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羡慕、惊叹、好奇、仰望...无数复杂的情绪交织在那些目光中。

原本嬉笑打闹的同学不由自主地放低了声音,自动为他让开了一条通道。陈默就在这无声的注目礼中,步伐沉稳地走向高二(七)班的教室。

当他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住了他——更准确地说,是盯住了他手中那个象征着顶级学府通行证的文件袋。

王远第一个跳了出来,眼睛瞪得像铜铃,指着文件袋,声音因为激动而有点发颤,“挖槽!陈哥!这,这就是那个!那个...通知书?”

林勋也凑了过来,脖子伸得老长,恨不得用眼神把文件袋看穿,“卧槽!陈哥,快给我看看,就看一眼!”

林晓、李晴、彭芳等女生也围了过来,脸上满是兴奋和好奇,目光紧紧锁在文件袋上。

就连一向比较低调的张力,也忍不住从后排挤了过来。

陈默看着围拢过来的朋友们,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喜悦。他扬了扬手中的文件袋,嘴角挂着笑意,“嗯,是北大的确认书和协议。不过......”他话锋一转,指着文件袋认真补充道:“马主任千叮咛万嘱咐,得先拿回家和爸妈一起签好字寄回去才算数,所以现在真不能给你们看。”

其实,他心里明白,给林勋他们几个最要好的朋友看看也无妨,他相信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份重要文件。但此刻教室里同学实在太多,他不敢赌。

万一其中有人...

无论是无心失手,还是存着别的心思把其中薄薄的几页纸给弄皱、甚至撕坏了,那麻烦可就大了。这份文件承载着他的未来,容不得半点闪失。

“理解理解!”林勋闻言立刻化身“秩序维护者”,夸张地张开双臂拦住想往前凑的王远和张力,“都别挤!陈哥的北大通知书金贵着呢!弄坏了你们赔得起吗?等陈哥签完字,盖了北大的大红章,说不定能给我们瞻仰一下封面!”

他的话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和哀嚎。

“陈默,恭喜!”

“太牛了!”

“以后就是北大人了!”

...

真诚的祝贺声此起彼伏。

陈默在一片羡慕与敬佩的目光中,走回自己的座位,小心地将那份承载着无限未来的文件袋,郑重地放进了书包最里层。

教室里虽然渐渐恢复了讨论寒假和新学期的声音,但那份因他而起的震撼与羡慕,以及不时飘向他的敬佩目光,却久久未散。

那份来自京北大学的沉甸甸的承诺,无需展示内容,仅凭其存在本身,就足以在返校这天,成为整个青川一中校园里最耀眼、也最令人心潮澎湃的风景。

而另一边,老城区的“老友记”茶室里,烟雾缭绕,麻将碰撞声清脆。

陈建国今天手气似乎特别好,脸上红光满面,嘴角咧到了耳根,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刚胡了一把清一色。

砰~

他慢悠悠地打出一张牌,顺手拿起旁边小凳子上放着的一份折叠整齐的《青川日报》。这份报纸他已经“不经意”地带出来好几天了。

“碰!”对家的老张喊了一声,抬眼看到陈建国又在看报纸,打趣道:“建国,你这报纸都包浆了吧?有啥新闻天天看?还是...就盯着你儿子那篇?”

陈建国心里一乐,暗道好配合,但面上却故作淡定地抖了抖报纸,正好翻到有陈默照片和报道的那一版——头版下方,醒目的标题:“青川学子扬威全国,高二少年直通北大”,旁边是陈默在天安门前清俊挺拔的身影。

“咳,随便看看,随便看看。”陈建国嘴上这么说,却把报纸摊得更开些,确保同桌和旁边看牌的人都能清晰地看到那张照片和标题。

最近他来打麻将都是专门挑人多的时候来,而且习惯还和平常不一样,除了刚开始坐熟悉的人那几桌之外,后面几天就是哪边不认识的人多,就坐哪边打。

果然,下家的李婶探头一看,立刻咋呼起来:“哎哟!这不就是你家小默嘛!报纸上都登这么大版面啦?啧啧,了不得啊!保送北大!老陈,你家祖坟冒青烟了这是!”

旁边的牌友和看客也纷纷凑过来:

“真是建国家小子!这照片拍得精神!”

“报纸上都说了,全国唯一特奖!高二就保送!这在我们青川,怕是头一份吧?”

“何止青川,我看整个临川省都少见!建国,以后就是北大生的爹了!可得请客啊!”

对家的老张一看李婶这大嗓门把大家都吸引过来,不由无奈的拍了拍额头。

陈建国听着七嘴八舌的惊叹和羡慕,心里那个美啊,比胡了清一色还舒坦。

他努力绷着嘴角的笑意,摆摆手:“嗨,孩子自己争气,运气好罢了。请客好说,好说!等通知书真下来了,我摆几桌!” 话是谦虚,但那语气里的自豪劲儿,藏都藏不住。他小心地把报纸重新叠好,放在手边显眼的位置,仿佛那是他的“荣誉证书”。

同一时间,青川东海岸的“海丰”鲍鱼场。

巨大的水泥池子一排排整齐排列,里面是密密麻麻吸附在网笼上的鲍鱼。

王慧穿着防水围裙和胶鞋,正弯腰忙碌着,她虽然是这里的包工头,但也要参与工作,主要负责的就是分拣和清洗刚捕捞上来的鲍鱼。

尽管冰冷的海水浸得手指通红,但她脸上却一直挂着笑,嘴里还哼着小曲儿。

“慧姐,今天心情这么好?捡到金子啦?”旁边一起干活的新人小王打趣道。

王慧抬起头,脸上笑开了花,手上的动作却没停:“金子算啥?比得上我儿子考上北大?”

“哎哟!又来了又来了!”一旁的小吴闻言夸张地叫起来,引得周围几个女工都看了过来,“知道啦知道啦!你家陈默保送北大啦!这都念叨八百遍了!耳朵都要起茧子了!”

王慧一点也不恼,反而更起劲儿了,声音都亮了几分:“那可不!你是不知道啊,那天我听他打电话跟我说这个消息时,我都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她拿起一个刚刷干净的肥美鲍鱼,像是在展示宝贝,“你们说,这鲍鱼养得再大再肥,能有我儿子出息?”

旁边一个年长些的工友笑道:“慧啊,你家陈默这出息,可是给咱整个鲍鱼场都长脸了!以后说起来,咱这儿可是出过北大学子的地方!”

“就是就是!”另一个工友附和,“王慧,等陈默真去北大了,可得让他给我们带点京城的特产尝尝!”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王慧拍着胸脯保证,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冰冷的海水仿佛也变得温暖起来,手里的鲍鱼似乎也格外顺眼。

儿子争气带来的这份荣耀和满足感,让她觉得干活都特别有劲儿,连海风的咸腥味都变得格外清新。虽然嘴里念叨得多了点,但那份发自肺腑的、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我儿子有出息”的喜悦和骄傲,纯粹得让人生不起厌烦,只有真心的羡慕和祝福。

阳光透过鲍鱼场巨大的玻璃顶棚洒下来,照在王慧忙碌却喜气洋洋的脸上,也照在陈建国棋牌室手边那份被反复摩挲的报纸上。

青川这座小城,因为一个少年的光芒,仿佛连初春的空气里,都多了一丝与有荣焉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