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忆苦思甜
忆江南的祖父忆道遒是革命烈士,父亲忆忠勇就是15岁参加红军的儿童团团长,她最能感同身受当年的那种白色恐怖。
祖父1930年就是村子里面的农会主任,共产党员,参加过5次反围剿;1934年,祖父带着长子一道随红军长征,走到半路因为打摆子无法继续前进,嘱咐儿子跟着红军继续坚持革命,祖父独自一人回到赣南宁都老家养病。
一天,还乡团8人带着枪械破门而入,把病倒在床上的祖父五花大绑严刑拷打,叫他交出留守在村子里的地下党员名单,祖父坚决不招;被拖至后山,挖了一个大坑、泥土埋至颈部再问一次“名单你交不交?”祖父铿锵有力再次回答“宁死不交”!
还乡团地主分子用铁锹拍碎了他的颅骨、把他活埋了。
奶奶有孕在身躲在床底下,当时没有被发现;到了晚上用瓦片和手在泥巴墙上抠出一个洞,连夜逃出了村子。
还乡团张贴告示捕捉“赤匪家属”,奶奶改头换面四处乞讨,为了保存腹中的骨血,最后不得不忍辱负重嫁到赖村的一户人家中,利用当地的宗族势力生存下来,并生下了红军丈夫的遗腹子、后取名忆德绶。
祖父牺牲后、祖母的那个遗腹子就是忆江南的叔叔,解放后与奶奶一道享受了烈士遗属待遇。
全国解放以后,祖父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当地政府重修烈士墓安葬英雄遗骸,他的英勇事迹被珍藏在烈士纪念馆,每年清明节,当地学校总是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以告慰烈士英灵。
当年杀害烈士的8个还乡团成员,解放后被共产党政府抓住了7人,全部枪毙;还有一人逃亡去了台湾。
忆忠勇回乡探亲时,得知母亲还在赖家遭受折磨,亲自带着警卫员去赖家接老母亲。
一进门便看到母亲正在被揪住头发,拖倒在地上遭受拳打脚踢,怒不可遏冲上前去,一把推开了那个老混蛋,抢回了历经千辛万苦的老母亲和弟弟。
上午听过烈士子弟报告,中午吃忆苦餐。每个人发了2个巴掌大的糠饼子,动员时说:“每个人都要体会一次、旧社会贫下中农吃糠咽菜的苦”。
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都吃了下去,那些上海知青和城市来的学生,却是难以下咽。
有人咬了一口就苦着个脸吐了出来、有人干脆不吃藏进了口袋里准备回头再说、有人把这两块糠饼子掰的稀碎泡了一大碗汤,皱着眉头硬是喝了下去。
霍书记可能也是第一次吃这种粗糠饼子,他带头咬了一口就皱起了眉头,环绕在四周的学生们都抬头看着他、他必须要做出表率作用来。
他硬着头皮大口咬着糠饼子,第一口圆饼子成了三分之二的月亮形状、第二口饼子剩下了三分之一的月牙形状、第三口就把一个饼子消灭了、尽管是很费力气一口一口地还是咽下去了。
第二个饼子,最后一口刚把那个小月牙塞进嘴巴里,便含糊不清地大叫一声:“小路子、赶快给我拿水来”。
因为反胃,刚咽下去的饼渣子又重新回到了嘴巴里、整个腮帮子都鼓起来了、但是作为表率、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吐出来的。
看到书记被噎得几乎要出眼泪了,路水莲眼明手快赶紧给书记递上了一碗菜汤......真是好不容易,才全部咽了下去。
看到书记这么艰难才完成了这次“吃糠咽菜”的体验、吓得那个上海女知青范慧云转身就逃跑了、她下放在农场已经7、8年了、胆子比较大才不会那么听话吃什么糠饼子,她就干脆把糠饼子丢进了粪坑。
忆江南也是第一次吃这种糠饼子,多少年了、她一直在注意磨练自己对各种环境、各种困难的耐受性。她要求自己能做到那种能上能下能苦能甜:“既能适应将相王侯式的日子、也能过平民百姓乞丐般的生活”。
她吃第一个糠饼子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感觉;吃到第二个的时候,就觉得卡喉咙,边吃边打颤,真有点咽不下去了:“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她灌了几口菜汤硬是全部吞下去了。
同学之间,相互看着,有些人呲牙咧嘴的怪样子,彼此还取笑了一番;不管怎么说,“忆苦”的体验绝大多数的同学,还是完成了。
紧接着就是“思甜”体验,饭桌上摆上了“六菜一汤”、有肉有鱼有鸡有虾有豆腐青菜和西红柿鸡蛋汤;许多同学立即大快朵颐开始了干饭。
只有周其山、林志高2位男同学,作为共产党员、为了完成“忆苦”体验、硬是把泡成了糠渣渣的一大碗“糠糊糊”喝了下去,肚皮已经圆鼓滴溜,再也吃不下去任何美味了;他俩眼巴巴地看了一下饭桌上的大鱼大肉、不无遗憾地摸摸肚皮,走了。
第二天早上,只见驻地的厕所茅坑里、浮满了一个个被泡大的糠团子。
下午,各小组进行“忆苦思甜”活动,回忆家庭苦难史、回顾个人成长史。
四小组邹庆弟同学的父母双亡,全靠村子里的老乡接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回忆起以往痛哭流涕,引得组里的许多同学都黯然泪下,女同学周淑芬陪着他一道抽泣落泪。
他是50年代出生的,他最苦的时候正好是遭受3年自然灾害的60年代初......那时已经解放了;按照领导要求进行“忆苦思甜”,大家都陪着痛哭流涕,但是不能多想细想,否则......
张义民、祖父是革命摇篮井冈山地区的老红军。
结婚以后留下了新婚怀孕的妻子,跟着红军南征北战,多少年以后才知道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一直等着他回来......而他在外已经娶妻生子重新组建了家庭......战争年代,这种妻离子散的故事非常多......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为了革命贡献出了他们的生命青春、家庭中的丈夫和儿子......
薛长贵的父亲是一位抗美援朝的复退荣誉军人,身上还有美国佬留给他的弹片……
家家都有一本血泪账,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依靠毛主席和共产党政府的优抚、教育和培养;忆苦思甜激发了同学们的阶级感情和今后要努力学习的最大决心。
第十八章 联欢晚会
晚上,年级书记召开“入学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一班只通知倪子祥班长参加。
这回,他又开始紧张了,主动找忆江南碰头,两人把近几天全班各组的人员情况都梳理了一遍;他主动谈到了霍书记工作要求比较严格,自己和几位组长都有畏难情绪,大概只有忆江南当过兵,能够适应这种方式和节奏。
“请你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尽快适应领导的要求”,倪子祥很谦虚主动提出要求。
忆江南笑了,她发现这位小班长还是能够接受意见、不断克服自身不足、要求上进,已经开始主动思考工作,逐渐进入班长角色了;她挺高兴这位小学弟的进步,是个可造之才,决心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成长。
“第一,大胆工作克服畏难情绪,我一定会配合你的工作,做你的坚强后盾;第二,.依靠骨干、及时掌握全班情况,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第三,多动脑子、边干边学不断提高,不要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忆江南很直爽,直截了当。
忆江南索性也对他交底:“我这个人看书比较多、对自己、对工作要求也比较严格,但是我是o型血、处女星座、追求完美;个性强性子急,容易给一些人产生压力,觉得我‘骄傲’;与男同志接触问题不大,哥们义气比较受欢迎;但是有一些女同学会不喜欢或者接受不了,时间长了,你也会发现我有很多缺点,这方面你要帮助我才行”。
忆江南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开诚布公提前打预防针,她非常希望在工作中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合作者。
虽然,到学校是以学习为主,社会工作也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锻炼;忆江南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她追求全面的提高。
倪子祥用一种很不相信、狡猾的笑问道:“你是不是怕我依赖你、故意说自己有缺点”?
“我是以实相告,你别不相信......咱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搞好工作吧,下一步要考虑班委会的组建问题了”忆江南提醒着,她总是能够先人一步,提前做准备。
第七天:各小组开会,进行入学教育小结,同时布置一系列准备次日返校的具体工作。
年级宣传报道小组正式成立,一班抽了三人参加。
洪祥笙,入学前是职工医院的医生、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他性格稳沉工作能力很强,他若是当班长,那绝对是很称职的;可惜,没在书记的考虑范围内。
也许,这届工农兵大学生资格有点老年龄有点大、书记选班长时,考虑到是否能够驾驭的问题吧?
这是霍书记转业到地方,带的第一支大学生队伍,还是比较求稳,选用的都是比较老实听话的学生当班长。
屠金荣,入学前就是老中专毕业生,农村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他那个形象一看就是个乡村医务工作者;平日里老是叼着一根烟、头发老长有些不着边幅、有一点弯腰驼背肢体松散好像“没长骨头”似的;一口乡音说话慢条斯理、但是他写的一笔好字、尤善各种字体的毛笔大字。
岑俪琳上海女知青、党员、多才多艺,口才笔杆都很不错,有一个好脑袋瓜子个人能力很强。
通过了一周入学教育中的观察考察,二位书记已经在考虑各班班委成员的选拔问题了;最先确定的就是文娱委员,一班是顾小萍歌唱的好、二班是袁媛是一个舞蹈演员、三班李莎性格活泼喜歌喜舞;这几位都是合文娱委员、当之无愧。
全年级晚会,掀起了入学教育结束的高潮。
年级宣传报道小组的演出,首先开场。
三班的一位男同学柳军生,表演诗朗诵《怀念周总理》,他中等个子,浓眉大眼,声音浑厚,一开声就抓住了每一个人的心,使你的感情完全被他朗诵表演的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表情和嗓音非常富有感染力,完全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这个节目先声夺人非常成功,大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接着,一班的岑俪琳,出台表演了一个小魔术,谢幕下台的时候,故意穿帮了魔术的谜底,引得全场一片爆笑。
下面,各班的每个小组组成一轮,整个年级分为四轮,集体上台表演。
因为都是临时上台,大多是表演唱,每个小组14个人,一字排开站在前面的空地上。
有抿嘴偷笑的、有闭着眼睛的、有哭丧脸的、也有侧脸藏在旁边人肩膀后面的;那个表情就是一台戏,坐在下面的同学指指点点乐不可支。
轮到三班柳军生那一组表演时,他更有高招,干脆全组做起了广播体操,别出心裁堪称一绝;他是一个干部子弟、退伍战士、已婚人士、共产党员。
看得出来,此人应变能力、组织能力非常强,绝对可以把三班那个忠厚老实的周班长都镇住啦。
有几个小组派出一个人表演独唱,结果没有伴奏,定音不准、有的唱跑了调、有的唱的破音了,还有从高八度降为低八度的,有的忘记了词就自己瞎哼哼或者瞎编乱唱的。
两位书记也主动穿插在学生们中,上台表演;霍书记唱了一首“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曾书记两手捂嘴,学了一个大公鸡叫。
大家都忘记了师生界线,丢弃了羞怯、很大方的来一个节目再来一个,会场上充满了笑声、呼喊声、掌声。
一班的男同学,早就在打忆江南的主意、策划要她出一个节目。
幸亏倪子祥在晚饭前暗示了一下:“今天晚上,你要当心”;吓得忆江南一个激灵,就知道晚上绝对有事情要做啦。
节目演出到一半的时候,洪祥笙站起来对着一帮男生嘀嘀咕咕,忆江南顿觉不妙转身就跑,几步就窜到了大门口;不料,曾书记正好从外面走进来,两人一个对脸,忆江南就跑不掉,乖乖地被堵得退回到了会场。
一班的20多个男生一起发声:“一班副,来一个!一班副来一个”。
在这伙男生们阴谋得逞的狂叫声中,忆江南含笑站立,朗诵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忆江南非常喜欢毛主席的诗词,她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声音洪亮清越、仪态从容大方,很有一点节目主持人的风度;她在小学初中都是“小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在部队又是广播员、算得上是一个资深播音员了。
《咏梅》这首诗词的意境也是非常符合她的性格特点。她喜欢不畏艰险、悬崖百丈冰时的绽放俏丽,也喜欢不争春只报春,在山花烂漫后独自微笑的超脱淡然……
9点半钟晚会结束,大家还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之中,有许多来自大山深处的同学,还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生动活泼的娱乐活动,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辗转翻身觉也睡不着了……
翌日上午,全体人员准备出发返校;书记通知各班:同学乘客车先走,大件行李卡车下午出发。一班两位班长碰头时,才知道倪子祥会晕车,忆江南不由哈哈大笑:“一个大小伙子,居然还会晕车?那还是你上午坐客车先走,我从来不会晕车,大卡车也不怕,我来断后吧”。
还是与曾庆良副书记乘同一辆卡车、押运行李返校;两人很随意地坐在卡车的行李卷上,话题随即说开。
曾书记很关心一班四个组长的表现情况、关心准备成立的班委人选。
忆江南如实相告:“当班干部就是无私奉献,四个组长都为大家做了很多工作,都很称职.....同学当中现在稍微有点活思想了。回校以后马上要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班干部当中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畏难情绪,担任班干部为大家服务,担心精力不够……我自己也就初中生的文化底子,学习要是不如同学们,班干部也不好意思当了”;忆江南调皮的一笑:“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因为经济或生活困难最关心的是助学金问题”。
忆江南自己是带工资来上学的,作为班干部就要关心同学当中的生活困难问题,这次开门办学,毛主席关心群众的生活,写下了长冈乡调查报告,忆江南立即活学活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