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93章 他们家族中就有这样一位成功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3章 他们家族中就有这样一位成功者

正好,这个话题很吸引他们,于是便开始讨论。

“秦国怎么兴亡的?这是相生相克吗?”

“秦凭借六代的积累,统一六国,但始皇暴虐无道,所以二世而亡!”

听到堂下的对话,胡大老爷嘴角微扬。

聊吧!

你们现在聊得越多,待会就越惊讶!

要是不给你们震撼一下,我前世看那么多‘趣味历史’岂不是白看了?

看那些东西,除了陪客户闲聊外,也就是关键时刻用来装点门面罢了。

秦的事,其实没什么可说的。

至少朱雄英刚才的回答,是如今士林中最普遍的观点。

其他人似乎也很认同,于是跳过秦的话题,转而询问汉的情况。

“汉难道不残暴吗?文景之治我们还都记得呢!”

“汉虽然不残暴,但汉以强盛而亡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它一直穷兵黩武。

“是这样啊?所以他们是因穷兵黩武导致**的?”

“嗯,大概就是这样吧!”

听着这些年轻人说话含糊不清,胡大老爷哈哈一笑。

是时候展示真正的见解了!

---

“好了,先安静一下。

胡大老爷拍了拍手,结束了众人的讨论。

看到众人都注视着他,他笑着说道: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从史书来看,每个王朝末年似乎都很相似?”

“天灾人祸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各地反王四起……”

“不论哪个朝代,只要走到末年,都是这种状况!”

“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皇帝未施行仁政所致,但这真的对吗?”

“你们是皇子皇孙,站在你们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是你们处在那些皇帝的位置上,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们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一提出,皇子皇孙们陷入了深思。

这些年轻人思考了一阵,最后纷纷摇头,一脸沮丧。

并不是他们不尽力,而是越了解越多,就越明白在王朝末年的那种局势下,即使皇帝再有能力也无济于事。

除非是那种文武双全的人才,先掌控军队和财政,再整顿朝廷与地方,接着抵御外敌、稳定局势……每一步都需要大智慧、大运气,还得有一群有能力的官员协助,才有可能挽救破败的国家。

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普通人或许不清楚这其中的艰难,但这些皇子皇孙很清楚。

毕竟,他们家族中就有这样一位成功者!

胡大老爷见他们答不上来也不意外,严肃地说:“一个王朝的**,原因众多。

除了朝廷和皇帝的问题,导致整个王朝千疮百孔的还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经济崩溃,二是阶级矛盾!”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字都认得,可具体什么意思,完全不明白。

压根就没听说过!

胡大老爷微微一笑,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开始今天的“表演”。

“先说经济崩溃!”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不只是国库和税收,还包括皇帝的私库以及百姓的财产。

看到众人一脸迷茫,胡大老爷掰着手指头解释起来。

“咱们一个个来说。

首先是国库的重要性,这个大家应该都清楚。

“赈灾、养兵、发放官员工资、修桥铺路、加固城墙,这些都需要从国库支出。

“可以这么说,只要国库充裕,国家实力就不会太弱,即便遭遇外敌入侵,也能支撑很久,对吧?”

一众年轻人连连点头。

这一点他们自然明白。

接着,胡大老爷竖起第二根手指。

“内帑!”

“这是皇帝的私人府库!”

“士林之中流传的说法是,内帑里的钱都是皇帝挥霍享乐所用,只要有一点进账,就会被那些谏臣指责批评。

“但实际上,这是皇帝能够直接掌控的最大一笔财富。

“特别是在朝堂上权臣专权、党争激烈的时期,明智的君主可以用这笔钱养兵以争夺权力。

“即使是在平常时期,内帑的金钱也能用来犒赏大臣。

说到这里,胡大人竖起了第三根指头。

“刚才提到的两个财源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明白了,接下来谈谈第三点,即百姓的家财。

“表面上看,百姓的财产与王朝末年的局势似乎关系不大,但实际上,两者联系极为密切。

“为什么?”

“因为人们渴望安定生活,只要家中略有积蓄,自然会考虑如何生育后代或购置田地,而不是其他。

“如果百姓能安于过自己的小日子,天下便不会动荡不安。

“但反过来,一旦百姓连过夜的粮食都没有,甚至面临卖儿卖女的境地,即便只是轻微的罪名也可能引发反抗。

“人在绝境时,生死无惧,又何必顾忌更多?这就是百姓家财的重要性所在。

众位皇子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是平日未曾细想罢了。

见小辈们已有所领悟,胡大人微微一笑:“那么问题来了!”

“所谓经济,不过是财货的流通。

“到了王朝衰败之际,百姓家中无钱,只能挣扎求生。

“国库空虚,则无法支付军饷、购买军械;”

“内帑枯竭,招募士兵和赏赐官员也成为空谈。

\"钱呢?\"

\"钱都跑哪去了?\"

此时,皇子皇孙们一脸茫然。

是啊!

钱不会凭空消失吧!

在这个时代,经济概念极为模糊,甚至根本没有人提过经济学这个词。

很多人认为天下的钱是有限的,你拿得多,别人自然就少了。

正因为这种想法,提到胡大老爷的问题时,他们更加焦虑了。

钱到底去了哪里?

胡大老爷见众人愁眉不展,轻轻敲了敲桌子。

\"呵呵,钱当然都在那些士绅官员家里了!\"

\"这是古今鲜有人提及的答案!\"

\"大量乡绅和官吏遍布各地,用各种手段从百姓家搜刮钱财。

\"

\"手段五花八门,尤其当他们与地方官员联手时,更是轻而易举。

\"

\"几乎不用费劲,就能通过常见手段让百姓先卖田,再卖儿卖女。

\"

\"而这些人却过得很滋润,家里堆满了财富。

\"

\"不仅如此,他们还千方百计少交或干脆不交赋税,这样一来,省下来的钱岂不是等于赚了一笔?\"

\"这样岂不是导致百姓、国库、内帑都没钱了吗?\"

\"毕竟,钱都被截留了!\"

此话一出,大本堂内顿时议论纷纷。

()

---

***的现实摆在皇子皇孙面前。

这让他们难以接受。

一个个神色紧张,想反驳却不知从何说起。

他们的浅薄学识和固有观念,使他们对这类问题几乎无能为力。

然而,顺着胡大老爷的“分析”顺理成章地思考下去,他们不得不紧张起来。

朱雄英忽然站起来,向胡大老爷深深一鞠躬。

“恳请胡公多多指教!”

随着朱雄英起身,其他皇子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整齐地站起,一同鞠躬。

“恳请胡公多多指教!”

胡大老爷笑着摆手。

“哎呀,你们这些孩子,何必如此紧张?”

“我来本就是教导你们的,怎么会半途而废呢?”

“所以,请安心坐下,听我说就好。

在胡大老爷的话后,皇子们渐渐平静下来,但对他的课程兴趣更浓了。

胡大老爷又喝了一口茶,然后慢慢说道。

“这是王朝衰落的第二个原因——阶级矛盾。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阶级。

“按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士农工商。

“你们是不是都认为天下人分四等,即士农工商?”

众人点头,显然是这样认为的。

胡大老爷轻蔑一笑,在旁边的小桌上轻轻敲了一下,说道。

“**!”

“士农工商的说法最初由管仲提出。

“但他当时讲士农工商,指的是社会分工,并非阶级。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误解,当时所说的士农工商里的‘士’,并不是指士大夫。

“那时指的是军士。

“管仲提出的士农工商,意思是天下的百姓各司其职,可以分别投身于这四种行业。

“然而儒家兴起后,暗中试图将其他阶层压制,自己则居于高位。

“于是,本指社会分工的士农工商逐渐演变为带有阶级差异的士农工商。

“原本代表军士的‘士’,如今成了士大夫的代称。

小辈们此刻都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竟然是这样吗?

尤其是朱雄英。

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皇孙,他的政治敏感度远超他人。

尽管年纪尚小,但他敏锐察觉到胡大人的话中暗藏深意。

不过,他并未急于开口,反而更加专注地注视着胡大人,心中暗自赞叹。

‘皇爷爷这次请来的老师果然非同一般!’

‘胡公不仅曾身居相位且全身而退,还与皇爷爷交情深厚,这份见识和眼光确实与众不同。

朱雄英的敬佩暂且不论,胡大人继续说道:

“讲完这些基础知识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历朝历代的阶级矛盾到底是什么。

“我们刚才提到过阶级的概念,那么现在思考一下,以当下的大明为例,有哪些主要的阶级呢?”

这个问题有些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所以胡大人也不期待他们能回答。

他索性自己掰着手指数道:

“首先是皇室,你们姓朱,这是国姓,天下皆为你们家所有。

“自陛下开创大明以来,老朱家的命运便与国家紧密相连。

“你们与大明休戚相关。

“其次是勋贵,他们靠军功发迹,平时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但实际上始终站在皇家一边。

“勋贵之家的爵位传承,与皇家类似,皆依靠血脉维系。

“只要大明不亡,只要他们未犯下足以满门抄斩的大罪,那爵位便会世代相传。

“如此看来,他们与大明的命运早已紧紧相连。

说到这里,胡老爷话锋突转,竖起第三根指头。

“第三个阶层,便是百姓。

“百姓为天下最多的一群人,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

“他们勤勉本分,只盼温饱无忧便可安心劳作。

“然而一旦失去生计,这些平日沉默的人竟也能成为最具破坏力的叛逆者。

“如今圣上,实则也是**至此。

“此阶层之人大多仅有薄田几亩,却负担着最为沉重的赋税。

“可以说,前两等阶级的富贵荣华,全赖底层百姓供奉。

胡老爷说到这里稍作停顿,环视众人后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诸位是不是觉得我说了些废话?”

“真正的重点还在后头。

“最后这个阶层,也正回应了我先前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