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捷走上前,递出一个铁皮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二颗子弹:“袁军长,这是咱们在野狼峪伏击战剩下的‘宝贝’,寓意十二道平安符,留着做个念想。”
胡宗某的车队拉着整匹的云锦绸缎驶入,布料上的金线在日光下流光溢彩:“袁老哥,这是从苏州运来的,给新人做几身好衣裳!”
杜聿某则带着美式军乐队,欢快的进行曲瞬间让现场气氛热烈起来。
桂永清捧出一对西洋怀表,表盖上刻着新人的名字:“愿时间见证他们的永恒。”
共产这边,徐、捏某臻带着战士们抬着一架用红绸装饰的纺车:“这是根据地妇女日夜纺线用的,象征勤劳持家。”
刘多某手中的礼盒里,是一本精心誊抄的《诗经》婚典篇章,字迹工整秀丽。
徐海某扛着一袋陕北小米,咧嘴笑道:“别的没有,管够吃的粮食管够送!”
张灵某、方某觉等将领聚在一起,合力抬出一座青铜香炉,炉身上刻着“永结同心”;卫某人带来一副对联,上联“虎踞山巅迎佳婿”,下联“龙盘福地结良缘”,横批“天作之合”,苍劲的字迹力透纸背。
百姓们自发组成的队伍更是壮观。一线天的村民抬着用松枝扎成的“幸福门”,门上挂满红绸和铜铃;杨村的老者推着独轮车,车上是刚蒸好的花馍,造型有龙凤、牡丹;里垄村的年轻人举着自制的彩旗,上面画着祥云和。
虎头山山顶的空地上,彩棚下摆满了长桌,桌上是各地带来的美食:豫军的道口烧鸡、晋军的平遥牛肉、陕北的羊肉泡馍、江南的糯米糕,还有百姓们贡献的野蘑菇炖山鸡、清炒蕨菜。
周某柔带来的航拍飞机在头顶盘旋,记录着这场盛大婚礼;韩德某的卫队架起探照灯,以防暮色降临影响仪式。李某正调试着留声机,准备在新人入场时播放《婚礼进行曲》;陈明某指挥士兵们将烟花筒对准天空,只等吉时绽放。
刘某承、陈某毅与何应某、白某禧围坐一桌,竟在讨论起婚礼流程。“依我看,该让新人先拜天地。”
刘伯某提议。“还得加上交换信物。”白崇某补充道。
一旁的周笑着说:“不如让新人讲讲相识相爱的故事,让大家也沾沾喜气。”
山脚下,袁清明产业的工人点亮了一路红灯笼,从山脚蜿蜒至山顶,宛如一条火龙。百姓们搬出自家的桌椅,主动帮忙布置场地;孩子们举着“喜”字木牌,在人群中穿梭嬉戏。
当夕阳给群山披上一层金色纱衣时,婚礼终于开始。袁安丽挽着袁清明的手臂,缓缓走向观礼台。她的嫁衣上缀满珍珠(换了一套喜服),在余晖中闪烁;刘三穿着笔挺军装,站在台前,眼中满是深情。
“一拜天地——”司仪的声音响彻山间。袁安丽与刘三庄重行礼,身后,八千将士齐刷刷行军礼,上万百姓弯腰鞠躬。那一刻,虎头山仿佛静止,只有风声与心跳声交织。
交换信物环节,袁安丽拿出亲手绣的平安荷包,里面装着陕北的黄土和江南的茶叶;刘三则送上一枚用弹壳改造的戒指,刻着“生死相随”。台下,将领们红了眼眶,百姓们鼓起掌,掌声如雷,惊起满山飞鸟。
婚礼现场,周继先同盟会的老会员们也纷纷现身。他们虽已不再年轻,岁月在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与热忱。他们身着朴素却整洁的衣衫,相互交谈着,回忆着往昔在同盟会的峥嵘岁月,感慨着如今能见证下一代的幸福时刻。
星儿身着华丽的喜服,却身姿挺拔如青松般立于高台之上。她端起盛满美酒的粗陶碗,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军装将领们笔挺的身影与百姓们质朴的面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感谢各位来到我和刘三的婚礼!”星儿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在虎头山的夜空中回荡,“今日,能与各位欢聚于此,是我和刘三的荣幸!希望今后的日子也如今天这般快乐、洒脱!”她的话语中带着新婚的喜悦,更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