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业峰开始吃早饭,他娘弄了咸鱼干,还有咸鸭蛋。

咸鸭蛋是陈母用新鲜的海鸭蛋自己腌制的,腌制一个月左右就可以食用。

当陈业峰用刀切开咸鸭蛋的时候,吱的一声,红油就冒出来了。

一口下去,蛋白柔嫩,蛋黄沙糯而绵密,丰腴浓醇,咸淡适中,仿佛是秋天里蟹黄跌落口中。

再跟香甜的白粥搭配在一起,简直是人间的美味。

陈业峰最喜欢吃流油的咸鸭蛋,于是连吃了两大碗白粥,将自己的肚皮撑得鼓鼓。

两个小丫头跟三子他们也非常喜欢吃咸蛋,一口咸蛋,一口白粥,吃的可香了。

解决完早饭,陈业峰一抹嘴就赶着驴车出了门。

驴车现在可是他们家重要的运输工具,比板车可省力多了。

清晨的村路上已经有不少行人,大多是赶着去码头或者下滩涂的渔民,互相打着招呼。

有人问起陈业峰今天怎么没出海,他笑着回应:“家里有点事,去镇上买点东西。”

阳光渐渐明亮起来,驱散了凌晨的寒意。

路边的木麻黄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

这种树是沿海地区的卫士,耐贫瘠、抗风沙,更是他们搭建海堤、围堰打桩的首选材料。

到了镇上,他驾着驴车直奔镇东头的老林木材行,院子里果然堆放着不少已经去皮、截成段的木麻黄原木,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特有的清香。

老板老林是个干瘦精明的中年人,正拿着米尺量着木料,看到陈业峰推着板车过来,笑着迎上前:“阿峰,今天怎么有空过来?要买木料?你家船坏了?”

装修水产店的时候,他就跟老林打过几次交道,彼此都熟了。

“林叔,不是船的事。”陈业峰停好驴车,“是想买点木麻黄打桩,围海田用。”

老林笑道:“打算围起来养点什么?”

“村里刚分下来的,先围起来再说,拾点贝类,以后条件好了,说不定养点蚝或者虾。”陈业峰走到木料堆前,用手拍了拍,“这些木料怎么卖?这是马尾松吧?”

他还特意蹲下身,用手摸了摸木桩的表面,又用指甲掐了掐,感觉木质紧实,没有空心。

“对,就是马尾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木麻黄。你放心好了,我这里的木麻黄,都是上风口的林子出的,木质紧密,泡个几年没问题。”

老林报了个价格,又在陈业峰的还价下稍微让了点利:“要多少?我给你挑笔直、粗细均匀的。”

陈业峰估算了一下海田的大致范围,定下了数量和长度。

这些木桩需要足够长,才能深深地打入滩涂下的硬泥层,抵抗潮水的冲刷。

谈妥了价格,他就让老林帮忙装车。

付完钱,陈业峰就驾着驴车,搭载着货物,离开木材行。

他又赶往码头附近的渔具店。

老周家的铺子面朝大海,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渔网、浮子和绳索。

这老周也是老熟人,之前还在他们家买了不少地笼。

而以前陈业峰他们做地笼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在老林这里买的。

老周正坐在店门口修补一张破旧的流刺网,看到陈业峰,放下手中的梭子:“阿峰,来了?今天要补网还是买新网?”

“老网,我想买点新网,围海田用的。”陈业峰说明来意。

“围海田啊…”老周站起身,引着他看店里几种适合做围网的网片,“那种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小点的鱼虾蟹都跑光了;太小了,水流不畅,容易淤塞,网也容易被潮水冲坏。用这种吧,线足,够韧,价格也合适。”

陈业峰仔细摸着网线的质地,拉扯了几下测试韧性,又比较了网眼大小,最终选定了其中一种。

同样谈好价格,又估摸了一下数量,付了钱之后,让老周他们帮忙上车。

事情办得出乎意料的顺利,看看日头,还不到中午。

陈业峰赶着驴车搭载着货物,也没有打算多在镇上停留,买了一份水籺、一个芝麻饼当午饭,驾着车径直往回走。

来到海边,就看见陈父瘦削却挺直的身影,正站在一片滩涂上,低着头,用脚丈量着什么,时而蹲下抓起一把泥土捻开看看。

他娘也在那边,不时用锄头挖着什么。

潮水已经退去,大片湿润的沙滩和嶙峋的礁石裸露出来,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这片海田位置确实好,离码头不远不近,水流交换充分,滩涂肥沃,上面已经能看到不少贝类呼吸形成的小孔和爬行留下的痕迹。

“爹,娘……”陈业峰喊了一声,将驴车停在岸边。

陈父陈母抬头看了过来。

陈母先开口:“阿峰,东西都买好了。”

“都买好了,木料跟渔网都买了。”陈业峰把板车停在硬实些的岸边,“买的是木麻黄,围网也是结实的。”

“行了。”陈父连连点头,目光扫过整片滩涂,“你看这泥色,乌黑油亮的,肥得很。我刚才看了,蛤蜊、蛏子洞不少,那边礁石缝里,狗爪螺、小螃蟹也不少。只要围起来,稍微打理,光是每天捡捡,就够家里添个菜,多了还能卖钱。”

“这片滩涂挺大的,估计也要几天吧?这些材料不能放到这里,要不然被人偷了怎么办?”陈业峰看了看眼前的滩涂,忍不住开口。

陈母想了想,说道:“先放你大哥家,用多少搬多少。”

“那也行。”陈业峰点点头。

这里离大哥家也不是很远,到时候用板车也能拉。

于是,他们先下了一些木麻黄树桩放到岸边,至于渔网,现在还用不着,连同剩下的树桩一同运到陈业新家里。

把东西搬下车后,将驴车拴好,喂了草料,然后去那片滩涂地忙碌起来。

“抓紧时间,这几天潮水好,正好适合打桩。”陈父也是个老师傅了,以前打桩的活没少干。

陈父手里拿着米尺,跟陈母在滩涂上比划着,先是用石块勾勒出围堰打桩的具体范围。

然后跟陈业峰他们讨论打桩的密度、围网的高度,以及留出进水、排水的口子等。

这些,陈业峰也不懂,只是认真的听他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