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帝想的永远比普通人和普通官员想的要多一些,一县百姓能吃饱饭自然是好的,但能让更多百姓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

“徐爱卿,你可愿现在离开青县,入京都做事?”皇帝说完,目光便一眨不眨的盯着徐梦然,像是要从他脸上看出不一样的表情。

要调离青县?这是徐梦然没预料到的,毕竟他在青县只做了几个月时间,所有工程都刚刚起步,还没来得及让百姓得到更多利益,就这样被调离青县,其实徐梦然也有些不乐意,但皇帝如此说了,他若直接反对,怕是以后的仕途也就到头了。

见徐梦然站在那里沉思,没开口给一个确切的回答,皇帝忍不住笑道:“也罢,你在青县做的时间确实不多,很多事还没完工,这样,你回京担任京兆尹一职,兼任青县县令,这样一来青县的事也不会耽误了。”

“多谢皇上。”徐梦然悄悄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感觉今儿的事处处透着古怪,他去做了京兆尹,那王大人要去做什么?

徐梦然不知,经过上次栽赃嫁祸太子之事发生后,王大人已被皇帝罢免所有职务,直接贬为庶民,不仅如此,还没收所有家产。现在王大人一家人还住在京都城郊的一处破烂庄子上,一日三餐都没保障。庆王很想帮他,但现在庆王自身难保,根本腾不出手管手底下的人。

刚刚听到皇帝要将徐梦然调走,杭英心里就是一突,不明白老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个官员不是在一个地方越久,才越好吗?这样才能做出更多政绩,能让更多百姓受益,怎么才几个月就要把人调走?

更重要的是,杭英的很多产业都在青县,如果徐梦然不做青县县令,她在青县的大靠山就没了,新来的县令脾气秉性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如果来个大贪官或者官二代,只顾自己敛财,不顾百姓死活,那她在青县的产业岂不是要成为人家的囊中之物?

还好接下来皇帝的口风变了,否则杭英真的要去一边儿哭鼻子去了。

皇帝一边说着,一边沿着修好的山路向山上行走,看了杭英一眼,继续问:“我记得没错的话,刚到山脚下时,杭娘子说要准备组建一个商会?不知杭娘子要如何组建商会?”

听老皇帝问起这件事,杭英很无奈的看了看太子和庆王,她现在还不想说好不好?很多事还没做成,现在说了,将来事情没做成,她岂不成了喜欢说大话的人?

瞧着杭英一脸为难,皇帝忍不住猜测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于是继续问道:“杭娘子若有什么困难,不妨直说。”

“臣妇不敢欺瞒皇上,商会的事也只是臣妇的一个设想,一切都要等青县其他产业落实、建成后,才能实现组织商会的计划。”杭英谦虚的说了一下,见皇帝一脸不解,知道对方还不太明白,由那辣椒的事举例子。

最终,皇帝深深的看了杭英一眼,不由得叹息:“如果杭娘子是男儿身,进入朝堂为朝廷做事,便是百姓之福了。”

“皇上,臣还是希望娘子是女儿身。”听皇帝也这么说,徐梦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希望娘子是男儿身?难道女儿身就不好了吗?

“你……,你啊!”

听徐梦然抱怨,皇帝一阵哭笑不得,感觉徐梦然这对夫妻还真是有意思,却也不生气,反而忍不住笑出声。

不过皇上很看重杭英接下来的计划,继续对杭英道:“杭娘子继续做吧,朕支持你,若需要朝廷朝廷帮助的地方尽管说开口说,不过这些经验也不能敝帚自珍,要把经验共享给朝廷。”

“若能做成,臣妇自不会敝帚自珍。”能得到皇帝的支持,这是杭英没想到的,一时之间心情也很激荡。

一旁的庆王听杭英还有这么好的点子,心里又开始不平衡起来,一个普通村妇,脑袋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好点子?如果上次徐梦然死在牢里,此时这些点子就该是他提出来了吧?心里不舒服就想给杭英和徐梦然找点儿麻烦。

“父皇,儿臣认为杭娘子的这个点子极好,不如朝廷也出一份银子,在商会中占一定股,不但能更好的促进杭娘子建成商会,也能让户部那些脑袋死板的大臣听到更多不同意见,从而多多为百姓做事。”

这个庆王是嫌我死的不够快啊?这给我拉仇恨的本事真不是盖的,户部那些老顽固脑袋确实很死板,但也不会像庆王说的这么严重,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不影响他们的利益的情况下,那帮人还是能做些事的。被庆王这样一说,好像户部的那些人不值一提,平日里什么都不做了。

若真的让朝廷掺和进商会的组建中来,怕是户部那些人不但不会帮忙,还会跑来给她使绊子。杭英不断在心里默念,绝对不能让庆王的计划实现,一定要想办法阻止,否则她的日子就难过了。

皇帝却不管这些,只要对朝廷有利的事,他都会支持。不过这次关系到青县的发展,青县在老皇帝心里已经成为一个典型,便是前期获得利益少一些,只要能做成,接下来其他州府和县城都可以拿青县来做模板,以后大楚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所以不能做杀鸡取卵的事。

“杭娘子感觉庆王的提议如何?”皇帝风轻云淡的问了一嘴。

别人看这件事一定一定很简单,有什么好看的,这不是要抱上朝廷这根大粗腿了?一定要答应下来啊,这样以后做事直接打着朝廷的旗号,还有什么做不成的?

可是庆真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听老皇帝问话,杭英没着急回答,反而沉思片刻道:“回皇上,若能有朝廷参与进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这件事有利,自然也有他的弊端。”

听杭英如此说,老皇帝也来了兴趣,他很想听听一个后宅妇人能说出什么见解?难不成比见多识广的庆王还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