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逸霄 > 第464集:生态原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糖叶生绿:一场从根脉开始的传承革命

双生谷的六月总是裹着黏腻的热,风里飘着熬糖时特有的焦甜香,可这份熟悉的甜,最近却成了压在林砚心头的石头。他蹲在传承基地后院的空地上,指尖捻起一片发黄的甘蔗叶,叶脉里的水分像被抽干了似的,一捏就碎。

“又枯了?”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团队里负责原料采购的老周,手里还拎着半袋刚送来的糖料,“今年南方旱,甘蔗减产三成,价格涨了快一半,更糟的是——”老周把袋子往石桌上一放,倒出几颗泛着黑斑的甜菜根,“这批甜菜根农残超标,熬出来的糖液发苦,根本没法做糖龙。”

林砚站起身,望着基地里一排排空荡荡的原料架,眉头拧成了结。他是糖龙技艺第七代传承人,三年前接下传承基地时,师父千叮万嘱“原料是根”,可现在,这“根”快扎不住了。前阵子环保局来考察,指着基地后门外堆积的甘蔗渣和废弃糖料包装袋,语气严肃:“传统技艺要传承,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你们这原料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影响非遗后续的评级。”

那天的话像根刺,扎得林砚夜里睡不着。他翻出师父留下的古籍,里面记载着初代传承人阿竹“取于自然,还于自然”的理念,可现代种植为了高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收割后废料随意丢弃,哪里还有“还于自然”的影子?“要是能有不用破坏环境,还能循环种的糖料就好了。”林砚对着古籍叹气,手指无意间划过书页上一句模糊的批注——“双生谷北坡,有野蔗,叶可肥土,汁可熬糖”。

第二天一早,林砚就扛着锄头往双生谷北坡走。北坡是片没人打理的荒坡,长满了齐腰的野草,他扒开草丛,果然在石缝里发现了几株低矮的植物,叶子比普通甘蔗窄,茎秆细弱,却透着韧劲,掐开一点茎皮,清甜的汁水立刻渗了出来。

“这是野生甘蔗的变种!”跟着来的农业大学教授陈默眼睛一亮,掏出检测仪测了测土壤,“你看,这植物根系能固氮,落叶腐烂后还能改良土壤,根本不用施化肥。而且它耐旱,在石缝里都能活,太适合循环种植了!”

林砚的心一下子活了。他立刻召集团队,提出培育可循环糖料作物、建“生态原料基地”的想法,可刚说完,就有人皱起了眉。负责技艺教学的张叔摆了摆手:“小林,不是我泼冷水,这野生甘蔗产量这么低,熬十斤糖要耗上百斤原料,咱们做糖龙讲究‘形准味纯’,万一这糖液口感不对,砸了招牌怎么办?”

“还有建基地的钱,”财务大姐翻着账本,“咱们去年刚修了非遗展馆,账上没多少余钱,租地、买设备、请农科团队,哪一样不要钱?”

会议室里的空气沉了下来,林砚看着大家脸上的犹豫,突然想起上个月去留守儿童学校开公益课的场景。孩子们拿着用传统糖料做的糖龙,仰着小脸问:“林老师,以后我们还能做这么甜的糖龙吗?会不会有一天,糖料用完了?”

“会有的,肯定会有的。”林砚当时是这么回答的,可现在,他知道自己必须守住这个承诺。他站起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木盒,里面是师父传给他的第一块糖龙成品,糖衣已经有些融化,却还能看出精致的龙鳞纹路。

“师父说过,‘技艺活着,才是最好的传承’。可要是连原料都没了,技艺怎么活?”林砚把木盒递给大家传看,“这野生甘蔗是双生谷自己长出来的,是咱们糖龙技艺的‘根’。现在,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根’护好,让它长出新的绿来。钱的事我来想办法,咱们先试试培育,行不行?”

看着木盒里那块旧糖龙,大家沉默了片刻,张叔率先点了头:“我跟着你干,大不了咱们多熬几锅,总能调出好口感。”其他人也纷纷应和,会议室里的气氛重新热了起来。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砚和陈默教授的团队扎在了北坡。他们把野生甘蔗移栽到试验田,每天记录生长数据,调整种植密度,尝试用落叶和甘蔗渣制作有机肥。一开始,幼苗长得很慢,还总被害虫啃食,林砚夜里就打着手电筒在田里守着,看到虫子就用手抓,手上被划得全是口子。

有一次,连续下了三天暴雨,试验田被淹了。林砚和团队成员跳进齐腰深的水里,一棵一棵把甘蔗苗扶起来,用塑料布挡住泥水。等水退了,他们又蹲在田里检查,发现有几株苗的根烂了,林砚心疼得眼圈发红,陈默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急,咱们再试,植物比咱们想的要顽强。”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年,试验田终于有了起色。改良后的糖料作物长得比野生品种高大,茎秆里的糖度达标,而且落叶腐烂后,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连旁边的杂草都长得更绿了。林砚带着团队第一次用新糖料熬糖,看着琥珀色的糖液在锅里慢慢冒泡,甜香里没有一丝杂味,张叔尝了一口,笑着说:“就是这个味!比以前的糖还纯!”

可建基地的钱还是没着落。林砚跑了好几家企业寻求合作,都被拒绝了,有人说“环保是赔本买卖”,有人说“传统技艺没必要搞这么复杂”。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之前来考察的环保局工作人员带来了好消息——当地政府有一笔非遗生态保护专项资金,专门支持传统技艺与环保结合的项目,他们的“生态原料基地”符合申报条件。

林砚立刻准备申报材料,熬夜写方案,把基地的规划、糖料作物的循环种植模式、对非遗传承的意义一笔一笔写清楚。提交材料那天,他站在政府大楼前,手心全是汗,直到半个月后接到审批通过的电话,他才终于松了口气。

基地开工那天,双生谷的村民都来帮忙。有人平整土地,有人搭建灌溉系统,孩子们也跟着在田里捡石头,嘴里唱着林砚教他们的糖龙童谣。林砚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突然觉得,这基地不只是种糖料的地方,更是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的地方。

基地建成后,林砚请了村里的农户来管理,教他们循环种植的方法。甘蔗收割后,叶子和渣子用来做有机肥,剩下的茎秆熬糖,熬糖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用来灌溉,真正实现了“取于自然,还于自然”。有农户算了一笔账,种这种循环糖料,不用买化肥农药,成本降了不少,而且收购价比普通糖料高,一年能多赚好几万。

最让林砚开心的是,孩子们对糖龙的兴趣更浓了。每次基地组织参观,孩子们都会围着田里的糖料作物问东问西,有的还会小心翼翼地摘一片叶子,说要带回家做书签。有个叫小宇的留守儿童,之前在公益课上总是沉默寡言,自从跟着农户学种糖料后,变得开朗了很多,他说:“我要好好种糖料,以后做最甜的糖龙,寄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

这天,基地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国际手工艺认证机构的专家。他们参观了糖料种植园,看着有机肥堆里蠕动的蚯蚓,尝了用新糖料做的糖龙,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你们不仅守住了传统技艺,还让它变得更环保、更有生命力。这种‘绿色传承’,值得在全世界推广。”

送走专家后,林砚站在基地的了望台上,望着一望无际的糖料田。风拂过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唱一首绿色的歌。他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传承不是把技艺锁在盒子里,而是让它跟着时代走,跟着人心走。”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糖龙的“根”,不仅在技艺里,在原料里,更在这片被用心守护的土地里,在每个人对传统与未来的期待里。林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刚做好的糖龙,糖衣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绿光,那是生态糖料特有的颜色,也是传承新生的颜色。

他咬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暖。他知道,这条“绿色传承”的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这片糖料田还在,只要还有人愿意为这份传承付出,糖龙就会一直“活”下去,带着双生谷的甜,带着绿色的希望,走向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基地的牌子上,“糖龙生态原料基地”几个字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林砚看着远处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听着他们清脆的笑声,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属于糖龙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而每一个新的篇章,都会比过去更甜、更绿、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