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诸天万界革命 > 第4章 三年之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历史的车轮,在此刻,被一股外来的伟力,推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吴笛温和问道:“重八,你觉得你如何才能苟活于乱世,而不被乱世所吞噬。你认为天下有多少人与你一样过着食不裹腹,朝不保夕的生活。你们为什么如此,只有你自己去寻找答案。”朱元璋清澈的眼神透露出迷茫。皇觉寺外的相遇,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朱元璋死寂的心湖,漾开了一圈希望的涟漪。吴笛道:“这是《打狗棍法》用于你护身,这玉璋你带上为难是呼救我自会出现三年后还在此处相见,见你领悟多少。”吴笛并未带他离开,反而在他明心见性,点出“魔念”为何物后,做出了一个让朱元璋乃至其麾下都有些意外的决定。

“陛下,我们不直接带他走吗?”慕容霸有些不解,在他看来,尽早开始培养这气运之子才是正理。

吴笛遥望着那瘦削少年消失在暮色中的背影,目光深邃:“玉不琢,不成器。他心中之惑,非我等言语可解。他需亲眼见这乱世,亲身体验何为人间鬼蜮,何为未曾泯灭的微光。他所经历的每一次绝望与抉择,都将是他未来根基最坚实的组成部分。”

他转向众人,命令道:马小玲,于虚空开辟‘观星台’,监察濠州乃至中原气运流转,尤其是魔气动向。慕容儁、陈庆之,你二人轮流执掌‘昊天镜’,隐于时空缝隙,确保朱元璋性命无虞,非必死之局,不得出手。其余人等,分散各地,一方面搜集此界情报,勘测魔军势力分布,另一方面,亦可暗中引导,为他创造‘机缘’——非是直接赠予,而是留给他一线靠自己挣扎求存的契机。”

“遵旨!”众人领命,身形缓缓淡去,融入虚空,如同无形的守护网,悄然笼罩在这片饱受磨难的土地上。

而朱元璋,或者说朱重八,再次踏上了乞讨的漫漫长路。这一次,他的心境与来时已然不同。怀中贴身藏着一块吴笛赠与的、触手温润的无名玉璋(实为最低阶的护身符与清心宁神之物),脑海中回荡着那句“魔念是心灵的扭曲”。他带着一丝渺茫的希望,以及一个沉重的疑问,重新走进了这个吃人的世道。

他沿着淮西一路乞讨,见过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也见过豪强地主将霉变的粮食倒入沟渠。饥饿如同附骨之疽,时刻折磨着他。

在一次争抢施粥的混乱中,他亲眼看到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少年,为了一碗稀薄的米汤,用削尖的木棍捅穿了另一个乞儿的喉咙。那少年得手后,眼中没有恐惧,只有野兽般的满足和畅快,他身上的气息,让朱元璋没来由地感到一阵阴冷与厌恶——那正是吴笛所说的,被“魔念”侵蚀的迹象,将生存的欲望扭曲成了对同类的残忍。

他也曾在破庙栖身时,遇到一个看似慈眉善目的游方道士,那道人口称有仙法可救世人,却暗中引诱饥民奉献最后一丝家当乃至良知,供奉所谓的“无生老母”,气息诡谲,隐隐有魔气缠绕。朱元璋记着吴笛的警告,心中警惕,没有上当,并悄悄提醒了几个面善的同行者,躲过一劫。他第一次意识到,魔,并不总是张牙舞爪,它更擅长伪装成希望,蛊惑人心。

乞讨的生活毫无尊严可言。他受过白眼,挨过打骂,被恶犬追逐,与野狗争食。有一次,他病倒在一座荒废的土地庙里,高烧不退,浑身冰冷,几乎以为自己要步家人的后尘。朦胧中,他感到胸口的玉佩传来丝丝暖意,护住他心脉不绝,又在次日被一个同样贫苦的老妪用一碗不知名的草根汤救回。老妪自己都食不果腹,却愿意分他一碗活命之汤,这微小的善举,让他深刻体会到吴笛所说的“人性的微光”,与魔念的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也面临过诱惑。他曾无意中撞见一伙溃兵藏匿赃物的地方,里面有金银,有干粮。那一刻,贪婪的念头如同毒蛇般钻入他的脑海——“拿了它,就能吃饱,就不用再受这乞讨之苦!”他心跳加速,手几乎要伸出去了。但旋即,他想起了父母兄长生前的教诲(尽管模糊),想起了皇觉寺外那青袍人深邃的目光,想起了那“守护人心微光”的话语。他最终咬牙退走,没有动那些不义之财。这一次的挣扎与坚守,让他感觉自己战胜了内心的“魔”,虽然依旧饥饿,心灵却仿佛经历了一次洗礼,变得更为通透坚韧。

三年的流浪,让他足迹遍布豫南、皖西。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挣扎求存的乞儿,更成了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仔细观察各路人马:元朝官兵的腐败暴虐,地方豪强的为富不仁,红巾起义军的蓬勃与混乱(他甚至远远见过刘福通一部人马的行军,其军纪涣散,亦有劫掠百姓之举,让他暗自皱眉)。

他看到了魔念如何在不同阶层中显现:元官的无视人命是魔,豪强的贪婪盘剥是魔,起义军中滥杀无辜、同类相残也是魔。同时,他也看到了在如此重压下,依旧有人守望相助,有义民开仓放粮(他后来隐约感觉,其中几次似乎有“陌生人”暗中引导或提供了些许帮助),有医者不计报酬救治病患。

他开始朦胧地意识到,要对抗这席卷天下的“魔”,光靠个人的善念和忍耐是不够的。需要力量,需要秩序,需要一种能将人心中的“微光”汇聚起来,足以照亮黑暗的力量。他时常摩挲着怀中那枚愈发温润的玉佩,对皇觉寺外那群人的身份和目的,有了更深的好奇与猜测。他们赐予这玉佩,是否正是在等待他自己悟出这个道理?

三年的风霜雨雪,饥寒交迫,将朱元璋锤炼得更加黑瘦,却也磨去了他眼底最后的茫然与怯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沉静、洞察世情的锐利,以及一份深藏于心的、对建立秩序和净化世道的模糊渴望。

这一日,他流浪至濠州城外,听闻故乡的灾情略有缓解,而红巾军势头更旺。他站在城外的高坡上,回望这三年来走过的路,心中百感交集。他验证了吴笛的话,魔念确实无处不在;他也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未曾堕落。

就在这时,他怀中的玉佩忽然传来一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的温热感,仿佛在指引着他什么。同时,他远远看到濠州城门处似乎有些骚动,有起义军模样的人在活动。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他知道,三年的“见习”或许该结束了。乞讨无法改变这世道,他需要寻找一个更大的舞台,去实践他这三年于苦难中思索出的一些道理,去真正开始面对这个世界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