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心惊的是末页的空白处,有人用匕首刻下几行深痕:\"建安十三年,狱吏焚青囊,吾藏残页于陶瓮,望后世医者...\" 刻痕到此戛然而止,仿佛执刀人突然遭遇变故。崔婉的指尖轻轻拂过刻痕,东珠耳坠在书页上投下颤动的光影:\"原来这就是传说中未被焚毁的青囊残卷!\"
就在此时,木函底部忽然滑出一张素笺。展开来看,竟是苏瑶年轻时的习字 —— 上面反复写着 \"医者父母心\" 五字,最后一笔的捺画总是力透纸背,将宣纸戳出细小的孔洞。\"这是我拜师时,师父让我写满百遍的句子。\" 苏瑶的声音忽然有些哽咽,\"今日传给你,不只是医书,更是这五个字的分量。\"
宾客们不知何时已围拢过来,山野郎中们粗糙的手指在木函外犹豫着不敢触碰,绸缎庄孙掌柜的瞎眼老父则将耳朵凑近书页,仿佛想听见千年前医者的低语。张思贞将《青囊经》紧紧抱在怀中,感受着典籍里散发出的混合气息 —— 有药材的清苦,有墨汁的沉厚,更有一代代医者用生命焐热的温度。
当崔婉将玉衡针轻轻别在医书封皮上时,三件信物在阳光下交相辉映:鹿角药匙的经络图、玉衡针的寒光、青囊经的古旧纸页,共同构成了一幅跨越千年的传承图景。张思贞忽然抬头望向医圣画像,发现画像中张仲景的目光恰好落在《青囊经》的朱砂图上,仿佛那道目光也穿越时空,见证着这杏林薪火的又一次传递。
厅外的杏树不知何时落了一地花瓣,有几片飘进厅堂,恰好覆在《青囊经》的书页上。张思贞看着苏瑶鬓边新添的几缕白发,忽然明白这本医典的真正秘密:所谓失传的秘方,从来不在纸页间,而在师父递出典籍时,那双带着药茧的手掌里;在学徒接过医书时,那声穿透茶烟的郑重承诺中 —— 正如此刻,他怀中的《青囊经》仍在微微发烫,那是古往今来所有医者心跳的共鸣。
拜师仪式结束后,医馆内摆起了宴席。宾客们围坐在一起,举杯共庆。席间,苏瑶起身致辞,感谢各位宾客的到来,并再次强调医道传承的重要性。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张思贞的期望与信任,也让在场的宾客们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力量。
宴席结束后,宾客们陆续告辞。张思贞站在医馆门口,一一送别宾客。崔婉临走前,轻声对他说道:“张公子,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希望你能记住自己的初心,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良医。”
张思贞郑重地点头:“崔小姐放心,弟子定当谨记您的教诲。”
送走最后一位宾客后,张思贞回到医馆内,见苏瑶正站在供桌前,凝视着医圣张仲景的画像。他走上前,轻声说道:“师父,今日多谢您的栽培。”
苏瑶转过身,目光温和地注视着他:“思贞,今日只是你医者之路的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你要时刻谨记医者仁心,不忘初心。”
张思贞深深鞠躬:“弟子谨记师父教诲,定当不负所托。”
夜幕降临,医馆内恢复了宁静。张思贞站在后院,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巳时的日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一地金黄,给古朴的大厅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苏瑶,这位在中医界声名远扬的医者,身着一袭庄重的深紫色长袍,缓缓步入大厅。长袍上绣着精致的金色丝线,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摆动,仿若流动的星河。她的面容端庄秀丽,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非但没有减损她的风华,反而增添了几分沉稳与睿智。此刻,她的眼神中透着欣慰与期待,仿佛在展望徒弟张思贞的未来,以及中医传承的光明前景。
张思贞早已在大厅中央等候,他身姿挺拔,一袭素色长衫,显得干净利落。见苏瑶进来,他立刻上前,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行了三拜之礼。这三拜,饱含着他对师父的敬重,对中医传承的虔诚。行完礼后,他起身,双手捧着一盏香茗,茶盏中升腾着袅袅热气,茶香四溢。他微微躬身,将茶递到苏瑶面前,声音洪亮且诚挚地说道:“师父在上,请受徒儿一茶。”
苏瑶微笑着接过茶盏,她的手白皙而修长,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她轻抿一口茶,那茶的清香在口中散开,让她的心情愈发愉悦。她点头,眼中满是慈爱,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这一杯茶,是师徒情谊的见证,也是中医传承的开端。
随后,苏瑶转身,从身后的案几上拿起一本古朴的书籍。这本中医秘籍,是她多年来的心血结晶。封面用牛皮纸制成,上面写着苍劲有力的 “医道精要” 四个字。纸张已经泛黄,可见其年代久远。苏瑶双手捧着秘籍,郑重地递给张思贞,说道:“思贞,此乃为师多年来的心血结晶,今日传授于你。这里面记录了为师行医过程中的经验、心得,还有诸多珍贵的药方和诊疗之法。望你日后潜心钻研,将这中医之术发扬光大。”
张思贞双手颤抖着接过秘籍,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深知这本秘籍的价值,更明白师父对他的殷切期望。他说道:“徒儿定不负师父所望,刻苦学习,以医术造福百姓。”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在大厅中回荡。
在场的众人纷纷送上祝福。大厅里聚集着众多中医同仁,他们都是听闻苏瑶收徒的消息而来。一位年长的医者,胡须花白,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长袍,眼神中透着对中医的热爱与执着。他感慨道:“苏姑娘多年来为传承医术,不辞辛劳。四处义诊,培养后学,今日终得良徒,实乃中医之幸啊!”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苏瑶的敬佩之情。
崔婉,一位温婉的女子,她穿着淡蓝色的旗袍,身姿婀娜。她微笑着说道:“思贞,日后你便要跟着苏瑶好好学医,这医者仁心,切不可忘。” 崔婉与苏瑶相识多年,深知她的为人。她的话,既是对张思贞的嘱托,也是对苏瑶的肯定。
张思贞一一谢过众人。他转身,面向在场的各位前辈,再次行礼。他说道:“各位前辈,思贞初入医道,还望日后多多指教。” 他的谦逊,赢得了众人的好感。大家纷纷点头,鼓励他好好学习。
此时,大厅里的气氛热烈而温馨。阳光洒在众人身上,仿佛在为这场中医传承的仪式增添一份祥瑞。苏瑶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她想起自己年轻时,跟随师父学医的日子。那时的她,也是这般充满热情,对中医充满了向往。多年来,她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医的追求。如今,她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张思贞,希望他能继续传承中医的精髓。
张思贞小心翼翼地翻开秘籍,第一页上写着:“医道,乃济世之道。医者,当怀仁心,施仁术。” 他默默地念着,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将与中医紧密相连。他看着秘籍上的文字,那些药方、病例,仿佛是一个个等待他解开的谜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师父和各位前辈的期望。
苏瑶走到张思贞身边,指着秘籍上的一处说道:“思贞,这里记载的是一种治疗风寒湿痹的药方,你要记住,用药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她的声音轻柔,却充满了专业。张思贞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他提出自己的疑问,苏瑶一一耐心解答。师徒二人的交流,让在场的众人感受到了中医传承的魅力。
一位年轻的医者走上前,说道:“苏前辈,张师兄,我也对中医很感兴趣,日后能否向你们请教?” 他眼中充满了渴望。苏瑶微笑着说:“当然可以,中医的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只要你有心,我们都欢迎。” 她的话,让年轻医者心中充满了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厅里的人渐渐散去,但中医传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苏瑶和张思贞师徒二人,将在中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他们将用自己的医术,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他们将用自己的行动,让中医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而这场中医传承的仪式,也将成为大家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中医事业。
仪式圆满结束后,苏瑶脸上带着一抹欣慰的浅笑,抬手轻轻示意张思贞,随后二人一同朝着医馆后院走去。后院的药圃,宛如一方被精心呵护的神秘天地,春日的暖阳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给这片小小的药圃披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纱衣。各类草药在这暖煦的光照下,身姿挺拔,绿意盎然,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