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312章 做个念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药库深处的木架上,整整齐齐码着数百个陶瓮,每个瓮口都贴着泛黄的标签。苏瑶指尖抚过最上层的 “野山参” 标签,指腹触到边角磨损的痕迹 —— 那是王庚初学辨药时,总爱踮脚够着这瓮参反复查看,标签被他磨出了毛边。她旋开木塞,一股清苦的药香漫出来,混着底下枸杞的甜润,在鼻尖萦绕成熟悉的暖意。

西侧的竹筐里堆着新收的紫苏叶,叶片上还沾着晨露的痕迹。苏瑶拿起一片对着天光细看,叶脉间的纹路清晰如绣,忽然想起张思贞去年采紫苏时的模样。那时少女跪在田埂上,裙摆沾满泥土,却固执地要一片一片挑拣,说 “入药的东西,半点马虎不得”。如今竹筐旁压着张纸条,是她清秀的字迹:“霜降前采的紫苏,性温味辛,治风寒最宜。”

墙角的石臼里还留着捣药的痕迹,浅灰色的药渣嵌在纹路里,细看能认出是薄荷与荆芥的碎屑。苏瑶弯腰用指尖刮起一点,冰凉的触感让她想起小师妹捣药时的情景。小姑娘总爱哼着不成调的歌谣,捣药的木杵在石臼里撞出清脆的声响,有次力道太猛溅了满脸药粉,活像只沾了雪的小狸猫,却举着捣好的药末笑得眼睛弯成月牙:“师父你看,够细吗?”

最里头的架子上摆着排玻璃药瓶,阳光透过瓶身,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光斑。苏瑶拿起贴着 “麝香” 标签的小瓶,旋开时特意对着风口,生怕浓郁的香气散进其他药材里。这是她年轻时走了三个月山路,从老猎户手里换来的珍品,当年王庚为救难产的农妇,深夜冒雪跑来取药,临行前特意用棉絮把药瓶裹了三层,说 “师父的宝贝,得好生护着”。

药库中央的大案上,摊着张刚画好的药材图谱,墨迹还带着微湿的光泽。苏瑶凑近一看,上面画着金银花的藤蔓,旁边标注着 “四月含苞时采,色青黄者佳”,笔锋稚嫩却格外认真 —— 是小师妹昨夜没画完的功课。案角压着块啃了一半的麦饼,想必是画到深夜饿了,随手放在这儿的,饼渣里还沾着点甘草末。

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响,苏瑶回头看见王庚端着碗热粥站在门口,晨光勾勒着他宽厚的肩膀。“师父怎么又起这么早?” 他把粥碗放在案上,瓷碗与木案相触发出温软的声响,“张师妹熬了山药粥,说您昨夜没睡好。” 苏瑶望着他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想起他刚来时总爱偷喝药库的蜜水,被发现时就涨红了脸,攥着衣角说 “等我将来赚了钱,给师父买最好的蜂蜜”。

张思贞抱着捆晒干的艾叶走进来,浅绿色的围裙上别着支银簪,是她去年救治的老秀才送的谢礼。“药圃的麦冬该翻土了,” 她把艾叶码在墙角,指尖拂过案上的图谱,“小师妹说今日要去采野菊花,我已备好了竹篮。” 苏瑶看着她绾发的动作,忽然想起这姑娘初学时总把当归认成独活,急得掉眼泪,如今却能凭着气味分辨出二十种不同产地的黄芪。

小师妹的笑声从门外飘进来,像串清脆的银铃。她背着比自己还高的竹篓冲进药库,辫子上的红头绳扫过药架,带起一阵薄荷的清香:“师父你看!我找到株百年的何首乌!” 她献宝似的捧出块带着泥土的根茎,首乌的纹路在晨光里泛着深褐色的光泽,根须上还沾着新鲜的露水。

苍老的手指拂过樟木箱柜,在黄芪的草捆上稍作停留。指尖触到表层微微发潮,她立刻解开麻绳,将药材一层层摊开在竹匾上。\"梅雨季最是熬人。\" 她喃喃自语,声音混着远处传来的梆子声,惊醒了墙角蜷缩的药猫。那猫伸着懒腰蹭过来,尾巴扫过苏瑶的裙摆,却见她正半跪在地上,仔细查看地龙干是否被虫蛀,银发垂落遮住了侧脸。

竹匾里的黄芪片在晨光中泛着浅黄的光泽,苏瑶一片一片翻看,忽然在某片边缘发现个极小的霉点。她眉头微蹙,用指甲轻轻刮去,动作轻柔得像在拂去孩童衣襟上的灰尘。这让她想起王庚初学收药时的模样,那少年捧着晒得半干的黄芪冲进药库,脸上沾着草屑,却得意地说:\"师父您看,我按您说的,每隔半个时辰就翻一次!\" 可当晚她检查时,却发现草捆中心藏着未干的潮气,连夜拆开重晒时,月光下少年红着眼眶蹲在旁边,非要陪着她等到天明。

药猫忽然喵呜一声跳上柜顶,爪子碰倒了装着花椒的陶罐。细碎的麻香漫开来,苏瑶起身去扶陶罐,目光落在旁边的陈皮上。那些陈放了十年的橘子皮,被细心地剪成三指宽的条状,码在透气的竹篮里,每片都带着温润的暗红色。这是张思贞的手笔,姑娘总说 \"陈皮要像侍弄花草般耐心\",去年梅雨季她得了风寒,裹着棉被还惦记着翻晒陈皮,最后是王庚背着她来药库,两人跪在地上一片一片挑拣,药香混着咳嗽声漫了整夜。

墙角的地龙干装在透气的棉袋里,苏瑶解开绳结时,一股土腥气混着淡淡的硫磺味飘出来。她捻起一条对着光看,虫蛀的小孔在晨光中格外清晰。\"还是太急躁了。\" 她轻声叹气,指尖摩挲着那些虫眼,想起小师妹前几日收地龙时的情景。小姑娘蹲在晒药场的石板上,把地龙干摆得整整齐齐,像在排兵布阵,却忘了梅雨季要加层硫磺防虫。此刻棉袋旁压着张画着哭脸的纸条,是小师妹歪歪扭扭的字迹:\"师父,我明日一定记得翻晒,再也不让虫子咬它们了。\"

药库深处传来翻动竹匾的声响,苏瑶回头看见王庚扛着竹竿走进来,竹竿上挂着刚拆下来的艾草帘。\"师父,我把通风口的帘子换了新艾草。\" 他额角渗着汗珠,粗布褂子的肩头已被汗水浸湿,\"张师妹在灶房烧了炭火,说今日要把当归烘得透透的。\" 苏瑶望着他手臂上被竹片划出的红痕,忽然想起这孩子第一次爬梯子晒药时摔了下来,药篓滚了满地,他却先顾着捡那些散落的药材,掌心被碎石划出血也浑然不觉。

张思贞端着个陶盆进来,里面盛着炒得焦黄的糯米。\"用这个拌在枸杞里,能防潮。\" 她笑着把陶盆放在案上,袖口沾着的糯米粉簌簌落在地上,\"小师妹在分拣苍耳子,说要把带刺的都挑出来,免得扎着抓药的人。\" 苏瑶看着她鬓边别着的那支银簪,想起去年此时,姑娘为了抢救被雨水淋湿的药材,连夜生炭火烘烤,银簪上的珍珠都被热气熏得失去了光泽,她却毫不在意,只说 \"药材没事就好\"。

小师妹的笑声从通风口钻进来,像颗滚落在地的蜜饯。\"师姐你看我找到什么!\" 小姑娘举着个竹筛子跑进来,筛子里是些饱满的花椒粒,\"李阿婆说这个防虫最管用,我把它们装在小布袋里,塞在药材堆里好不好?\" 她的布鞋上沾着泥点,想必是刚从后院的花椒树下采来的,辫梢还缠着根花椒枝,翠绿的叶片上挂着晨露。

移步进了针灸室,晨光终于爬上窗棂。苏瑶取下墙上的牛皮针包,铜扣与铜环相碰发出轻响。她取出银针,对着光一寸寸转动,针尖折射出细碎的芒。有一根银针略微弯曲,她从抽屉里取出特制的玛瑙石,将针身平放在石面上,用巧劲轻轻碾过,动作娴熟得如同研磨一味珍贵药材。擦拭医具时,她特意用煮沸晾干的棉布,从艾灸盒到火罐,每一件都反复摩挲,直到它们在晨曦中泛出温润的光。

针包的夹层里露出半截褪色的红绳,苏瑶抽出来时,带出张泛黄的纸片。这是王庚第一次学扎针时留下的,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足三里,旁边用朱砂点了个小点,是她当年握着他的手,找准穴位时做的标记。“进针要像春雨入土,得有韧劲才穿得透皮肉,又不能太刚猛伤了经络。” 她记得自己当时这样说,少年的手却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第一针偏了半寸,扎在他自己的指节上,血珠冒出来时,他反倒咧开嘴笑:“师父,原来扎针这么疼,以后我给病人下针,一定更轻些。”

艾灸盒里还留着半截陈年艾条,燃过的痕迹像道浅浅的月牙。苏瑶捏起艾条凑近鼻尖,醇厚的草木香漫进肺腑,忽然想起张思贞为老人做艾灸时的模样。那姑娘总把艾绒捻得极细,说 “老人们皮肉松,得用紧实的艾绒才够力道”。有次给中风的阿婆灸关元穴,她跪在榻前举着艾条,半个时辰没敢动,额头上的汗滴在阿婆手背上,老人家枯槁的手指忽然动了动,轻轻抓住了她的衣袖。后来那截用过的艾条被她收在盒子里,说要留着做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