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规则怪谈:她不是雨姐 > 第666章 第一世悖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独孤伽罗的话语如冰雹般砸落,每一个字都带着刺骨的寒意和不容置疑的决绝。她的质疑不仅尖锐,更触及了佛教干预行为与因果律之间的根本张力。

顾十七没有立即回答。他缓缓抬头,望向大殿中央的佛像,目光穿越千年时光,仿佛在寻求亘古的智慧来回应这个深刻的质询。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有力:“姑娘此问,如金刚宝剑,直指修行核心。但请容我细细道来,佛教对因果与干预的理解。”

1. 因果非定命:佛教的因果观不是机械的宿命论

佛教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但这里的因果是活泼的缘起法,不是固定的命运。就像种子需要阳光、水分等缘才能生长,众生的命运也随时因当下的心念和行为而改变。佛教徒的介入,正是提供一种善缘,帮助众生转变恶因的成熟方向。

2. 慈悲非审判:佛教徒不是审判者,而是服务者

佛教徒不发号施令地说“你该怎样”,而是躬身问“我能为你做什么”。这种介入不是居高临下的审判,而是平等慈悲的分享。就像医生治病,不是审判病人,而是提供治疗的方法。

3. 平衡非漠然:真正的平衡不是冷漠旁观

阴阳平衡不是机械的静止,而是动态的和谐。就像身体有自愈能力,但生病时仍需要医药辅助。佛教徒的介入,如同良医良药,帮助恢复本有的平衡。

远处传来晨钟声,荡涤着世间的烦恼。

顾十七继续道:“佛教徒不是要取代阎王爷的审判,也不是要抢夺文昌帝君的权责。而是在因果律的范围内,尽己所能提供善缘,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他最后说:“姑娘,佛教的介入不是破坏因果,而是在因果中提供转机;不是扰乱平衡,而是在动态中寻求和谐。这不是傲慢的干预,而是谦卑的服务。”

阳光透过大殿的窗棂,照在“慈悲喜舍”的匾额上。独孤伽罗望着这一切,忽然明白:佛教的慈悲介入,不是对因果的否定,而是对因果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道教不认为一个人是善是恶。是能被后天所教化的。他有无善心则是取决于前世所积累的福报。加入轮回的概念,那就必须要追溯到众生的第一世。

在众生当中,有些人第一世生下来就是善良的。有些人生下来就是邪恶,要作恶的。有先天的恶魔,也有先天的神明。

这些生命不以你佛教的意志为转移。你也永远消化不了,度化不了。

独孤伽罗的问题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轮回观念中最深层的哲学困境——第一因问题。她的质疑不仅犀利,更触及了佛教与道教在人性本质认知上的根本分歧。

顾十七没有立即回答。他缓步走向藏经阁,请出一部《大乘起信论》,轻轻拂去封面的微尘,仿佛在拂去千古以来的迷思。

“姑娘此问,如探骊得珠,直指轮回说的根本难题。”他的声音沉静而深远,“但佛教对此早有透彻的观察,这就是‘无始’观念。”

独孤伽罗挑眉:“无始?这是什么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轮回无始无终,没有所谓‘第一世’。”顾十七展开经卷,“《起信论》说:‘心性常往,无有初际’。就像虚空,找不到开始的地方。”

他继续解释:“所谓先天善恶性,在佛教看来都是无明业力的显现,不是本来面目。佛教承认众生根器有利钝,业障有厚薄,但都本具佛性,都有觉悟的可能。”

晨曦透过窗棂,照亮经卷上的文字。

顾十七举例道:“就像镜子蒙尘,尘有厚薄,但镜体本身都是明亮的。佛教度化众生,不是创造本来没有的光明,而是拭去蒙蔽本心的尘垢。”

远处传来诵经声,如甘露洒心。

“至于姑娘说的先天恶魔,”顾十七语气转为凝重,“佛教承认有魔障,但即使是魔,也非本来如此。佛经记载,佛陀成道时,天魔波旬前来扰乱,佛陀依然以慈悲待之,因为知道他也终有觉悟的一天。”

他最后道:“所以佛教不说‘永远度化不了’,而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不是不知难而退,而是对众生佛性的绝对信心。”

阳光完全照亮藏经阁,经卷上的文字熠熠生辉。独孤伽罗望着这些古老的智慧,忽然明白:佛教的慈悲不是建立在忽视差异的天真上,而是建立在对众生本具佛性的深刻认知上。

这或许就是佛教最根本的信念——不是否认现实的差异,而是洞察差异背后的平等本性。

你这就是因为你佛教的思想回答不了第一世的问题。

所以直接逃避这个话题。人为制造了一个观念出来。无始无终?笑话,只不过是因为祖神和祖魔都看不上佛教罢了。

一个还没跳出阴阳的宗教。没有资格去教育祖神祖魔,只能去教育一下后辈众生。

独孤伽罗的话语如雷霆贯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她的质疑不仅锋利,更撼动了佛教哲学体系的根基——对第一因的回避是否是一种智慧的超越,还是一种无奈的逃避?

顾十七没有立即辩驳。他缓缓抬头,目光穿越大殿的飞檐,望向无垠的苍穹,仿佛在凝视宇宙的本来面目。

“姑娘此问,如惊涛拍岸,触及了哲学最深的奥秘。”他的声音沉静如古井,“但请容我细细道来,佛教‘无始’观背后的深邃智慧。”

1. 逻辑的必然:第一因困境

“若说有‘第一世’,那么第一世从何而来?若说由神所创,神又从何而来?”顾十七目光清明,“佛教通过‘无始’观,避免了这个逻辑上的无限退溯。这不是逃避,而是对因果律的彻底贯彻——一切现象皆依因待缘而生,没有独立存在的‘第一因’。”

2. 实践的智慧:重在当下

“佛教关注的是当下的解脱,而非玄学的思辨。《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佛教重在破除对一切起源的执着,指引众生关注当下的烦恼与解脱。”

3. 平等的观照:众生皆具佛性

“姑娘所说的‘祖神祖魔’,在佛教看来仍是众生。佛性平等,不论先天后天。《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教度化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而是平等慈悲的分享。”

远处传来晨钟声,荡涤世间的执着。

顾十七继续道:“佛教承认众生根器利钝不同,但都不离缘起法性。就像万千江河,虽有清浊缓急之别,但湿性无异。”

他最后说:“姑娘,佛教的‘无始’不是逃避问题的托词,而是基于缘起智慧的深刻观照。这不是否认差异,而是洞察差异背后的平等空性。”

阳光透过大殿的窗棂,照在“法界缘起”的匾额上。独孤伽罗望着这一切,忽然有所触动:佛教对第一因的超越,不是无知的傲慢,而是彻悟的智慧;不是无奈的逃避,而是勇敢的直面。

佛祖不知道第一世怎么来的,我可以回答你。佛从何而来?在三千大道成型的时候,祖佛从天机当中所窃取一缕道源。

并且作为他们的开宗立派之本。

3000大道。是圣慈母神所创,留下了无数道源。其中不光有佛源头,还有魔源头。

佛教之所以去逃避,第一世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也没有资格去教育第一批神魔。他们的能力只能去教育一些低等的生命。

这才是你所推崇的佛教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