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个多月前,朱橚为夏白抱不平,此举激怒了朱元璋,派人过去严惩了一顿,并要求朱橚将与夏白交往的所有细节写成报告送来,这封奏疏两个月前就送到了。

内容并无特别之处。

夏白,字即墨,籍贯开封府。

在院试时,因成绩优异被朱橚注意到。

朱橚好奇召见了一次,朱橚爱好医学,而夏白恰好懂些医术,两人一拍即合,怀着济世救民的心愿,与开封府的一些官员共同编撰了《救荒本草》。

夏白的蛊惑之下,朱橚这位王爷竟亲自深入山林挖掘野草,品尝野菜。

看到朱橚洋洋得意的奏章时,朱元璋气得鼻子发酸。

若非朱标劝阻,他都想让人重新鞭笞朱橚几十下。真是个混账,他拼死打下江山,就是为了不让后代受苦,而朱橚呢?竟被几句花言巧语骗得欢欢喜喜地去了。

还在那里自我感觉良好,仿佛立了天大的功劳。

这份奏疏与一种高产水稻有关。

朱橚并不完全理解其中原理。

他只知道夏白让他在全国各地寻找高产稻种,随便混种后,便得出结论。

具体细节,朱橚仍在探索中。

不过已有初步成果。

看着朱橚长篇大论的叙述,朱元璋皱眉稍展,笑着斥责道:“这五儿子还不算蠢得像猪,至少懂得动脑筋,没完全被夏白牵着走。那《救荒本草》也确实有用,经朝廷推广,救助了不少饥民。”

“我的儿子怎会如此无能。”

这时,朴狗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汤面,说:“皇上,您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殿下特地嘱咐御厨给您做了一碗面,让您趁热吃了。”

朱元璋放下奏章,也觉腹中饥饿。

他笑着说:“行,自从我妹妹去世后,只有老大最关心我了。”

“端上来吧。”

朴狗儿闻言大喜,急忙把汤面端过去。

朱元璋看到面上撒的小葱花,食欲大增,猛吸了一口。

咦?

朱元璋脸色微变。

他疑惑地看着面前的这碗普通的大碗宽面。

为何味道和以前不同?

见状,朴狗儿心里一紧,慌忙问道:“陛下,怎么了?”

“这盐味不对劲。”朱元璋放下筷子。

从小在田间劳作的他,对民间生活的柴米油盐非常敏感,一口便尝出味道异常。

他从旁边取了一小撮食盐放在案桌上。

他口味偏重,特意吩咐多准备些散盐备用。

只是一瞥。

朱元璋的眼神就变了。

这盐比以往的明显更晶莹透亮。

他用手捏了捏,又放入口中,眼神瞬间变化。

“好盐!”朱元璋不禁脱口而出,随后目光转向朴狗儿,问道:“这盐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的感受十分直接。

这种盐杂质减少了许多,既不苦也不涩,口感更加细腻。

咸味浓郁。

朴狗儿战战兢兢地回答:“启禀陛下,这是都转运盐使司新采购的盐。”

“新盐?”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说道,“传令下去,今后宫中就用这种盐。”

“这盐好,够咸。”

听到朱元璋并未责备,朴狗儿松了口气,急忙道:“臣领旨。”

望着摊放在桌案上的新盐,朴狗儿迟疑片刻,终究还是没有隐瞒,低声说道:“陛下,这新盐实则出自夏白之手。”

朱元璋的眼神瞬间变得阴沉。

朴狗儿额头冒出了冷汗,赶紧补充道:“陛下,这新盐确实是夏白制作的,而且售价不菲,每斤一百文。听闻这种盐纯度极高,臣私下打听过,具体情况不清楚,但据说普通盐里掺杂了不少有害物质,食用过多对身体不好。而这种纯盐,经过多重筛选,成本很高,所以价格也异常昂贵。”

“夏白知道这是供给我们的吗?”朱元璋眯着眼睛问道。

朴狗儿摇了摇头:“应该不知道,宫里的采购是不会对外透露任何细节的。”

“据臣所知,朝中许多王公大臣都在购买这种盐,评价都很不错。正是基于这些反馈,都转运盐使司才大胆决定采购。”

朱元璋点了点头。

“这盐确实不错,咸味浓郁。”

“以后就用这种盐吧。”

然而,朱元璋似乎想到什么,说道:“不过,宫里后面的采购要等到下个月。我们不想在这十多天里,给夏白多送钱。我们想看看,他在这三个月里到底能赚多少钱。”

------------

朱元璋狼吞虎咽地吃着面条。

他一边吃一边问:“夏白的盐生意做得怎么样了?”

朴狗儿笑着答道:“回陛下,卖得很好,城里大多数人都在买,很多百姓都在称赞陛下英明,都说陛*恤民情,特意让状元夏白来经营盐业。”

朱元璋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丝古怪的神色。

朱元璋摆摆手:“这和我没关系。”

-----------

朴狗儿说道:“这怎能说与陛下无干?夏白身为陛下之臣,所行之事须得陛下首肯,他能售出食盐且受百姓拥戴,皆为陛下恩泽。”

“夏白不过借了陛下之福罢了。”

“若非陛下开恩,他怎得以官员身份经商?又怎会享有如此多便利?”

“此皆因陛下宽容。”

朱元璋闻言大笑,目光中满是对朴狗儿的欣赏,道:“你说得似乎颇有道理,若非我网开一面,他区区一介书生,未改户籍便能经商?又能公然违抗诸多律例?”

“此事确实与我有关。”

“哈哈。”

“正是这样。”朴狗儿急忙附和。

朱元璋问:“听你之意,夏白的生意做得不错?”

朴狗儿答道:“岂止不错,简直是极好。短短二十日,已卖出二十多万斤食盐。”

“有人推测,若是全应天府算上,恐怕不止三十万斤了。”

“多少?”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提高,手中的筷子微微颤动,他放下筷子,擦了擦嘴,严肃地追问:“你再给我说一遍,他这二十天卖了多少?”

朴狗儿苦笑着摇头。

这个数目确实令人震惊。

起初他也吃了一惊。

这不是寻常货物。

这是盐啊。

朴狗儿回答道:“回禀陛下,据城中多人估计,恐怕已超过三十万斤,虽未有确切数字,但公开的销售量已有二十万左右。”

“这些数据并非杜撰,而是夏白的盐铺每日公示的结果。”

“至今无人提出异议。”

朴狗儿毕恭毕敬地回复。

“这么多盐?二十天就卖完了?他能生产这么多吗?应天府能消化这么多?”

朱元璋满心难以置信,这个数字太过离谱,应天府人口不过五六十万。

这意味着每家三口人都买了一斤盐。

这绝不可能。

对于这个数字,朱元璋本能地怀疑。

朴狗儿苦笑着说:“陛下,老奴怎敢欺瞒陛下?”

“夏白的盐铺每日都会将销量明明白白地公示出来。”

“的确卖出了这么多。”

朱元璋正襟危坐,目光如炬,指着朴狗儿说道:“既然你对此事有所知晓,便仔细说来,他是如何能卖出如此之多的盐,又是如何能生产出这么多的。”

“这绝不是个小数目。”

朴狗儿略作沉吟,脑海中回忆着种种细节,答道:“启禀陛下,关于为何能够大量产出,似乎是那蒸汽机起了关键作用。听说经过多次改进,效率大增,比人力强得多。如今机器与人力昼夜不停运转,这才成就了这般惊人的产量。”

“不过具体情形,老臣也未必尽知。”

朱元璋颔首认可。

这类机密事务,确实难以完全掌握。

但为何能卖出这么多,倒并非难解之谜。

朴狗儿接着说道:“夏白之所以能够售出如此多的盐,原因很简单,就是价格低廉。”

“他卖给百姓的价格是每斤十五文。”

“比其他盐铺便宜了一半。”

朱元璋微微颔首,表示理解。

百姓手中本就拮据,遇到低价盐自然蜂拥而至,然而能卖出三十万斤的数量,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

这个数字实在庞大。

朴狗儿笑呵呵地说道:“这些盐之所以能卖出这么多,还得归功于陛下。若非夏白是今科状元,怎会引起这般轰动?若非陛下深得民心,受百姓爱戴,怎能赢得如此巨大的支持?”

“这一切皆因陛下的仁德所致。”

朱元璋听罢一笑,明白这是朴狗儿在奉承自己,但话中之意却颇为悦耳。

朱元璋道:“只要百姓过得好,便是好事。”

“我所求不多,只愿百姓日子能更好些。”

“夏白这生意做得还算成功。”

“传令下去,今后朝廷给官员和各地藩王供应的盐,都换成这种。我的性子虽有些急躁,但只要他们一心为我、为大明效力,我是不会亏待他们的。”

“老臣领命。”朴狗儿应道。

夜幕降临。

夏日夜晚格外闷热。

蚊虫滋生,耳边嗡嗡作响。

盐厂外的一片空地。

周围燃起了一些炭炉,将空地照得通亮。

空地上坐着十多人,大部分是妇女,还有几个老人。

空地外围则围聚着上百人,全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里面,期待着夏白的到来。

不久后。

人群中传来一阵动。

夏白的身影徐徐浮现于众人面前。

众人心头一沉,齐刷刷站起身来,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夏白手中轻摇竹扇,走到空旷之处,扫视周围十几个代表,微微颔首道:“诸位的需求,我已知晓,可以理解。但规矩就是规矩,盐场与矿场乃我所创,员工亦由我选定。”

“人员流动由我决定,而非你们。”

“此次因未对生产造成实质影响,若真干扰到工厂运作,无论对方与谁有亲,我只看是否妨碍了工厂正常运转。若如此,则这些人不适合留在此处。”

“我会立即清除此类人员。”

“让他们返回原籍。”

“此外。”

“我不缺人手。”

“虽然熟练的盐工和矿工不多,但我有的是时间和耐心去培训新人。”

“我的管理模式与以往单干模式截然不同,你们口中的那些所谓经验,在这里并不适用,一切都要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