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日清晨,李云湛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多年的帝王生涯让勤勉成为他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洗漱用膳过后,他径直来到御书房,心中已然盘算起诸多事宜。

另一边

文部一众官员正在筹备科举之事。

这是大雍自建国以来,这还是首次举办科举。

大雍未刚建国时,面试十个人,竟有八个能当官。

后来又接纳了不少辽国投降的官员,倒也勉强维持了朝堂运转,故而一直未举办科举。

但如今时移世易,大雍想要长远发展,离不开天下读书人的支持。此次科举,一则为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充实朝堂,二则也是为了安抚天下读书人。”

文部尚书李霖站在厅中,神色严肃地看着底下忙碌的官员们,大声说道:“此次科举,乃我大雍重中之重的大事,关乎国家未来,不容有丝毫差错!诸位皆是文部骨干,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一位侍郎赶忙上前,拱手说道:“大人放心,我等明白此事的重要性。只是这科举筹备千头万绪,从何处着手,还请大人明示。”

李霖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首当其冲的,便是确定考试内容。陛下旨意已下,不能只考那些之乎者也的经史子集,还得着重考察考生对当下大雍国情的见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诸如民生、经济、边防这些方面,都得涵盖进去。”

另一位官员面露难色,说道:“大人,如此一来,这出题之人可不好选呐。既要饱读诗书,又得对大雍国情了如指掌,还得有出精妙考题的本事。”

李霖点点头,说道:“确实如此。这样,你去从朝中各部挑选几位既有才学又熟悉政务的大臣,尽快组成出题小组。记住,一定要谨慎挑选,确保这些人能出好题,且严守机密,万不可泄题。”

“是,大人!”那官员领命而去。

李霖又看向其他人,接着说道:“还有,考场的布置、监考人员的安排、试卷的批阅流程,这些都得尽快制定出详细的章程。科举的公平公正,是重中之重,绝不能出现舞弊现象,否则,咱们没法向陛下交代,更没法向天下读书人交代!”

众人齐声应道:“谨遵大人吩咐!”

这时,一位主簿模样的官员说道:“大人,此次科举是大雍首次举办,天下读书人都盯着呢。咱们是不是得在宣传推广方面多下些功夫,好让更多有识之士知晓并前来应试。”

李霖眼睛一亮,说道:“你说得有理。此事我会与各部沟通,让他们配合咱们,通过各地官府张贴告示、在各大书院学府宣传等方式,将科举的消息传遍大雍的每一个角落。务必要让天下读书人都清楚此次科举的意义、规则和时间安排。”

没过几日,大雍要举办科举,且还有武举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大雍各地传开。

在京都的凌云书院中,一群学子正围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此事。一位身着素袍,手持书卷的学子激动地说道:“听闻了吗?朝廷要举办科举啦,这可是咱们大雍头一遭,说不定就此能改变咱们的命运!”

旁边一位同窗赶忙附和:“是啊是啊,不仅有文举,居然还有武举。看来朝廷此次是广纳贤才,无论文韬还是武略,都给了咱们机会。”

“可这考试内容据说不仅有经史子集,还得考对当下国情的见解和对策,这难度可不小啊。”一位面容稍显忧虑的学子说道。

“怕什么!咱们日夜苦读,不就盼着有这么一天,能为朝廷效力,施展抱负吗?此次科举,正是咱们的机会。”又一位学子豪情满怀地说道。

在偏远小镇的一间私塾里,先生正摇头晃脑地给学生们讲着科举的消息:“孩子们呐,这可是难得的机遇。朝廷开科举,你们若能高中,那便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从今日起,都得更加用心念书,不可懈怠。”

学生们一个个眼睛发亮,纷纷应道:“先生放心,我们定会努力!”

在一个偏远小镇的一间私塾里,先生正站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给学生们讲述着科举的消息。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激情,仿佛这个消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孩子们呐,”先生说道,“这可是难得的机遇啊!朝廷开科举,这可是你们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若能高中,那便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不仅能为家族带来荣耀,还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学生们一个个眼睛发亮,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他们纷纷应道:“先生放心,我们定会努力!”

自那之后,各地的学子们都像被点燃了斗志一般,纷纷投入到紧张的备考之中。在京都的各大书院里,灯火常常彻夜通明。学子们或是在藏书阁中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古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或是在庭院里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治国理政的见解。

他们的讨论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民生的赋税徭役到边防的军事防御,无一不是他们探讨的话题。有的学子见解独到,观点犀利;有的学子则善于倾听,不断吸收他人的智慧。在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希望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