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琅琊榜》开篇拖不拖沓?
只能说,纵观全局,一切都是必要的铺垫!
就比如李嘉恒、冯姐重点吐槽的开头部分。
其实是在通过一系列侧面描写,烘托主角梅长苏的逼格。
先是由琅琊阁阁主,引出大梁出使北燕的使团,接着引出誉王和太子,皇后和贵妃,两方势力形成夺嫡局面。
誉王能干,顺利替皇帝完成巡视任务,得到两颗王珠的奖赏,成了七珠亲王。
而太子,在位六年,牢牢占据大义名分。
双方势均力敌。
这个时候,自然而然要引入一个变量。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变量是什么呢?
答案很明显。
这时候,前面琅琊阁阁主的铺垫就起到作用了。
北燕六皇子被立为太子。
这一消息,顺着大梁使团传到了誉王耳中。
同时被带来的,还有一则关键信息——六皇子在夺嫡成功前,曾亲上琅琊阁,得到过一个锦囊。
琅琊阁号称能衡量天下大事,盘点世间英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其实说白了,就是个非常牛逼的情报机构。
在得知隔壁北燕一个不怎么出挑的六皇子,竟然仅靠一个锦囊,就被成功立为太子。
誉王会怎么想?
他当然觉得自己这么优秀,又这么得梁帝宠爱,只要效仿隔壁六皇子,必能击败太子,取而代之。
于是他迫不及待的问道:“这位北燕六皇子,所得到的锦囊里面,到底写了什么?”
最终得到使臣一个颇有逼格的回复:“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
这种侧面烘托牛不牛逼?
放网文里面,自然是牛逼的。
就这一句话放出来,那绝对是逼格满满,段评99+。
但要放到电视剧的尺度,由演员亲口说出这句话,感染力就大打折扣了。
这也是为什么原时空里,《琅琊榜》的前期收视率、播放量等数据均表现惨淡。
说白了,这种通过配角的神态、表情、反应、话语,侧面烘托主角的表现手法,放在影视剧里,就是显得节奏慢!
网文还讲究黄金三章呢!
你一个电视剧,第一集过半主角都还没登场?
像话么?
别说一开始有个主角梦中惊醒的镜头,那压根不算正式出场!
言归正传,从使臣那得知锦囊内容后,又一个问题出现。
麒麟才子是谁?
观众自然能猜到,这所谓的麒麟才子,肯定是主角咯!
但站在誉王的视角,这说了,又好像没说。
没办法,他只能选择改道琅琊阁,亲自问一问麒麟才子,究竟是谁?
……
……
接下来琅琊山上这一幕,其实也是很有逼格的。
誉王敲钟,表示自己有疑难需要求助。
琅琊阁接待闻声而来,告诉他可以任选一个带钥匙的格子,写下想问的问题,三天之后,琅琊阁自会报价,如果觉得价码合适,便再把价码放入格中,答案自会见分晓。
规矩是这么个规矩,但誉王怎么可能按规矩来呢?
那不是掉逼格了么?
但你有求于人家,又不能表现得太倨傲。
那就只能装个更大的逼,把对方镇住!
“这天下的疑难各有不同,有那些小格子能装下的,自然也有它装不下的,不是么?”
短短一句话,里面便有好几层含义。
首先我是誉王,皇后养子,皇帝宠儿。
我以礼前来,是表示对琅琊阁的尊重,那么贵方自然也要给予我同等的尊重,而不是拿规矩来搪塞我,此其一。
我要问的问题事关重大,不是能放在你这小小的格子里的,此其二。
同样,若能解答我的问题,我能给予贵方的酬劳,也不是区区一个格子能装下的,此其三。
第一遍看,观众自然是少有能想到这一层的。
大多数人只会觉得,剧中的这些台词,非常有韵味。
还有部分观众,仍然会对开头这段剧情横挑鼻子竖挑眼。
“嘁!刚刚琅琊阁阁主舞剑那段你看到了么?和剧情没有任何关联吧?敢说不是水时长?”
李嘉恒嗤笑一声,接着又开始啧啧称奇:“啧啧!还有那个誉王,上来问个答案,又是敲钟,又是互相行礼,几分钟又过去了!”
“高!实在是高!”
冯姐其实依然觉得这剧观感不错,但架不住李嘉恒一直在旁边挑刺。
关键从逻辑上讲,这小子挑得好像也没什么毛病!
于是逐渐开始有些被说服。
其实真要说的话,这部剧真正吸引大家一直往下追,并备受好评的关键,是在整部剧的服化道。
换句话说,要相信古人的审美。
这些都是华国人刻在dNA里的东西,你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
另一方面,在琅琊问道这段剧情当中,对誉王极大笔墨的渲染,还藏着很重要的一点——是的,依然是在对主角进行烘托!
毕竟想要无限拔高主角的逼格,光渲染主角可不够,最简单有效的,是先渲染各个配角的牛逼,再通过配角对主角的态度,投射到主角身上。
说白了,配角牛逼,他尊崇的主角,自然就更牛逼!
虎躯一震,隔壁二傻子纳头就拜,和虎躯一震,某个知名大人物纳头就拜,效果能一样么?
《琅琊榜》的第一集,正是通过这些不断的渲染。
量变引发质变。
最大化展现了主角梅长苏初次登场时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