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工农兵大学生 > 第158章 大病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早上6点半,从学校出发,一个小时就顺利抵达南野县人民医院。

向带教的妇产科何云玲老师,初步了解见习点上的有关情况:

按照计划、这批学生40多人从次日开始,分成四组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进行轮流临床见习和上课。

女同学20人、分为2个房间居住。

帅小雅周淑芬忆江南等人是和二班女生同住一间宿舍;岑俪琳范慧云路水莲李莉玲伍珊玥温云娣方菊华等人是和三班的女生住在同一间宿舍。

看来南野县医院见习点的总负责余老师已经按照书记的意见、有意进行这种住宿的安排。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今后的2个月,大家都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各自的学习当中去了。

整理好了宿舍床铺,忆江南、周淑芬、帅小雅、李莉玲、路水莲五人分成两组一道去浏览县城。

出了医院大门,向右一拐就是汽车站、再向前就是邮电局、这个教学点的外出活动和通讯联络非常方便。

经过一座忠字牌坊、向左转便是南野县城的街区,沿街慢慢逛,居然也用了1个半小时。

这是一座典型的小县城,只有一条狭长零散不规则的小街;街道肮脏还不整齐、零散的稻草满街都是、街道路面坑坑洼洼、街道两旁的商店仿佛就是用商品堆积间割出来的。

商品倒是很丰富,既有当地的土特产、也有大上海运来的日用百货和棉纺织品、还有一些在浮州市内难得一见的、素净淡雅的的确良花布、漂亮的印花床单、款式不错的布鞋,引得几位女生一片赞叹。

晚上,二班的女生祝钰容非常客气,她帮忆江南买了一张《万水千山》的电影票,容不得她拒绝,拉上她就非要一块去。

出门才发现二班饶立夏、三班赵冬梅赵国庆等着一起出发。

看完电影已经是12点多了、忆江南原本不肯花上三个小时去看一场话剧电影的;看过才知道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电影、能坚定信心给人予力量、非常值得一看。

南野县医院还有10名同一学校75届的实习医生,都是校友。

其中还有三班的傅班长、去年一班学生何兴之破伤风抢救时、他还是在附属医院见习、现在已经是毕业前的实习医生了。

乍一见面格外亲切。大家相互打招呼,都请:“多多关照、多多指教”。

翌日,正式开始了上课。

忆江南、张国梁与二班吴翠云、赵国庆、三班的刘石南五人编在同一小组。

由南野县医院外科朱医生带队,加上两名乡镇卫生院来进修的医生、75届2名实习医生,一行10个人蜂拥到病房的病床前面。

第一天,忆江南和张国梁什么都不懂,查房碰到的病人、也只能把病名先记下来,回来就赶紧翻书,了解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治疗原则……

外科疾病的一个特点就是“疼痛”,这就必须要和内科基础课“疼痛”的性质、发病时间、人体部位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

接下来就是练习写病历开处方、结合病人的身体状况再复习有关的解剖、生理生化、药理等基础医学知识。

对于第一次接触临床病人、从“不会”到“会”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学校带教的李谈建老师就特别注重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结合。

李老师年轻、话不多,对于专业范围内的知识非常熟悉,他总是能抓住要点提出问题,非常有助于学生把各种医学知识融会贯通。

他提出问题,等待学生们的回答,如果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他就会迅速熟练地有条有理的进行讲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国梁与忆江南是同一个见习操作小组的。

张国梁是第一次与病人打交道,要从打针、换药开始练习操作。

看着他手执注射器、颤抖着比划着、还把药水滴在了病人的身上;1米76的高个,咬牙切齿把针头扎进了病人的臀部时,忆江南就很想笑;用那么大的劲头,好像有多大的仇似的。

每天医生们查房结束就要开始换药。

这位老兄一点无菌概念都没有,两手握着两把镊子,夹着酒精棉球,就在病人的皮肤上来回乱涂,洗过伤口的盐水棉球又放回治疗盘子里面,覆盖伤口的敷料,一个没夹住,掉落在病人的衣服上,再夹起来就直接盖在伤口上。

他还满不在乎地说:“75届的那两个人也和我差不多”。

忆江南看得是心惊胆战、当着病人的面又不好说什么、笑而无语,只能摇头。

下一个病人再换药时,忆江南给他示范了一遍,那个意思就是让他要正规操作,可不敢乱来了。

查房时碰到了一个20岁的女孩子,她曾被诊断“神经官能症”刚从内科出院、当天晚上就发病、腰痛的满头大汗,刚住进外科,诊断还未明确。

朱老师问:“你们谁来写这个病人的病历”?

这个大病历,是要对病人从头到脚、从他的家族疾病历史到他出生以来所有的疾病情况、事无巨细不得遗漏地进行准确描述。

这是一份非常繁琐的令人害怕的详细记录。

别人都没有做声,只有忆江南不知天高地厚、举手示意:“我来”。

与张国梁两人一本正经再给病人做过详细的全身体检、问清楚发病经过、哪里不舒服、以前得过什么病、家里的人得过什么病……整整折腾了一个多小时。

草拟了病历初稿,两人自我感觉还不错、就交到了正在值夜班的李谈建老师那里。

李老师二话不说,就大刀阔斧修改起来了,从主诉、现病史开始逐字逐句地改,一直到11点钟才算勉强通过;看了一下,桌面上光是草稿纸就有10多张了。

这个病人的入院诊断还不明确,只好写上“腰痛待查”,这是一种婉转的方式,表示出一种未知和有余地的灵活性。

每天上午,十来个人跟在老师后面查房。

从一无所知到慢慢把学校学习的知识贯通起来,有压力更有兴趣。

一连几天下来,掌握了查房的基本知识、就渴望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病人病情;县医院的临床医生往往是做得多说的少,对于深入解答问题并要在理论上提高就有了一些力不从心。

每天要三个小时站在老师后面,这帮学生们都觉得腰酸背痛了。

再看看学校李老师带教的洪祥笙等同学的那一个见习小组,又是提问又是解答,把学习搞的生动活泼,更使大家非常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