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猎猎,马萧萧,萧有和站在金字镇的高处,此刻他的心情是舒畅的,想着自己兵行险着,分兵两地对抗清军的围剿太平军高层的反对,如今这一策略已初见成效。他望着不远处打着火把运输战利品的人群,他想他们此刻应该也是快乐的,然而那些火把组成的火龙,又使他不由得想起了数月前的渡江战役。那血与火的一幕幕又在他的眼前闪现。

时间回到1865年深秋,皖南山区的枫叶如血。池州军议后,萧有和所部作为西进太平军的前锋,他需要解决西进途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江。

当时,太平军的水师已经覆灭干净,长江水面是清军水师的天下,长江的沿岸隘口都有清军驻守,如何过江是萧有和面临的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他记得当时他面对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心底的绝望和焦急,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

他召集手下众将开诸葛亮会,希望找到渡江的办法。

萧有和看着麾下众将,说:“我们的前面事长江,我们只有渡过他才能有出路,进入大别山才能有空间和清军周旋。”

可是对于如何在清军水师的严密封锁下,渡过长江天险,赖汉英,曾水源,贺静安,汪白仁,赵云,陈达。这些人聚在一起也只能大眼瞪小眼。

好不容易贺静安开口,结果却是拿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事来提醒他渡江可以借用翼王的法子,用筏子渡江。

赖汉英突然打破沉默,声音沙哑如钝刀割帛:\"翼王渡大渡河时,用的是羊皮筏子……可长江水急,筏子根本顶不住!\"

如何在缺少水师的情况下渡过清军水师封锁的长江,这让萧有和伤透了脑筋。他甚至想到了自己亲自侦察。

好在陈达的夜鸢很给力,他们在池州下游4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小渔村。当时,渔村里正住着一什清军绿营水师。陈达想着搞情报,便带着夜鸢小组突袭了这一什的清军。抓住了这个什长。经审讯,得到了这一带的水纹情报,原来这个小渔村是个自然村,这一段的长江,当地人叫做马当河,是长江最窄的一处地方。马当河上起小孤山,下至华阳河口,全长约30.13公里,是一个首尾束窄、中间展宽的微弯分叉型河段。河段进口受小孤山、彭郎矶两节点控制,河宽约0.6公里。原来在河南边的彭郎矶和小孤山上分别驻防了,绿营水师的一个营,共计1000人的水师官兵。由于曾国藩打天京,李鸿章打湖州,陆续抽走了一些水师兵力。目前两处关口节点兵力不足500人,前些时候李鸿章为了加强河北的防御,又将兵力集中到了小孤山,彭郎矶就剩下了几十清军,主要负责侦察和传递情报。

萧有和当即召集众将开会,讨论如何利用情报,夺取彭郎矶和小孤山,为大军西进大别山打开通道。

月黑风高的夜晚,马当河段的江面被浓雾笼罩。

萧有和站在江边,缴获的小船被栓在岸边的木桩上,这艘船是陈达夜莺小组从渔村缴获的,虽然不大,但足够承载十名精锐火枪手。

船上是一堆布匹结成的绳子,边上是准备第一批渡江的勇士。

这首批渡江的十一名勇士,人人皆腰间别着配发的燧发手统,背后斜插着一柄大刀。这是萧有和从军中征集的自愿者,他们识水性,武艺好。

萧有和双手按住当先站立的赵云肩头,火光映红他坚毅的脸庞:“此去渡江,生死难料,然我太平军之存亡,在此一举!”

他回头从萧铁头手中接过酒碗,道:“来!干了这杯壮行的酒!”

十一名勇士齐刷刷举起手中的酒碗,举碗,仰脖,任由女儿红的酒液顺着嘴角肆意流淌。

赵云将手中的酒碗砸在地上,挥手道:“干----他----姥姥!”

首批渡江勇士皆将酒碗砸在地上,齐声唱着太平天国战歌:“金田起义起风云,洪杨领导举义旗。 太平天国展宏图,诛妖救世立新基。 天下一家共太平,共享天父大福齐“

一个接着一个跳上了小船。

船慢慢地融入浓浓的江雾里,

布匹结成的绳子在江雾里伸向远方。

江风卷起战旗,猎猎作响,战歌扣人心扉。

不说萧有和在江边隐蔽,等着小船回收。

这边赵云在渡江过程中遇到了奇事。

船至半途,勇士们居然看到了江豚追捕鱼群的奇景,一条大鱼被追得慌不择路,跳到了赵云他们的船上,到让这些赴死之人面面相觑之下,生出了别样的情绪。

赵云见状一把将鱼捞在手里笑着说:“这是天父在给我们庆功,预祝我们此行功成!”他这一说,船上众人皆是心情放松,给这悲壮的行程添了一丝生气。

然而,没划出多远,

江心突起大风,小船如叶飘摇。赵云死死攥住船舷,喝令火枪手们抓牢船舷,控制好船身,不使船只倾覆。

正在手忙脚乱之际,有队员眼尖,突然发现浓雾中似乎有清军绿营的巡逻船出现,一时船上众人皆面露惊惶。

赵云双眼瞪大盯着来船的方向,思考着对策。

江心之中无处藏身,若是被清军发现,必将是船毁人亡。

江风虽冷,但赵云此时却只觉额头的汗出如浆。

怎么办?

船上,其他队员也在心怀忐忑地看着赵云,期待着他给出下一步的指示。

赵云急中生智,令众人伏于船底,听自己号令行事,自己则扯起破布伪装成渔家模样。

巡逻船渐近,赵云心中盘算着必要时自己就动手,手中悄悄握紧了短刀,准备殊死一搏 。

不多时,清军巡逻船靠近。

“什么人?!”清军巡逻船上的官员突然喝问,灯笼的光束刺破浓雾,直射小船。

“官爷,是打渔的!”赵云操着当地口音,声音沙哑却镇定自若,“风太大,船被吹到这儿了。”

“半夜打渔?鬼才信!”清军官员显然起了疑心,灯笼光束在小船上扫来扫去。

赵云也在观察着这艘清军的巡逻船,这是一艘小型的炮船,赵云想起呤唎和自己说过,夺取一艘这样的炮船需要怎么做。于是,他打定主意,如果可能,他想,自己也可以做到。

好个赵云,想到就做,他突然从船底拽出那条自投罗网的大肥鱼,用力摔在甲板上:“官爷瞧瞧,这可是刚捕的!要不是风太大,早回村了。”他故意压低声音,“听说官爷们昨夜在望江楼喝酒,这鱼可比那楼里的鲜多了。”

清军官员被逗得一乐,灯笼光束在鱼身上停留片刻。赵云趁机将鱼塞进官员手中:“官爷行行好,放我们一条生路。”

“哼,算你识相。”官员接过鱼,却突然注意到船上的布匹,“这布是干啥用的?”

赵云心中一紧,脸上却挂着憨厚的笑:“官爷有所不知,这布是补船用的。前几日江上漂来不少破布,小人捡了点,想着补补船底。”

“补船?”官员将信将疑,将船靠得离赵云的渔船更近,灯笼光束再次扫过船身。赵云心中暗骂,却见一名清军士兵突然喊道:“官爷,那边有动静!”

赵云趁那官员回头看动静,突然暴起发难,只见他脚踩船板,借力向一步之距的那名清军官员跳过去,手中的短刀直戳对方脖颈。他这里突然发难,那名官员一时措手不及,一边惊得嘴里哇哇乱叫,一边忙用手中的肥鱼打向赵云。

渔船底下潜在水里的队员见状也纷纷动手,有一个队员正好攀上炮船,见那官员将鱼砸向了赵云,人却倒向了自己这边,心道:“好彩头!”便毫不犹豫地一刀剁去,那官员眼中只见一道寒光闪过,心道:“完了,小命休矣。”正要闭目等死,却不想一个浪打来,炮船的船身一晃,那个太平军队员的刀却是剁在了他的肩膀上。官员吃痛,就地一滚,想逃开队员的攻击,却又看到赵云那张脸,心说“苦也!”

赵云的短刀已抵在了他的喉头上。

官员连忙叫道:“好汉爷爷,饶命!”

赵云道:“叫你的手下放弃抵抗,饶你不死!“

这时,赵云的队员除开留在渔船上警戒的,有七个人上了这艘炮船。燧发火枪也已准备发射。

那官员也识趣,便大声呵斥手下道:“一群王八羔子!没听见好汉爷爷说的话吗?还不跪地投降!“

一边忍着肩上的剧痛,对赵云说:“好汉爷爷,你就放了我们吧。“

赵云见队员们已经控制局势,便叫将他们捆绑起来,押在炮船舱底。赵云是听呤唎说过这船怎么操控的,便按照记忆中呤唎教的法子,摸索这船,想想又将那个官员提上来,让其指导开船,那官员怕死倒也配合。

有了这艘动力船,他们渡河的行动效率就快了不少。

一炷香的时间后,正当萧有和以为赵云他们渡江失败时,江面的浓雾中突然响起了炮船的马达声。

萧有和大惊,连忙叫大家隐蔽。

不一会就看见一艘炮船后面拖着自己那条渔船,从水雾离钻了出来,船头一人正是赵云。

原来,赵云他们,

借着夜色和江流,将炮船靠岸。

小孤山的清军还以为是自己的水师回港,却不料赵云逼着炮船的水手开炮轰击小孤山清军的阵地,这一波操作顿时给小孤山的守军给整不会了,一个个哭爹喊娘,被打得乱成一锅粥,以为遭到了太平军大部队袭击。赵云率先跃上滩涂,火枪手们迅速展开队形,用火枪火力压制住惊慌的小孤山守军。小孤山守备见部队被打散,知道守不住,便脚底抹油,使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溜之大吉。

“建立滩头阵地!”赵云声若洪钟。五名火枪手依托礁石构筑射击阵地,另外五人飞速将渔船拖拽来的布匹结绳,固定在小孤山岸边的码头上,构建了一座简易浮桥。当后续火枪手踏着浮桥登岸时,滩头阵地已用清军尸体筑起第一道防线。

随着萧有和率大队人马成功抢滩,小孤山被太平军牢牢掌控。山上飘扬起太平天国的旗帜,在晨风中烈烈作响。

萧有和收回望向那火龙的目光,思绪回到了现实中。

这时有亲兵来报:“陈达伪装成清军华字营的统领,骗开了九江城的城门,和杨辅清里应外合拿下了守备空虚的九江城。“

萧有和不禁哈哈大笑,自己有如此英勇的将士,何愁不能打破曾国藩的围剿?

他的心中豪气顿生。

一首导师的诗词随即破口而出:

《沁园春?九江》:

独立寒秋,长江北去,小孤山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里他自作聪明将长沙改做了九江。

他又遥望清军撤退的方向,心中暗道:“李鸿章,你虽狡猾,但终究还是中了我的计。”

然而,萧有和并不知道,李鸿章已经在安庆紧急调集援军,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而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彻底让萧有和陷入了困局。

在萧有和满心筹划下一步行动时,一封加急密信被快马送到他手中。展开信件,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原来是内部出了叛徒,将太平军分兵的详细部署及目前兵力分布透露给了清军。与此同时,原本约定一同作战的友军,因受到清军策反,竟按兵不动,甚至有倒戈的迹象。萧有和深知,局势瞬间急转直下,之前的胜利果实岌岌可危。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之意,立刻召集诸将,在营帐中紧急商讨应对之策,昏暗的灯光下,众人眉头紧锁,呼出的热气在灯光下被拉扯成了诡异的形状,一场关乎太平军生死存亡的艰难博弈,就此拉开新的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