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 > 第710章 但生死有命无人能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10章 但生死有命无人能逃

大明俨然成为天下之主,令黄金家族既惧又怒,却无可奈何。

大明朝廷内,一股异样的气氛悄然蔓延。

在应天的相府中,胡惟庸在院中踱步,对大明对外的顺利深感不安。他担忧朱元璋会对他下手,毕竟外患已除,他这类人便失去价值,甚至可能成为皇权的最大威胁。他深知皇帝的猜忌之心,更觉朱元璋行事狠辣,绝非念旧之人。

此时,涂节匆匆进入。

望见胡惟庸,涂节瞬间换作一副焦虑神态。

“相国大人!您怎还有闲情在此漫步?”

胡惟庸闻言,眉头轻皱,望向涂节。

“哦?难道有何变故?”

涂节未及回应,胡惟庸已先一步责备。

“瞧你慌张之态,成什么样子?”

涂节听后,脸上堆笑,向胡惟庸解释:“大人,您未知吗?太子今日提议,罢免了六七位言官及众多散官,总计十余人啊!”

对此,胡惟庸心知肚明,却无意插手。这些人对他无足轻重,且他明白,此乃朱元璋对他的试探。太子虽为主导,但若无皇帝默许,岂敢涉足此事?

胡惟庸冷笑:“无妨,他们无用,既已被罢,寻机复职便是!你慌什么?”

涂节闻言,神色奇异,略作思索后,凑近胡惟庸,轻声提醒。

听完涂节之言,胡惟庸脸色大变,问:“消息确凿?”

涂节苦着脸答:“确凿无疑,此乃下官重金探得的消息!”

胡惟庸叹息,从怀中取出令牌递给涂节,并附耳低语几句。

涂节离去后,胡惟庸冷笑:“陛下无情,臣亦只能无义。花费众多,是时候展现臣的实力了。”

次日,早朝。

朱元璋刚落座,朱标便挺身而出。

“父皇,儿臣闻,昔日宋之衰败,皆因国富而冗官冗政。”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封奏折,呈给朱元璋。

“儿臣深思熟虑,特拟此奏,列出当下冗余衙门及官员人数,恳请父皇裁撤!”

这已是朱标第二次针对官职发难,众官面面相觑,而朱元璋却似浑然不觉。

他打开奏章看了一眼,随后让一旁的太监朗读。

太监读完后,朱元璋问众人:“各位卿家,以为太子所言如何?相关官职,是否应予以撤销?”

此言一出,意在寻求众人赞同。

但今日情形有异,往常的附和并未出现。

胡惟庸率先站出,未及行礼,声音已响起:“陛下、殿下,微臣以为此举欠妥!”

胡惟庸话音未落,身后已有众多官员附和。

“微臣亦觉不妥!”

“微臣附议!”

朱元璋端坐龙椅,眼中闪过一丝寒意,随即恢复平静。

他轻咳一声,对众人说道:“既然这么多人有意见,胡相,你便起草一份奏章,让各部官员联名表决。”

言罢,朱元璋袖手一挥,对朱标说道:“此事,你也再补充一份奏章,详细说明裁撤缘由,以免让人误解你为政轻率。”

朱标应声,恭敬退下。

胡惟庸无奈答应,心中却暗自窃喜。

经过此事,他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正确,只要联合更多官员,朱元璋便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法不责众,即便朱元璋冷酷无情,也不至于将所有官员一网打尽。

然而他不知,朱元璋表面妥协,实则暗中观察。

在朱元璋看来,一切已准备就绪,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一举将胡惟庸势力瓦解。

至于此举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朱元璋毫不在意,身为开国君主,他自信能够再次选拔贤才填补空缺。

第383章 刘伯温病逝

经历裁撤官员之争后,胡惟庸信心满满。

他相信,只要不犯谋反等大罪,朱元璋便拿他无可奈何。

况且,身边有姻亲李善长及一众官员为党羽,若真有朝一日遭遇不测,他们为求自保,定会出手相助。

到那时,即便失去权势,性命亦能无忧。

此念一生,胡惟庸行事愈发无所顾忌,甚至有些放肆。

时光荏苒,大明朝堂依旧为衙门增减及对外政务而忙碌。

朱元璋正为缺少处置胡惟庸的契机而焦急,刘伯温却突然病重。

此前,刘伯温已多次抱恙,近来更是以病为由未上朝。

御史台等衙门事务,皆交由手下暂理。

朱元璋曾疑刘伯温因对其施政不满而故意不上朝。

刘伯温几次递上辞呈,朱元璋皆留中不发,未曾批复。

一日,朱元璋从朝会归来,满心怒气,太监却匆匆闯入。

“何事慌张?莫非元人复返?”

太监闻言,慌忙跪拜,但仍急道:“陛下,诚意伯府来报,诚意伯病重,恐难熬过今日!”

此时,朱元璋正欲批阅紧急奏章,闻言手中笔落,污了纸张。

然他呆立不动,浑然不觉。

太监欲上前清理,却被朱元璋推开,他疾步至跪拜太监身旁,厉声道:“你刚说什么?再给朕说一遍!”

太监心惊胆战,只能重复。

朱元璋听后头晕目眩,但仍强撑。

他摆手示意欲来搀扶的太监退下。

“速去传召太医,务必全力救治青田先生,我要他活着回来!”

朱元璋的声音里夹杂着颤抖与怒意。

对刘伯温,他情感复杂,既怒其故作高深,时有轻视之意,又爱其才智过人。君臣相伴多年,情谊早已超越常规,此刻他心中唯一的念头便是,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刘伯温的性命。

然而,他未曾深思,若非病情危重,何须他人前来通报?即便是太医,甚至神仙,恐怕也回天乏术。

这边,他正忙着调动太医,那边,刘伯温却已奄奄一息。

在诚意伯府的卧室内,刘伯温躺在床上,气息微弱。

他紧握着儿子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世人赞他为活神仙,再世诸葛,但他深知,即便是诸葛孔明,也有陨落之日。他终非仙人,难免一死。

望着当今朝局,特别是想到朱元璋的性情,刘伯温心中五味杂陈,难以言表。在他看来,朝堂之上皆是豺狼虎豹,儿子若继续留下,恐难逃一死。

思绪越重,刘伯温越感凄凉。万千言语,最终只化作一声叹息。

他拍了拍儿子的手,勉强开口:“陛下虽为明君,但臣子未必皆忠良。我死后,你应简葬我,然后以守孝为由,带着家人回乡。这些年陛下赏赐颇丰,加上爵位俸禄,足以保你们衣食无忧。勿要再贪恋朝堂功名,那皆是过眼云烟,终将成空。”

闻言,刘伯温的儿子连连点头,泪水夺眶而出。他深知父亲心意,见父亲临终仍提醒自己远离朝廷,他即便再愚钝,也知该如何行事。

他连忙向刘伯温保证,听到儿子的回答,刘伯温那憔悴的脸上,露出一抹微笑。

他手指远方桌案,“那里藏有我的一本书册,若皇上日后询问,我留下何物,切勿提及!太子若有变故,你再将此物呈给皇上。”

刘伯温的吩咐让儿子满心疑惑,却不敢多问,只能应允。

交代完毕,刘伯温似乎如释重负。

他微微一笑,望向门口,似有未尽之言。

未及开口,他的手臂已无力垂下,全身仿佛力气被抽尽。

儿子察觉异样,正要上前,门外传来轻呼:“公子,皇上派太医来为老爷看病了!”

闻言,刘伯温的儿子悲痛难抑,放声大哭。

门外之人闻声,亦知情况不妙,急忙冲进屋内。

一代传奇刘伯温,竟以这样的方式离世。

消息迅速传至皇宫。

谨身殿内,朱元璋焦急徘徊,连奏折也无暇批阅。

身份所限,且此刻出宫无益,否则他必亲临探望。

他心中烦闷,似有重物压迫。

正焦虑时,门外脚步声响。

朱元璋急忙迎向门口,只见一名太监匆匆赶来,跪地叩头,带着哭腔:“陛下,诚意伯已逝,太医到时,他已咽气!”

朱元璋闻言眼前一黑,随即意识到此事或有隐情。

他勉强坐回龙椅,吩咐太监:“去传毛骧来见!”

第384章 毛骧的调查!此事涉及胡惟庸!

不久,毛骧略显紧张地出现在朱元璋面前。

刘伯温之事,他略有耳闻,此刻被召见,已猜到缘由。

朱元璋望着毛骧,未发一语。

“速去查明,青田先生确切的 ** !”

毛骧闻言,即刻应声离去。

马皇后闻讯,旋即赶到谨身殿,虽不合规矩,但朱元璋念及今日特殊,并未责怪。

望向马皇后,朱元璋问:“你也听说了?”

马皇后点头,先是一叹。

“是啊,一得知消息,怕你承受不住,立刻就赶来了!”

朱元璋紧握马皇后的手,眼神中满是压抑的情感。

往昔,他与刘伯温几度几近决裂,甚至下令诛杀,皆是马皇后在关键时刻劝阻。

今人已去,面对马皇后,过往种种再次浮现心头。

朱元璋欲语还休,马皇后却已开口。

“知你重情,但生死有命,无人能逃。”

她轻拍朱元璋的手背,低声慰藉。

“若觉亏欠先生,厚待其子孙便是,莫因此事误了大局。想必伯温先生若在,也不愿见你如此!”

马皇后之言,令朱元璋心生更多感慨。

早在刘伯温病初,马皇后便多次为他美言,望朱元璋能允其归乡养病。

那时,朱元璋一心开拓疆土,对刘伯温病情真伪无暇顾及。

加之刘伯温称病非一两次,故朱元璋未曾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