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由于某些特殊缘由,我在那大院和工厂里可谓是度日如年、战战兢兢啊!
即便后来好不容易重新当上了院里的管事大爷,这日子也依旧过得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
就说那院里的许大茂吧,这人简直就是个刺头,越来越难管了,我都快压不住他啦!
每次傻柱和许大茂之间起了冲突,为了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己都还得自掏腰包赔上一笔钱,这才能把事情给摆平了。
这心里能不憋屈吗?这都什么事儿啊!更可气的是,那许大茂得了便宜还卖乖,居然越发地得意忘形起来,甚至还公然挑衅我!
他挑衅傻柱也就罢了,毕竟他俩一直不对付,可他竟然连我也一起挑衅,这不是明摆着打我的脸吗?
而如今,有了八级工和管事大爷这双重身份的加持,再加上与杨厂长和韩主任的良好关系,易中海要想完全掌控四合院简直易如反掌。
在这个院子里,谁要是胆敢对他不敬,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定会送对方一双“小鞋”穿。即便是郑建设,现在的易中海也完全不将其放在眼里。
毕竟,连厂长都对他如此看重,一个小小的食堂副主任又算得了什么呢?
易中海越想越得意,脸上不禁露出了阴险的笑容,那笑容仿佛一只狡猾的狐狸,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坐在一旁的老太太却只是淡淡地瞥了他一眼,然后便若无其事地继续吃着碗里的红烧肉,仿佛完全没有看到他那副嘴脸。
对于老太太来说,易中海能否掌控四合院,就相当于自己掌控了四合院。
因为她心里很清楚,只要易中海还需要她,那么无论如何,这个四合院最终都会在她的掌控之下。
而且,自己对易中海还有很大的用处,所以他根本不敢轻易抛弃自己。
就在此时此刻,他们俩完全将郑建设曾经给予的教训抛诸脑后,甚至连自己曾经拿着东西上门请求和解的事也忘得一干二净。
这两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异想天开地幻想着能够掌控四合院,过上美好日子的情景。
与此同时,郑建设也已经向许大茂详细分析完了禽兽算计的事情。
许大茂听完后,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他默默地转身离开,脚步显得有些沉重。
他都在思考着如何与父母商量应对这一局面的方法,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破局的良策。
而郑建设则在心里盘算着另一件事——接爷爷奶奶来城里。他的妹妹郑小花已经结婚一个多星期了,而且房子也都收拾妥当,就等着爷爷奶奶搬进来入住了。
翌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郑建设的脸上。他早早地起了床,洗漱完毕后,匆匆吃完早饭,便推着自行车出门了。
今天,他要去郑家屯接爷爷奶奶进城。郑家屯离城里有一段距离,郑建设需要骑很长时间的自行车才能到达。
一路上,郑建设心情愉悦,期待着与爷爷奶奶的相聚。然而,当他骑行在乡间小路上时,却发现周围的景象与他想象中的春天大相径庭。
原本应该是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季,如今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片荒凉。道路两旁的树木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绿意,仿佛被寒冬夺去了生命。土地也像是被犁过一般,毫无生机。
就连空中飞舞的蝴蝶也显得无精打采,它们在空中漫无目的地飞来飞去,似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停歇的地方。
郑建设继续前行,路上见到最多的便是那些穿着破烂的人们。有老人、妇女,还有孩子,他们挎着菜篮子,在田野里四处寻找着野菜。
这些人面容憔悴,面黄肌瘦,脚步蹒跚。当他们看到郑建设时,只是麻木地抬起头看一眼,然后又继续低头寻找野菜。
就连那些一向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也因为饥饿而变得无精打采,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郑健缓缓地走着,路过这个村庄时,一股异样的氛围扑面而来。整个村子仿佛被一层沉重的阴霾所笼罩,没有丝毫生气。往日里热闹的街道上空无一人,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他不禁想起曾经在这里看到的景象,那些在树荫下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如今也都不见了踪影。他们或许是因为饥饿而失去了玩耍的兴致,又或许是被家人留在家里,以免遭受饥饿的折磨。
郑健继续前行,目光落在田间。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民兵在田间地头巡逻,他们的任务是防止有人偷偷挖出地里的种子来充饥。这种行为虽然无奈,但也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
郑健边走边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偶尔也能看到一些人在田间劳作。然而,这些劳作的人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认真干活的却寥寥无几。
大多数人都显得无精打采,坐在田间地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同时抽着旱烟,似乎对劳作并没有太多的热情。
这让郑健深感这种制度的弊病。在这种公有制度下,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公家,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并不能直接带来相应的回报。
因此,人们缺乏积极性和效率,整个生产过程变得异常缓慢。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也让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郑建设走到郑家屯时候,已经快中午了,刚好,郑家屯的队长领着劳作的队伍回来了,他们一个个拿着工具,无精打采的,连说话的力气好象都没有。
铁栓叔看到郑建设,就连忙迎上来问道:“建设,你怎么回来了,是有什么事情吗?”
郑建设说道:“我回来看看村里情况,还有就是想把我爷爷奶奶接到城里去生活。”
而村里也都七嘴八舌上来,和郑建设打招呼问好,郑建设也连忙拿出兜里烟分给大家。
而大家听了,郑建设要把爷爷奶奶接到城里,都夸郑建设孝顺。
郑建设仔细观察着村里的人们,发现尽管他们看起来有些无精打采,但精神状态还算不错。他心里暗自琢磨,这可能只是因为长时间劳作而感到疲惫罢了。
毕竟,郑建设之前就对村里的事务做了妥善的安排,目前的困难仅仅是个开端而已。
郑建设心想,至少在吃饭方面,村民们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问题。即使是村里那些经济状况最为困难的家庭,如今的生活也应该过得去。
毕竟,这些家庭中都有人在城里工作,而且至少也是二级工,每个月能拿到三十多块钱的工资。这笔收入对于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来说,已经足够了。
就在这时,铁栓叔听闻郑建设此次归来是为了了解村里的情况,他急忙迈步上前,满脸笑容地说道:“建设啊,你可真是及时雨啊!多亏了你的提醒,我们才能对村里的状况有所了解。你看,咱们村里的情况还算不错,大家都能填饱肚子,不至于挨饿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