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夫妻两个的争吵,宋生玉也并没有拿到外人面前讲。
但是大家都了解他的为人,既然他说了教训过赵小丫,那肯定就是了。
所以宋海建也并没有揪着这件事不放。
宋海建在市里的海产店,已经待了有一阵子。
如今,两个嫂嫂接受完培训,完全可以上手。
宋生宝和宋生玉对于店里的事务,也非常熟悉。
宋海建便打算离开了。
别说,离家那么久,他还真的挺想念十三和小福的。
二月开店,到了二月十五,宋海建才回家。
在市里住了这么久,房费都花了不少。
到县城的时候,宋海建先去了海产店。
现在店里在母亲的运营下,生意蒸蒸日上,每天的人流量都挺大。
逢年过节,更是人满为患。
宋海建过去后,冯玉芬先是惊喜,可来不及和儿子说几句话,便要去招呼客人。
李梅看见他也笑着打招呼。
“大伯母,最近店面怎么样?没什么事吧?”
李梅手上不停地杀鱼,嘴上回应着宋海建:“没有啊,生意好得很!所以累了点,不过开心啊,每天能挣那么多钱……”
宋海建给她们发的工资,也是采取底薪加提成的制度。
其实,最开始他是给了对方选择的。
可以选择死工资,数额肯定比底薪+提成中的底薪要高一些。
但是,李梅的丈夫和儿子,在宋海建船上的时候都是选择提成的方式。
他们一致认为,跟着宋海建干,那就要有够大的胃口和野心。
要是太过求稳,最后反而得不偿失。
因此李梅也冒险地选了后者这种方式。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而宋海建也希望员工拿底薪和提成。
这样工作中,看到店里的生意好,大家才会更有动力。
他发放的底薪也不低,至少在乡下人眼里,属于很高的工资了。
和镇上服装厂的职工差不多。
再加上提成的话,那妥妥就是当下的“高收入”人群。
李梅干得起劲,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宋海建又和她聊了几句,简单了解一下店里最近的情况,便去找到母亲。
冯玉芬刚送走一个客人,另一边在挑选海虾的客人就喊她了。
宋海建走过去,叫住她:“妈,你先歇会儿,我来。”
冯玉芬便停下来,伸手锤了锤后腰。
“同志,你要多少?”
“我要两斤。哎,你是店主的儿子吧?”
“对,以往承蒙你们关照我家生意了,今天我给您多送二两。”
“哎哟,那可太感谢了!”
宋海建几句话就把人逗得心花怒放。
毕竟有实惠嘛!
宋海建又接待了好几波客人,他这嘴皮子才是最厉害的,很容易就和客人们拉近了关系。
那些妇女同志走的时候,都对着冯玉芬夸赞她这个儿子。
更有甚者,还偷偷问冯玉芬,儿子结婚没有?
冯玉芬笑道:“我孙女都三岁多咯。”
对方便一脸遗憾。
年纪轻轻就能当个体户,嘴巴甜人长得还有那个样子,要是没结婚该多好啊。
宋海建一来就给母亲减轻了不少压力。
“海建啊,今天怎么回来了?市里那边都安排好了?”
冯玉芬拿着一个碗,倒了水过来给儿子。
宋海建接过碗就将里面的水一饮而尽。
擦了擦嘴,“大嫂和三嫂都过去帮忙了,生宝哥、生玉哥、四哥也都上手了,我就想回去打渔,这段时间我不在,海捕量大大减少,眼看厂子就快修好了,这可不行。”
耽误了外公那条线的干货生意,那就麻烦了。
毕竟这样的线搭起来很困难,一旦毁了,再想重新建立基本就没可能的。
再说,那也是老人家一番心血,他总不能让老人家失望。
冯玉芬听得点了点头,“正好,我跟你一块儿回家一趟,我也有半个月没回家了。”
说完扭头对李梅道:“大嫂,那这两天你先看着店里。”
“行啊,你回去吧。”李梅很是爽快地答应。
她现在做得很熟练了,一个人也能应付得过来。
而且县城的人流量到底不比市里。
这也是为什么宋海建市里的分店,要招那么多人的原因。
宋生宝和蒲德就负责送货,基本上早上去了,隔一天又回来,若是没有两个女同志在,店里忙起来的时候宋生玉是完全顾不上的。
店里放着一辆自行车——宋海建家的自行车很多,结婚前就有两辆,一辆他用一辆妹妹弟弟用。
后来结婚,他给岳父家买了一辆自行车,结果蒲长征又把那辆车当成陪嫁送回来,毕竟蒲长征之前也买了自行车的。
等妹妹弟弟都上大学了,他们那辆自行车也放在家里。
现在蒲十三每天上班用了一辆自行车,冯玉芬也学会了骑车,每次从家里过来都骑着车,平时在县城还方便出行。
就这,家里还有一辆自行车是闲置的呢。
可惜,海兰海生上学的地方都太远了,没办法把自行车带过去。
有宋海建在,冯玉芬自然不用当“苦力”了。
母子俩回家前,先去县城的供销社买东西。
虽说个体户逐渐发展起来了,但是目前大家购买商品,还是以供销社为主。
很多东西也只有供销社能买到。
比如小福爱吃的大白兔奶糖。
冯玉芬许久不回家,每次回去之前,都得给孙女捎上一份礼物,有时候是糖,有时候是饼干。
宋海建回来之前也去了趟市里的百货商店。
他买了三罐麦乳精,还有藕粉、酒。
看见母亲拎着大白兔奶糖和红糖、散装的糖果饼干出来,宋海建说:“妈,买这么多干嘛?”
冯玉芬买的糖果饼干确实挺多的,他们家才几口人啊,根本吃不完吧!
“给你岳父岳母带的,他们平时在家照顾小福,我不得表示一下?”
说着,冯玉芬侧身坐上后座,“走吧。”
宋海建一边蹬车一边道:“我也给我爸妈他们买了,还给大金爷和奶买了藕粉、麦乳精,我听说这些东西对老人身体好。”
冯玉芬脸上露出笑容:“你有这份心最好,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的。”
“嘿!妈,我也给你们女同志买了雪花膏。城里人都说这玩意儿好,我们现在有钱了,也学着人家洋气洋气,用上护肤霜。”
“瞧你说的,好像你妈我没用过雪花膏一样。”
“妈你用过?你自己买的?”
“你这什么记性,以前十三还在北京读书,就给我买过寄回来的。她一点不偏心,兰姐一盒我一盒,还有上海的大商场才能买到的香皂,你妈我到现在还没舍得开封呢,一直藏在箱子里。”
“……那都多少年了,化了吧?”
“没化!好着的!我想着等小福大了,给小福用。”
“别啊妈,小福长大,肯定有比香皂还好的东西出来了,而且一个香皂放了十几年,也不敢再用了。”
“这样啊……说的也是,可妈老觉得给自己用,有点浪费了。”
老一辈的人就是这种想法,很难纠正过来。
宋海建十分无奈。
“你不用那才是浪费,再说了,我们家现在的条件,不至于连个香皂都舍不得用吧,你一天挣的钱,都够你买多少块了?”
听了这话,冯玉芬总算开窍了。
“行,回家后我就把那块香皂拿出来洗澡!”
母子俩平时各忙各的,也很久没有这么畅快地聊过了。
不知不觉,回家的路程便在愉快的聊天中结束。
宋海建载着母亲进入村子,村里的人纷纷笑着和他打招呼。
母子二人也一一回应。
“海建啊,你回来的正好,你那个加工厂块修好咯!”
蒲家三叔大声说道。
宋海建立即笑起来:“那可真巧,今天眼看天就要黑了,我明天早上再去厂子那边看看,谢谢三叔了!”
蒲建民摆摆手,就要回家去。
宋海建却把车子停下来,喊道:“三叔,等会儿,你帮我拿点东西回去给阿爷阿奶。”
蒲建民便站定了,几人看着宋海建从车上拿出一罐麦乳精、一罐没见过的营养品,跑过去递给了蒲建民。
“这是我在市百货商店买的,一点心意,给阿爷阿奶补身体的。”
蒲建民脸上有了赞许的神色,点了点头,“你有心了,我会代你转达的。”
“好嘞,那我们就先回家了三叔。”
宋海建跑回去骑上自行车,在一众老年人或是羡慕或是称许的眼神中,飞快离开。
还没到家里,宋海建就听见了熟悉的声音。
“小福,天要黑了,别玩啦!赶紧回家。”
“麻麻,小福要狗狗,要小狗狗~”
“不行,家里不是有狗了吗?”
“不是狗狗,是小狗狗,小~小~狗狗!”
小福特意强调了“小”这个字眼。
宋海建往前来到一个路口,扭头看去,十三背对着他们,小福蹲在地上,面前是几只黄的白的奶白的小奶狗。
小福伸手抓着一只黄色小奶狗,仰着头可怜巴巴地看着妈妈。
蒲十三感到很头痛。
就在这时——
“铃铃铃!”
自行车的铃声在身后响起。
母女俩下意识地朝声音发出的方向看去。
下一刻,小福的小脸上满是兴奋,小奶狗也不要了,猛地站起来,朝着路口拔腿跑去。
“粑粑!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