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310章 清晰认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思贞还记得,富商离开时,留下了厚厚的酬金,师父只是淡淡一笑,让苏瑶收起,并未有丝毫的谄媚或得意。而面对昨日的乞丐,师父同样未曾有过半分嫌弃,反而叮嘱苏瑶多加照顾。这一幕幕,在张思贞的脑海中不断交织,让他对 “一视同仁” 有了愈发清晰的认识。

它不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而是融入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里。是师父问诊时,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都同样专注的眼神;是开方时,不管患者贫富,都一样严谨的态度;是叮嘱时,不分贵贱,都那般恳切的语气。这杆秤,在医者的心中,始终保持着平衡,称量着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不曾有过丝毫偏差。

春风染绿医馆后院的柳枝时,王庚已能独立主持晨诊。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医馆的木门 “吱呀” 一声被推开,带着些许凉意的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涌了进来。王庚坐在师父常坐的那张竹椅上,椅子的扶手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带着岁月的温度。

他穿着一身干净的青色长衫,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桌上的脉枕还是那个蓝布包裹的旧物,边角有些磨损,却洗得干干净净。王庚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药香,让他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目光扫过药柜,师弟师妹们正穿梭其间,动作娴熟而利落。小林子正踮着脚尖够最上层的药材,他身形瘦小,却灵活得像只猴子,手指在抽屉间翻飞,很快就抓齐了药方上的药材。小雅则在一旁仔细地称量,戥子在她手中稳稳当当,每一味药的分量都分毫不差。他们的身影,像极了多年前的自己和师兄弟们,在师父的指引下,一步步熟悉着医馆里的一切。

恍惚间,王庚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那个少年。那时的他,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刚到医馆时,连最基本的药名都认不全,常常念得颠三倒四。有一次,师父让他去抓一味 “白头翁”,他却拿着药方在药柜前转了半天,最后抓回来一把蒲公英,引得师兄弟们一阵哄笑。

师父并没有责备他,只是走过来,拿起那把蒲公英,又从药柜里取出白头翁,放在一起让他仔细辨认。“你看,” 师父的声音温和而有耐心,“白头翁的根茎粗壮,上面有白色的绒毛,而蒲公英的茎是中空的,花朵也不一样。” 师父的手指轻轻拂过两种药材,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易碎的珍宝。

还有一次,是他第一次为患者诊脉。那是一个年迈的老婆婆,患了咳嗽的毛病。王庚紧张得手心冒汗,手指放在老婆婆的手腕上,却怎么也摸不清脉象。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得飞快,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就在这时,师父的手轻轻覆在了他的手上,温暖而有力。“别急,” 师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静下心来,感受脉搏的跳动,就像听风穿过竹林的声音。” 在师父的引导下,王庚渐渐找到了感觉,虽然还是有些生疏,但心中却充满了喜悦。

从那以后,王庚更加努力地学习。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借着微弱的油灯,背诵药名、药性,研究各种医书。师父也总是耐心地教导他,从最基础的望闻问切,到复杂的药方配伍,一点一滴,倾囊相授。无数个夜晚,医馆里的灯总是亮到很晚,师父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高大。

“王师兄,这位患者的药方开好了。” 小雅的声音将王庚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他接过药方,仔细看了看,上面的字迹工整而清晰。抬头看向门口,第一位患者已经走了进来,是位中年男子,面色憔悴,咳嗽不止。

王庚站起身,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请坐。”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男子在脉枕旁坐下,王庚伸出手指,轻轻搭在他的手腕上。指尖传来的脉搏跳动清晰而有力,多年的经验让他很快判断出病因。

问诊、开方、叮嘱,王庚的动作有条不紊,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他看着患者接过药方,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师父常说的那句话:“医者,仁心也。”

春风拂过,后院的柳枝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王庚望着窗外,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但他也坚信,在师父的教诲下,在这份医者仁心的指引下,他一定能像师父一样,用自己的医术,去救治更多的人,去守护每一个生命的重量。

这日,一位携带家传秘方的老郎中前来切磋。他取出泛黄的医书,指着其中 \"以毒攻毒\" 的偏方,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负:\"苏神医,我这方子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你徒弟们怕是没见过吧?\" 苏瑶却不急不躁,让王庚取出近期的医案:\"你看这几例蛇咬伤,我们用的是清热解毒的常规方,比你那含砒霜的偏方更稳妥。\" 她指尖划过医案上的康复记录,\"医道不是比谁的方子奇特,是看谁能让患者少受苦楚。\"

老郎中面红耳赤地离开后,张思贞不解地问:\"师父为何不直接指出他的方子害人?\" 苏瑶望着窗外新发的嫩芽:\"医者争鸣,要以理服人。他若能回头,便是患者之福。\" 弟子们这才明白,所谓 \"精进医术\",不仅是提升自己,更是要有纠正谬误的勇气与智慧。

夏日的暴雨冲垮了城郊的石桥,一位产妇难产被困村中。王庚带着药箱,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前去接生。产妇失血过多,气息奄奄,他想起师父说的 \"血脱者,益其气\",果断用黄芪、当归配伍,又配合针灸催产。当婴儿的啼哭穿透雨幕时,他瘫坐在泥地里,才发现自己的裤腿早已被树枝划破,渗出血迹。

回来后,苏瑶看着他带伤的腿,没有称赞,只问:\"当时怕不怕?\" 王庚老实回答:\"怕,怕救不活两条命。\" 苏瑶却笑了:\"怕就对了,怕才会更用心。\" 这句话,后来成了弟子们面对重症时的定心丸 —— 敬畏生命,才能不负生命。

秋分时,医馆来了位游学的医者,带来西域的药材图谱。苏瑶让弟子们围坐传阅,自己则在一旁批注:\"这 ' 安息香 ',与咱们的沉香功效相近,可纳入药方。\" 她从不固步自封,总说 \"医道不分中西,能治病的都是好学问\"。弟子们跟着师父学习辨识异域药材,眼界日渐开阔,也懂得了传承不是守旧,是在坚守根本的同时,接纳更多济世的可能。

冬雪覆盖药圃时,苏瑶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可每当有患者求诊,她依旧坚持亲自把关。除夕夜里,爆竹声中,一位老人咳得直不起腰,王庚诊断为肺痨,按常规方开了药。苏瑶看过药方,添了一味 \"冬虫夏草\":\"他这病拖太久,得加点温补的,不然正气难复。\" 王庚恍然大悟,这味药虽贵,却是对症的关键 —— 师父教的,从来不是刻板的药方,是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的灵活。

多年后,苏瑶的弟子们遍布各地。王庚在城中开了分馆,门前的匾额依旧是 \"悬壶济世\";张思贞回到乡下,教村民们用草药防治小病;最小的师妹则带着医书远赴边疆,将中原的医术传到了雪域。

晨露未曦时,苏瑶已拄着拐杖站在药圃边。看着王庚指导新弟子辨识三七的纹路,张思贞在灶间熬制膏方的蒸汽里核对剂量,她鬓角的银丝在晨光中泛着柔光 —— 这些曾连药碾子都推不动的孩子,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前日有位患痹症的老妪来诊,王庚不仅准确说出她 \"遇寒则痛\" 的旧疾,还亲自为她艾灸关元穴。那专注的神情,像极了当年自己为他示范针法的模样。老妪临走时抹着眼泪说:\"苏神医,您的徒弟比亲儿子还贴心。\" 苏瑶望着王庚送老人出门的背影,忽然想起他初来时总躲在药柜后,连与患者对视都脸红,如今却能握着病患的手说 \"别怕,我陪着你\"。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诊室,张思贞正在给孩童诊脉。那孩子怕苦不肯喝药,他竟从怀里摸出颗甘草糖:\"先吃药,再吃糖,就像先吃苦瓜再吃蜜。\" 哄得孩子乖乖张嘴。苏瑶在帘后看着,想起这孩子当年抓错药时,吓得把自己关在柴房哭,如今却能把枯燥的医理讲成童谣。

暮色四合时,药童来报,说师弟师妹们在整理新采的药材,发现一味罕见的 \"雪莲花\",正围着图谱争论它的药性。苏瑶缓步走去,见他们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着药材的性味归经,争执声里满是对医道的热忱。她想起自己年轻时翻遍古籍寻找这味药的踪迹,如今竟有这么多年轻人接过接力棒,心里像被暖炉熨过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