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逸霄 > 第499集:双生谷盛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万龙归宗

双生谷的晨雾还没散尽,谷口那棵五百年的老香樟树下,已支起了数十口亮锃锃的黄铜大锅。锅底柴火噼啪作响,蒸腾的热气裹着蔗糖的焦香,顺着谷间的风往山外飘——这是双生谷百年一遇的日子,糖龙技艺传承百年盛典,要在这里拉开帷幕。

阿阮攥着祖父留下的紫铜糖勺,站在大锅旁来回踱步。勺柄上的包浆被岁月磨得发亮,那是祖父阿竹当年教徒时用了四十多年的物件,如今传到她手里,成了这次盛典的“开勺信物”。谷里的青石板路上,脚步声越来越密,有扛着工具箱的本土匠人,有拖着行李箱的海外传承人,还有举着相机的记者,连空气里都飘着既紧张又雀跃的气息。

“阿阮师傅,海外的传承人都到齐了!”徒弟小星跑过来,手里攥着一本签到册,纸页上记满了名字,从国内的“李”“王”,到国外的“马可”“索菲亚”,笔尖划过的地方,像一串串联起世界的线。阿阮点点头,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广场上——那里早已搭好了一座百米长的工作台,台面铺着两层厚帆布,边缘用红绳拉起了围栏,围栏上挂着各代传承人的照片,从清末民初的阿竹,到如今二十出头的95后传承人,黑白与彩色的影像交叠,像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

“该开勺了。”身后传来一声浑厚的嗓音,是来自台湾的陈师傅。他手里捧着一个朱红漆盒,里面装着双生谷特有的“霜糖”——这糖料要在霜降后采割,熬煮时会泛出一层细密的白霜,是制作糖龙的上好原料。阿阮深吸一口气,接过祖父的糖勺,走到最大的一口铜锅前。锅里的蔗糖浆已经熬得琥珀透亮,她将糖勺探进去,手腕轻轻一转,一勺滚烫的糖浆顺着勺沿流下,在台面上画出一道圆润的弧线,像龙的第一缕龙须。

“开勺——!”随着陈师傅的喊声,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数十口铜锅同时响起了“哗啦”声。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正用他改良的不锈钢糖勺,将融入了橄榄油的糖浆捏成小巧的龙鳞;来自马来西亚的林姐,擅长用棕榈糖制作糖龙,她手下的龙身带着淡淡的椰香;还有来自云南的白族匠人,正往糖浆里加玫瑰花瓣,让龙尾萦绕着花香……不同肤色的手在工作台上忙碌,不同语言的交流声此起彼伏,有人用中文问“熬糖的火候怎么把控”,有人用英语请教“龙爪的弧度怎么捏才自然”,偶尔有语言不通的,就用手势比划,再不行,就直接上手示范,指尖的温度透过糖浆传递,比任何语言都更能拉近距离。

阿阮的任务是制作“万龙归宗”的龙首。她将熬好的霜糖浆倒在青石台上,待温度稍降,便用手掌反复揉搓——这是祖父教她的“温糖”手法,手掌的温度能让糖浆更有韧性,捏出来的造型也更持久。揉搓间,她想起小时候,祖父总在冬夜里教她做糖龙,那时谷里还没有这么多外人,只有祖孙俩守着一口小铜锅,祖父说:“糖龙不是死物,它得有气儿,你得把心思揉进去,它才会活。”

正想着,小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手机:“阿阮师傅,您看!海外直播间都快挤爆了,有人问咱们的糖龙能不能保存,还有人想报名学技艺呢!”阿阮凑过去看,手机屏幕上满是弹幕,“好厉害”“想亲眼看看”的评论刷个不停,还有人晒出了自己在家尝试做的小糖龙,虽然造型稚嫩,却透着满满的诚意。她忍不住笑了:“等盛典结束,就把教学视频发上去,让更多人能学。”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百米长的糖龙已经有了雏形。龙首由阿阮和陈师傅共同完成,龙眼用黑糖珠镶嵌,龙角用焦糖捏成,张开的龙嘴里,还含着一颗用薄荷糖做的“夜明珠”,透着清凉的气息;龙身则由各地传承人分段制作,有的龙鳞是菱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还在鳞片上刻了吉祥纹样——来自陕西的李师傅,在龙鳞上刻了秦腔脸谱;来自日本的佐藤,在龙腹上画了樱花图案;还有来自非洲的姆巴,用可可粉在龙背上画了图腾,说是当地的“吉祥符号”。

“还差龙尾!”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阿阮抬头望去,工作台的尽头,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位白发老人。老人是来自四川的张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了,是目前辈分最高的传承人。他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竹刀,正教孩子们刻龙尾的纹路。“龙尾要翘起来,才显得有精神。”张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耐心,他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一刀一刀地刻着,竹刀划过糖浆的声音,轻得像羽毛拂过。

阿阮走过去,蹲在旁边看。小女孩叫朵朵,是双生谷本地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平时跟着奶奶生活。“阿阮阿姨,我想把龙尾刻成星星的样子,这样爸爸妈妈在外地,也能看到它。”朵朵仰着小脸,眼里闪着光。阿阮点点头,帮她调整了竹刀的角度:“好啊,咱们一起刻。”

夕阳西下时,“万龙归宗”终于完工了。百米长的糖龙横卧在广场中央,龙首高昂,龙身蜿蜒,龙尾翘向天空,身上的鳞片在夕阳下泛着琥珀色的光,不同原料制作的部分相互衔接,却丝毫没有违和感,反而像一条汇聚了世界各地灵气的巨龙。广场上的人都围了过来,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轻轻抚摸着龙身,还有人红了眼眶——来自香港的周师傅,擦了擦眼泪说:“我爷爷当年也是糖龙匠人,可惜他没等到这一天,要是他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学做糖龙,肯定会高兴的。”

夜幕降临,广场上亮起了灯笼。阿阮站在龙首旁,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想起祖父临终前说的话:“技艺这东西,不是靠一个人守着的,得靠一群人传下去,传到世界各地去,才算真的活了。”她抬头望去,天空中飘起了细碎的雪花,落在糖龙的鳞片上,像给巨龙镀上了一层银霜。马可正拿着相机,给龙首和雪花拍照;林姐在给孩子们分自己做的棕榈糖;张爷爷则坐在长椅上,和陈师傅聊着当年学技艺的趣事……

“阿阮师傅,该剪彩了。”小星递过来一把红绸剪子。阿阮接过剪子,走到龙首前的红绸旁,身边站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传承人。当剪刀剪断红绸的那一刻,广场上响起了掌声,有人放起了烟花,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映照着百米长的糖龙,也映照着传承人们脸上的笑容。

“万龙归宗,不是结束,是开始。”阿阮对着话筒说,声音有些哽咽,却格外坚定,“从今天起,这糖龙的技艺,会带着我们的心意,飞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东方的双生谷,有这么一门能让人心里变甜的技艺。”

烟花还在绽放,蔗糖的香气在谷间久久不散。百米长的“万龙归宗”静静地卧在广场上,它的龙首朝着双生谷的方向,龙尾却指向远方,像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这个故事,始于百年前的一口铜锅,如今,正朝着更远的未来,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