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如同汹涌澎湃的洪流一般,从北古口奔腾而出,势不可挡!这七万雄师,犹如钢铁洪流,兵分两路,每一路都散发出令人心悸的强大气势!
其中一路大军,由李云湛亲自统率。他身先士卒,如同一头凶猛的雄狮,率领着他的部下们,如饿虎扑食般直扑中京大定府!中京作为契丹人的政治核心之一,其地位举足轻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中京被攻破,契丹人的统治根基将会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甚至有可能会彻底崩溃!
而另一路大军,则由张烈率领。他麾下的将士们个个勇猛无畏,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直插辽东!辽东不仅是契丹人的军事要地,更是他们残暴统治的象征。攻下辽东,就如同斩断了契丹人的右臂,让他们失去了重要的支撑和依靠!
这两路大军,就像一对心有灵犀的亲兄弟一样,彼此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相互呼应。在出征之前,李云湛和张烈就已经精心策划了详尽的作战计划。
李云湛的计划是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中京的外围防线,然后再集中所有的优势兵力,对城池发起猛烈的攻击,让敌人根本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当两路大军踏上征程后,他们就如同离弦之箭一般,风驰电掣地迅速投入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之中。
这七万大军被编成了十二个旅,而李云湛则从他所率领的虎贲师中抽调出了四个旅,分别编入到了这两路大军之中。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李云湛不仅建立了参谋部、后勤部和政治部这三个重要部门,还巧妙地分化了军事主官们的权力。参谋部的职责是制定出高明的战略和战术,后勤部则负责保障充足的物资供应,而政治部则肩负着鼓舞士气和维护军纪的重任。每个部门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共同为我们的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努力!
这些部门的设立,犹如一道坚实的堤坝,将李云湛手下一众旅长们与他们手下的军队隔离开来。以往,旅长们对自己的军队拥有绝对的掌控权,宛如一方诸侯,可如今,这道堤坝却让他们难以轻易地驾驭手下的部队。
权力的分化,使得军队的指挥系统变得如同迷宫一般错综复杂。每个旅长虽然依旧掌握着自己的部队,但在作战决策、物资调配以及士气管理等关键领域,他们都必须与参谋部、后勤部以及政治部紧密协作、相互配合。
然而,对于这种新体系的变化,更多的旅长们开始逐渐领悟其中的深意。他们心中暗自思忖:“这难道不是对我们权力的一种制衡吗?生怕我们大权在握,心生异志,进而造反吗?”
不过他们对于这种变化倒也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毕竟督军设立的文官体系也是如此。在过去,一个县的县令可谓是大权在握,负责处理本县的各种日常行政事务。这些事务涵盖了户籍管理、土地登记、赋税征收以及徭役安排等诸多基础行政工作。可以说,县令几乎掌握了本县的所有权力,他不仅是行政长官,同时还兼任司法官和财政官的角色。
然而,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了。税收工作已经交由税务司负责,税务司在各个州县都设立了专门的官署,负责征收税款,而这与当地的县令毫无关系。此外,审案子的工作由检察院负责,抓罪犯的任务则交给了警察院,而最终的审判则由法院来执行。这些机构都独立运作,不再受县令的直接管辖。
有时候,人们不禁会想,既然县令不再负责审案子和收税,那么还要这个县令有什么用呢?
孙飞不仅失去了对拥有五万多人的虎贲师的完全掌控,就连他手下的旅长、团长们也同样如此。这些旅长和团长们虽然心中可能有所不满,但面对李云湛的命令,他们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服从,乖乖地带领着部队出发了。
实际上,即使李云湛没有推行改革,这些旅长和团长们恐怕也不敢公然反抗。原因很简单,在整个军队体系中,孙飞对李云湛的忠心耿耿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孙飞作为他们的上级,自己都对李云湛言听计从,他们又怎敢轻易违背孙飞的意愿呢?孙飞的态度就如同一座不可撼动的大山,稳稳地压在他们头上,让他们根本不敢有丝毫越轨的念头。
他们非常清楚,孙飞与李云湛之间那种紧密的忠诚纽带,是他们绝对无法跨越的一道屏障。无论他们内心有多少怨言和不满,都只能深埋心底,不敢有丝毫表露。
与此同时,在大辽的上京城,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众官员之间展开。探子传来消息,鞑靼人开春过后开始集中兵马,再次来袭。大辽此时完全失去了对草原的控制,上京城如今成了一座面对草原首当其冲的城市。众官员们忧心忡忡,纷纷提出迁都的建议,希望能够将都城迁往相对安全的地方。
大辽的官员们认为,面对鞑靼人的威胁,迁都或许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他们担心,如果继续留在上京城,一旦鞑靼人发动攻击,整个朝廷将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然而,迁都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资源调配、民众安置以及新都城的建设等。
在讨论中,一些官员主张迁都到更靠近中原的地区,这样可以借助中原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增强大辽的防御能力。
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另一些官员的强烈反对。
反对者指出,如今燕云之地已经失守,迁往中原的计划根本无法实现。燕云十六州原本是大辽的重要战略区域,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失去燕云十六州后,大辽的南方防线已经大幅后撤,失去了原有的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