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全国的“冒名顶替上燕大”案终于尘埃落定!
当各大报纸头版刊登出案件告破的消息时,全国都沸腾了!
民众们拍案而起,热泪盈眶,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天道有轮回,善恶终有报”的欢呼声。
多少人为之辗转难眠的冤案,终于等来了正义的审判!
然而,
就在举国欢庆之际,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
刘青山,这位被命运捉弄的才子,竟然再次拒绝了燕京大学的入学资格!
他执意要参加今年的高考!!
为什么?!
所有人都想不通,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在老百姓看来,这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刘青山去年确确实实考上了燕大,只不过被刘胜利那个畜生冒名顶替了。
现在恶人伏法,真相大白,沉冤得雪,他理应直接入学啊!
这是他应得的权利,是老天爷欠他的补偿!
可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偏偏要再战高考!
为什么???
“他疯了吗?”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到处都能听到这样的质疑声。
“今年考生比去年多了三成不止!”
集市上,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先生拍着大腿喊道,“去年落榜的那些人,今年可都憋着一股劲儿呢!那些人还有高考经验,今年肯定都能进步啊!”
“青山那孩子文采是好……”
一个卖菜的大婶忧心忡忡地说,“可高考不是只考语文啊,还要数学、地理、历史,他要是偏科怎么办?”
质疑声、叹息声、担忧声此起彼伏。
更有人直言不讳:“这纯粹是意气用事!要是今年考不上,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到时候拍断大腿都没用!”
就在舆论沸沸扬扬之际,
《西北日报》用最简短的方式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
整版报纸,只有一行醒目的黑体大字:
“你觉得,青山还能再创奇迹吗?”
这短短十个字,像一记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报纸发行的当天,整个西北地区都为之震动!
机关单位、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所有人都在讨论同一个话题:刘青山,这个倔强的年轻人,能否再次证明自己的实力?
期待与质疑,祝福与担忧,在这个夏天激烈碰撞。
有人翻出去年的高考榜单,指着刘青山的分数啧啧称奇;
有人拿出他发表在《延河》上的小说,感叹其文采斐然;
更有人开始打听,这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年轻人,此刻正在何处埋头苦读?
一场关于尊严与梦想的较量,正在这片热土上悄然展开。
到了晌午,震动已经传遍全国!
沪上外滩的报亭前,穿的确良衬衫的会计老张推了推眼镜,突然拍案叫绝:“好!这才是有骨气的读书人!”
引得路过的路人频频侧目。
而在羊城的茶楼里,几位正在喝茶的小商贩,用蹩脚的普通话感叹:“犀利!后生可畏啊!”
燕京大学图书馆里,一场激烈的辩论正在上演……
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窗斜射进来,在橡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飘荡着油墨和旧书的气味,却被越来越高的争论声搅得翻腾不息。
“我看他就是装清高!”
一个穿的确良衬衫的男生猛地合上《高等数学》,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着讥诮的光,“明明可以直接入学,非要再考一次,这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
他故意把声音抬得很高,引得自习区的人都转过头来。
话音刚落,
对面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女生‘啪’地摔下钢笔。
“你懂什么?”
她涨红了脸,胸前‘中文系’的校徽微微发颤,“这叫士可杀不可辱!刘青山去年考了多少分你知道吗?413分!你才考多少分?”
“现在人家要堂堂正正地走进来,有什么错?”
角落里突然传来一声冷笑。
“呵!”
“要我说啊……”
一个翘着二郎腿的男生慢悠悠地翻着《人民文学》,“这就是在赌气。你们西北人不是最爱说争口气吗?”
他故意模仿着西北口音,“可这口气值不值,就得另说了。”
这话像火星子溅进了油锅。
“放屁!”
后排突然站起来个黑脸膛的男生,军绿色挎包重重砸在桌上,“你们这些城里少爷懂个球!”
他浓重的西北方言震得窗户嗡嗡响,“人家青山兄弟这是要告诉全世界——老子凭真本事吃饭!”
辩论迅速白热化。
支持派拍着桌子列举刘青山发表在《人民文学》《收获》《延河》等报刊上的作品,反对派则掏出一份皱巴巴的报纸:“看看!去年燕大在西北省就招30人!他要是今年考不上,岂不是浪费名额?”
“放屁!”
黑脸膛的男生一把抢过报纸,“人家去年考了全省第十一!”
他的手指把报纸戳得哗啦响,“这成绩放今年照样稳稳的!”
“那可说不准!”
翘二郎腿的男生阴阳怪气地插嘴,“今年考生多了三成,保不齐就——”
话没说完,
中文系的眼镜女生突然把《招生简章》拍在他面前:“睁开眼看看!特殊人才可以破格录取!”
她的指甲在‘文艺特长生’那栏划出深深的痕迹,“《狗日的粮食》连矛盾先生都发文盛赞,这还不算特殊人才?”
历史系的高个子趁机补刀:“就是!当年钱钟书数学15分不也——”
“那能一样吗?”
翘二郎腿的男生急得直跺脚,“那是1933年!”
紧接着有人激动地指出刘青山数学只差20分满分,马上就有人嗤笑‘去年题简单’;
有些女生红着眼圈说“这才是读书人的骨气”,立刻被男生们起哄“你们就是看人家长得俊”!
不过最激烈的当属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对抗。
“史笔如铁!”
历史系的高个子挥舞着《史记》,“司马迁说过——”
“文心雕龙!”
中文系的眼镜女生直接打断,“刘勰早就说过——”
两人引经据典,唾沫星子飞溅,吸引了众多同学围观,本该安静的图书馆,顿时变得人声鼎沸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看到人越来越多,辩论的声势越来越大……
图书管理员感觉不妙,立刻跑路去找人。
直到政教处的老师闻讯赶来,这场辩论才被勉强平息……
但所有人都知道——在食堂,在宿舍,在未名湖畔,这场关于尊严与现实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直到青山参加完高考,高考录取结果出来之后,才会结束。
当然,只是暂时结束。
结束的同时还会产生一个新的辩论议题——尊严与现实,到底谁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