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行星危机解除后,萧承海将重心放在了全球航天事业的推进上。他联合欧洲、美洲的航天团队,在南洋建成了全球首个“跨洲航天发射中心”,配备了大推力火箭发射架和太空监测站。宋宇辰的儿子宋星河——新一代航天研发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载人航天器”,并在崇祯一百二十八年春,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完成了大明首次太空探索任务。

当宇航员从太空传回地球的影像时,全球都沸腾了——蓝色的星球悬浮在漆黑的宇宙中,南洋的海岸线清晰可见,无线电里传来宇航员的声音:“这里是大明太空舱,我们看到了地球,看到了大明的海疆,它像一条金色的纽带,连接着世界。”

萧承海站在发射中心,看着屏幕上的地球影像,心中满是自豪。他知道,大明的海疆已不再局限于海洋,而是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太空,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纪元。

崇祯一百三十年初,欧洲的意大利爆发了新型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很快蔓延到周边国家。萧承海接到消息后,立刻启动“全球防疫应急计划”:派医疗团队带着疫苗和医疗设备前往欧洲,通过喷气式飞机快速运送物资;同时利用全球无线电网络,向各国发布防疫指南,组织线上医疗会诊。

大明的医疗团队在意大利建立了临时医院,日夜救治患者;宋星河团队还研发出“太空消毒技术”,通过特殊的紫外线设备,快速杀灭环境中的病毒。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疫情终于得到控制,欧洲各国纷纷向大明致谢,称大明的防疫支援是“人类团结的典范”。

这年夏天,萧承海在巴达维亚召开“全球公共卫生大会”,邀请各国卫生官员和科学家,共同制定《全球传染病防控公约》,建立全球防疫物资储备库和疫情监测网络,确保未来能快速应对各类公共卫生危机。

崇祯一百三十五年冬,萧承海已年近六十。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但依旧每天关注航天事业和全球防疫的进展。萧明宇——如今的航天与防务总管,向他汇报:“父亲,咱们的‘太空空间站’已建成,能容纳六名宇航员长期驻留,还能开展太空育种实验。另外,全球防疫物资储备库已在五大洲建成,疫苗和医疗设备能在二十四小时内运抵任何国家。”

萧承海露出微笑,轻声说:“好……做得好……从海洋到太空,从通商到防疫,咱们萧家世代守护的,从来都是人类的安宁与希望……”

他伸手握住萧明宇的手,将传承了八代的“海疆总管”令牌递过去。令牌历经三百余年,依旧光洁如新,上面的“海疆总管”四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这枚令牌,”萧承海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无比坚定,“从你太祖萧如薰开拓南洋,到今天咱们探索太空,它承载的不仅是萧家的使命,更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以后,就交给你了。记住,大明的海疆,是地球的海疆,是宇宙的海疆。要永远带着勇气与善意,带领人类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让和平与繁荣,永远伴随我们。”

萧明宇双膝跪地,双手接过令牌,泪水滑落:“父亲放心!孩儿定不负祖辈遗志,不负全球百姓的期望,守护好地球,探索好太空,让大明的精神永远闪耀,让人类的文明永远传承!”

崇祯一百三十六年春,萧承海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全球各国都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欧洲的教堂敲响钟声,美洲的广场降下半旗,非洲的部落跳起肃穆的送别舞,南极的科考站也为他点亮了长明灯。

葬礼当天,萧明宇率领全球水师战船和航天团队,在巴达维亚港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喷气式飞机编队在天空中排出“海疆永耀”四个大字,太空空间站的宇航员通过无线电,向萧承海致以最高的敬意。

萧明宇站在“明电号”电力轮船上,将父亲的骨灰撒入南洋的大海——这里是萧如薰开拓的土地,是萧家世代守护的海疆,如今,萧承海也回到了这片他热爱的海洋。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萧明宇握紧手中的令牌,望向远方的航天发射中心——火箭正准备升空,带着人类的希望,飞向更遥远的宇宙。

从萧如薰的木质战船,到萧明宇的太空探索;从南洋的一隅之地,到全球的繁荣共生;从守护海洋,到守护地球、探索宇宙,萧家八代人用三百余年的坚守,诠释了“海疆”的真正意义——它不是地理的边界,而是勇气的象征,是善意的纽带,是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

大明的海疆,早已融入人类文明的血脉。它的故事,会在宇宙中回响;它的精神,会永远指引人类前行,开启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纪元。

薪火永燃,海疆永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