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世家的上下三千年 > 第104章 很难推动的废奴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04

废奴令这事以前别山君也想推动,可那时世家大族没敢明目张胆,而且因为土地宽裕没几人愿意当奴隶。

可别山君一离开封国,奴隶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当然,这些农奴工奴不可能从别山国民中产生,而是从捕奴队送来的山越蛮夷,从楚国各地,甚至于七国各地买来的人口。

当然,这个时代,除了大秦,其他六国奴隶很常见,奴隶甚至于比自耕农好一点,因为有世家大族庇护,他们不需要服兵役劳役。

吕不韦思索良久终于决定对奴隶开刀,当然,向国民宣传移民海外的好处也得同步进行,只不过别山条件优越,所以不管官吏怎么宣传,应征者寥寥无几。

想推动废奴令需首先召集六部开吹风小会,六部都是吕不韦一手聘请而来的七国名士,他以为这些人是自己人不可能出问题,可话头一提却遭到六部各主事激烈反对,当然,反对理由很充分,别山以商治国,商人追逐利益无瑕耕种,目前别山封国土地撂荒现象很严重,有这些农奴耕作,一能解决土地闲置,二能解决粮食自给,三乃别山目前开发得差不多了,若废奴没地方安置这么多人口,四乃《别山国律》明确规定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若废奴违背国律。

至于国相吕不韦提出的把奴隶安置在海外,这些人倒提出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既然别山封国均田是底线,封国目前又没有财力物力人力大规模开发海外,为什么不放宽土地政策,让这些世家大族和大商大贾去开发呢,反正国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征税,国家只要能征收到赋税,又何必纠结于海外荒蛮之地。

若放宽海外土地政策,封国和各世家大族岂不是皆大欢喜。

好吧,这已经不是沟通的问题,而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这些来自七国的所谓名士,谁人不是世家大族。

说实话,吕不韦后悔了,后悔自己不应该天真的聘请天下名士入阁,后悔制定封国制度时不应该如此“民主”,民主这词是儿子老三创造出来的,现在,他在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随着组阁完成开始运作国家,特别是老三出海以后,这些天下名士虽然能保持住基本操守名节,可他们对于如何管理国家有自己坚持,其实所谓的坚持不过是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人上人,是君,是封主,他们怎么可能让黔首和自己平起平坐。

好在事情并不会因为六部反对就推动不下了,因为制定律法的权利在监督院,当然,监督院不归国相院管,可尝试游说一番总可以,说不定收到意外收获呢!

监督院督院是墨家的蒺藜,当时别山君本来推荐墨家几个巨子,但他们为了不分裂墨家纷纷拒绝,所以共推出蒺藜。

吕不韦一直忙到夜深人静才抽出时间去了趟墨城,墨城因为坚持自力更生所以刚刚建完磨舍。

蒺藜的家很难找,主要是磨舍几乎一模一样,加上排排并立,所以国相好一番打听才找到蒺藜家。

蒺藜一家五口住在墨舍中间的一层,房子虽然是三房一厅,但相比普通家庭很狭窄。

蒺藜有两子一女,其中长子今年十三岁,最小的女儿五岁,他夫人也是墨徒,听说还是《诸子百家旬报》编辑。

看见别山国相深夜登门拜访,蒺藜赶紧把人请进局促的家里,吕不韦打眼四望,蒺藜作为监督院督,他家里除了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外,竟然没有任何值钱的物件。

“国相,喝茶,不知国相深夜登门有何见教?”

“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内心烦闷,想求教督院解惑,”

“哦,国相有话直说,蒺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督院肯定知道别山君想征调国民移民东叶岛,可封国没有强征之策,某不知道如何说服国民。”

“这,国相是否要墨徒响应移民之策?”

“非也非也,我思来想去,目前别山能够响应之民非各家奴隶不可,再者,封国奴隶违背别山平等自由国律,所以废奴乃迫切之事,我今日召集六部征询意见,岂知被全体反对,蒺督院,你觉得别山封国需不需要推动废奴律令?”

“需要,”蒺藜喝了口茶道:“其实国相不找我,我也准备去拜访国相,在墨家眼里,人生而自由平等,只是,监督院非我一言堂,我怕此律很难通过,毕竟已经有不少小民之家也在购买农奴帮忙耕种。”

吕不韦点点头,别山封国不按田地征税本来是善政,可才多久,很多人就开始钻政策空子购买农奴帮忙耕种,更有胆大妄为的商贾已经在大肆使用工奴,因为别山君说过法无禁止即可为,这些商贾言辞凿凿别山封国没有任何律令不允许使用外国奴隶贩卖外国奴隶。

所以麻烦点在于,现在的封国奴隶,已经迅速演变成全民行为,封国想推动废奴律法就是和全民为敌。

好在吕不韦不虚此行,至少蒺藜作为督院大力支持自己。

民主的弊端让吕不韦头痛欲裂,为了推动废奴律令,他亲自执笔在《诸子百家旬报》头版头条写了篇《论何为私产》,别山国相直截了当指出私产仅限于财物不包括奴隶,奴隶也是华夏之民,他们理应平等享受《别山国律》中的独立权自由权和平等权,任何人无权奴役践踏华夏之民人权……

国相吕不韦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商业报》便提出针锋相对的认为《别山国律》中的独立自由平等三权仅限于别山封国国民,别山封国乃是秦国分封之子国,它所颁布的律法不能凌驾于秦律,更不能凌驾于七国律令之上。

《七国论政报》立马加印特刊响应《商业报》,特别是宗主国秦国使臣历数别山封国种种越权违背秦律之处。

剩下的无数杂志小报更是蹭热发文解读别山国相文章用意,当然,这些小报有正面解读也有歪曲解读,总之为了销售,什么话都有报纸敢说。

别山封国才三城之地,各家媒体争论一起,差不多全别山国民都知道了争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