗中选取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意象来诠释 “靓” 的概念。“坐嘅样,企嘅相”“行有风,瞓有定”,将人的日常姿态纳入审美的范畴,打破了人们对 “靓” 的固有认知。传统美学观念中,美往往与华丽、惊艳等特质相关联,而诗人却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发现美,使 “靓” 的内涵从外在的视觉美拓展到行为举止的优雅与得体。

“猫嘅鼻,狗嘅咀” 这一意象组合更是别具匠心。猫和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它们的鼻子和嘴巴本无特殊美感可言,但诗人将其纳入诗歌,以一种调侃的方式暗示美的多样性。正如庄子所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并非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标准,平凡之物亦有其独特之美。

(二)自然意象的哲学升华

诗的后半部分引入自然意象,进一步深化 “靓” 的哲学内涵。“月光光,圆缺靓”“山清水秀自然靓”,月光的阴晴圆缺、山水的清秀自然,都被诗人视为美的体现。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与中国古代文人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诗人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欣赏,同时也暗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靓唔喺满泻,唔满泻,先至满嘅靓” 一句,更是将对 “靓” 的理解提升到哲学层面。“满泻” 在粤语中有 “过度、满溢” 之意,诗人认为美并非是过度的、极致的展现,而是恰到好处的呈现。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 “中和之美” 不谋而合,如《礼记?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美在于平衡与适度,过犹不及。

三、哲学思辨:诗歌中的美学智慧

(一)个体差异与美的相对性

“你靓靓,佢靓靓,我哋嘟有我哋嘅靓靓”,开篇即点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强调美的个体差异与相对性。这种观点打破了单一的审美标准,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思想不谋而合。在现代社会,审美标准日益多元化,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对这种多元性的认可与尊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中对不同姿态、不同事物的描写,也暗示了美是在比较与差异中显现的。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正是因为个体之间的差异,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

(二)超越表象:美的本质探寻

诗人在诗中不仅描绘了美的表象,更试图探寻美的本质。从日常生活中的姿态美,到自然景物的自然美,再到对 “满泻” 与 “适度” 的思考,层层递进,引导读者对美进行深入反思。美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华丽与惊艳,更在于内在的和谐与适度,在于对生命、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

这种对美的本质的探寻,与中国传统美学中 “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的观念相呼应。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中国艺术是一种‘乐’(音乐)的精神,它是从‘和’的精神出发的。”《靓嘅哲学》中所展现的美,正是一种内在和谐之美,一种超越表象、直达本质的美。

四、诗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一)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靓嘅哲学》在语言形式、意象运用和哲学内涵上的创新,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在语言方面,方言的运用拓宽了诗歌的语言边界,使诗歌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个性。其次,在意象选择上,诗人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挖掘素材,打破了传统诗歌意象的局限,为诗歌注入新的活力。最后,在思想内涵上,诗歌将日常话语与哲学思辨相结合,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使诗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思想价值。

(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靓嘅哲学》以粤语入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创新,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粤语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岭南文化的特色得以彰显。这种创作方式有助于增强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方言诗歌的创作也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同质化趋势日益明显,方言诗歌的存在犹如文化多样性的一抹亮色,提醒人们关注和保护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维护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结语

树科的《靓嘅哲学》以其独特的粤语方言表达、丰富的意象解构和深刻的哲学思辨,在当代诗歌领域独树一帜。这首诗不仅是对 “靓” 这一概念的重新诠释,更是对诗歌语言、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的一次大胆探索。它让我们看到,诗歌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平凡中发现美,在思辨中探寻美的本质。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靓嘅哲学》所展现的创新精神与文化担当,将继续激励着诗人不断探索,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