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1980红顶商人 > 第522章 三家省城的国有企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2章 三家省城的国有企业

他突然想到什么。

猛地抬起头,目光变得极其认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承诺。

“对了!你不用担心秦家那边!只要我还在省城这个位置上一天,我必定竭尽全力,动用我一切能动用的资源和影响力,保护你在省内的产业安全!这,算是我对你的承诺!”

虽然他清楚秦父是省部级大佬,地位超然。

但白敬亭作为省城的二把手,封疆大吏,若他铁了心要护住顾方远的产业,在自己的地盘上挡下秦家可能伸过来的明枪暗箭,他完全有这个能力和底气!

这句话,他说的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顾方远满意地点了点头。

双方合作,至少要先表明一个诚恳的态度。

这一点上,白敬亭做得相当到位,承诺也给得足够有分量。

正好,他最近也的确在筹划进军省城的事宜。

如今,支江区已经被他打造得如同铁桶一般,成了稳固的大后方。

各个产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哪怕上头刻意空降一批官员下来,也休想轻易撼动顾家的根基。

除非新来的官员是纯粹为了搞破坏,否则,但凡有点政治头脑和上进心的干部,都会明智地选择站在顾家一边。

道理很简单。

一边是跟着顾家干,政绩斐然,平步青云;另一边是与之作对,很可能导致区域经济下滑,自己万劫不复。

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

市里层面又有叶皓这位市长关照,更不会有哪个不长眼的敢轻易跑到支江区来捣乱。

有了如此稳固的大后方,他的眼界和野心自然要投向更广阔的舞台。

首先就是省城!

去省城发展,壮大自身实力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自然是为了对付那个盘踞在省城的庞然大物——秦家!

之前一直都是秦家在暗处出手,他被动防御,即便心中憋屈,也因为羽翼未丰而只能暂时忍耐。

但现在,是时候攻守转换了!

他要去省城,主动对秦家发动进攻!

上辈子被算计至死的仇,和这辈子接连不断的打压。

他要在省城这个舞台上,和秦家彻底做个了断!

想到这里,顾方远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他起身回到宽大的办公桌前,熟练地拉开右手边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

然后他拿着文件回到休息区,重新在白敬亭对面的沙发坐下。

他手腕轻轻一抖,将那份文件不轻不重地丢在了白敬亭面前的茶几上。

“看看吧!”他的语气平静。

其实,在顾方远将文件放下的那一刻,白敬亭锐利的目光已经捕捉到了文件首页那醒目的标题——

《关于参与省城部分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可行性报告及初步方案》

听见顾方远让他细看内容。

白敬亭没有任何犹豫,立刻伸手拿起文件,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文件里面详细罗列并分析了三家省城的国有企业:

《省城手表厂》

《省城家具二厂》

《省城自行车厂》

省城手表厂。

在顾方远上一世,这家厂子在这个时期,应该还是红红火火、效益颇佳的单位,要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会逐渐走向落寞。

而这一世,才1982年,文件里的数据显示,这家厂的效益已经一日不如一日,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顾方远这只“重生蝴蝶”扇动翅膀所带来的效应。

他的崛起和一系列商业动作,间接加速了某些传统国企危机的提前爆发。

上一世,改革开放的春风真正吹到相对内陆的江南省时,差不多已经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

而这一世,由于顾方远和他的顾氏集团异军突起。

为南江市乃至整个江南省创造了巨额的税收和惊人的发展速度,使得省里高层信心大增,敢于提前放开政策,鼓励商品经济。

再加上早期被朱怀德这类人“养肥”了大批胆大的倒爷,这些倒爷积累了原始资本后,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纷纷自己组织货源,直接跑去大上海拿货。

这就导致了大量价格更有优势的上海名牌产品,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流入的海外走私货,如同潮水般冲击着省城的市场,并迅速向周边地区辐射。

这种冲击是无形却致命的,它们迅速抢占了本地品牌的市场份额。

以手表为例。

上海牌手表和江南省本地生产的手表,两种产品的零售价格相差其实并不是很大。

但对于现阶段能买得起手表的人来说,大多都是讲究“面子”的职工、干部或者先富起来的人。

两者价格既然后相差不多,他们自然更愿意多花上几块钱,去买一块知名度更高、戴出去更有“派头”的上海牌手表。

这种消费心理,对省城手表厂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省城家具二厂,则属于典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企业本身规模不算太大,技术含量不高,长期以来管理方式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

自从改革开放后。

私人开办的家具厂、木器社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

制作家具的门槛本就不高,这些私营厂子机制灵活,成本控制得更低,服务也更周到。

市场竞争瞬间变得异常激烈。

这就导致技术陈旧、款式老化、成本高昂的家具二厂产品严重滞销,迅速进入了亏损阶段,成了政府的包袱。

自从南江市成功处理了南江市纺织厂的兼并案后,省里就在考虑如何“抛弃”这家效益不佳的企业。

只是具体怎么操作,一直没有拿出成熟的方案,所以才拖延至今。

最后一家,省城自行车厂,面临的困境与手表厂高度相似。

虽然自行车市场需求巨大,但名牌产品(如上海的“永久”、“凤凰”)显然更受消费者青睐和信任。

而早就掌控了省城航运渠道的朱怀德,更是没事就组织船队跑去上海,成批成批地拉回“永久”和“凤凰”自行车到省城售卖。

他的大规模运作,使得省城的自行车市场很快出现了饱和迹象。

以前,人们需要凭票、排队才能买到一辆自行车。

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