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家里家外:开局小渔村赶海 > 第574章 制作灯捕装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海英下意识接过那张皱巴巴的单子,目光扫过上面的数字,眼睛不由得睁大了些。

今天竟然卖了一百四十多块钱?

这可比她当民办教师几个月的工资还要多,她知道最近小管鱿鱼的渔汛不错,但没想到能这么好。

“这……这也太赚钱了吧?”她抬起头,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喜悦,看向正在水缸边舀水洗脸的陈业峰。

陈业峰用凉水泼了把脸,驱散了些许熬夜的疲惫,闻言笑了笑,语气却带着清醒:“我们是运气好,碰上了渔汛,加上昨晚那片海域小管确实多。你是没看见,有些渔民摇着小舢板,忙活一晚上,也就捞个十来斤,换点油盐钱。”

他擦干脸,走到桌边坐下,阿财也已经坐好,两人都是满脸倦容。

周海英小心翼翼地把单子折好,放进一个铁皮盒子里,然后锁好。

她心里盘算着,照这个速度,或许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攒下一笔不小的钱。

原本还想着跑到小岛上来躲生,会没有收入来源,看来是她自己多虑了。

又想着将来孩子出生,可能还要罚一笔钱,心里面也是一阵心痛。

“快吃吧,粥要凉了。”周海英把两大碗热气腾腾的海鲜粥端到他们面前,粥里翻滚着刚才留下的一些小管鱿鱼段和蛤蜊肉,香气扑鼻,旁边还各配了一个煎得金黄的鸡蛋。

陈业峰和阿财确实是饿极了,也顾不得烫,稀里呼噜地吃了起来。

热粥下肚,暖意弥漫全身,驱散了海夜的寒气。

吃完饭,陈业峰对周海英道:“单子收好,我跟五叔先去睡会儿,困得不行了。”

“嗯,快去吧,碗我来收拾。”周海英看着两人眼下的乌青,心疼地催促道。

陈业峰和阿财回到各自的房间,几乎是头一沾枕头,沉重的眼皮就合上了。

昨晚拉网拉得胳膊都酸了,精疲力尽,眼皮沉得像是灌了铅。

房间里很快响起了陈业峰均匀而响亮的鼾声,这鼾声里透着疲惫,也似乎带着对收获的满足。

这一觉睡得天昏地暗。

等陈业峰再次睁开眼,强烈的阳光已经从窗户纸的缝隙里透进来,在泥土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屋子外面传来几声狗吠,是他家奶酪的声音。

他揉了揉眼睛,坐起身,感觉浑身的骨头像是被重新组装过,又酸又胀,但精神却恢复了大半。

肚子里传来咕噜噜的叫声,提示他该进食了。

他穿上鞋走出房间,看到周海英正坐在门口的小凳上缝补一件他的旧衣服,旁边放着个针线笸箩。

阳光洒在她微微隆起的腹部,圆鼓鼓的,像个大皮球。

“醒了?锅里有番薯粥,还温着,你去吃点。”周海英抬起头,温柔地说。

“好。”陈业峰应了一声,自己去灶台边盛了碗粥,就着一点咸鱼、腌菜,三两口扒拉完。

放下碗,他对周海英说:“我出去一趟,办点事。”

“不再休息一下,又出去做什么?”周海英疑惑道。

“等做好,你就知道了。”陈业峰卖着关子道。

见他不说,周海英也没有追问。

他先去找了大舅和二舅,说明自己的来意。

他想找几根粗细适中、结实耐用的木麻黄树干来做固定的架子。

架子得用木麻黄做,结实耐海水泡,别的木头撑不了几天就烂了。

大舅正在院里编渔网,听陈业峰要木麻黄,摇了摇头:“家里哪有那东西?岛上的木麻黄都归生产大队管,那都是公社的财产,得找王支书批条子。”

陈业峰这才恍然,斜阳岛地处偏远,不少地方依旧还保留着生产大队的集体模式。

在大舅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村里主事的王支书。

那是个五十多岁、皮肤黝黑的干瘦男人,正蹲在大队部门口抽着水烟。

陈业峰赶紧递上一根带来的好烟,客气地说明来意,想买几根木麻黄树干做渔船上的架子。

王支书接过烟,别在耳朵上,眯着眼打量了陈业峰一番,才慢悠悠地说:“木麻黄是防风固沙的,不能乱砍。不过嘛……既然是做生产用的,还是为了多打鱼,支援建设,倒是可以通融一下。”

他伸出两个手指,“两块钱一根,要几根自己去选,挑那些长得密的间下来的,别砍好树。”

“哎,好嘞,谢谢王支书!”陈业峰连忙答应,这个价格虽然不便宜,但也在能接受的范围。

他跟着王支书指派的一个人,去林子里选了三根笔直、碗口粗的木麻黄树干,付了六块钱,和阿财一起扛了回来。

材料有了,还需要手艺人。

大舅又带他找到了岛上唯一的木匠——刘哑巴。

刘哑巴约莫四十多岁,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就靠一双巧手做木工,岛上渔民的船桨、渔网架子,大多都是他做的。

他住在村尾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屋里堆满了各种木料和工具。

他确实又聋又哑,沟通全靠手势和眼神。

陈业峰连比划带说,又把怀里那张画着草图的纸拿出来指给他看。

刘哑巴皱着眉,盯着图纸看了好一会儿,又用手比划着架子的形状、大小,陈业峰在一旁拼命点头。

沟通了足有一炷香的功夫,刘哑巴终于用力点了点头,拍了拍胸脯,表示明白了。

陈业峰把图纸递过去,又蹲在地上比划,先画了个船,再画两根斜着的杆子,然后做了个拉网的动作。

哑巴木匠看了半天,又指了指图纸上的滑轮位置,陈业峰连忙点头,掏出铅笔在纸上标清楚尺寸。

哑巴木匠拍了拍他的肩膀,又指了指院子里的工具,意思是能做。

两人把木麻黄扛到“满舱号”上,哑巴木匠也扛着工具箱来了,里面刨子、锯子、凿子一应俱全。

他先把树干固定在船舷边的支架上,拿起刨子“沙沙”地刨着,木屑纷飞,没一会儿就把树干刨得光滑笔直。

陈业峰和阿财在一旁打下手,递钉子、扶木头,时不时帮着按住树干。

最费功夫的是网兜支架…

这个灯捕装置的主体,是两个坚固的“丌”字形木架。

每个木架由一根垂直的主立柱和一根水平的横梁构成。

主立柱约一米五高,底部设计了一个带弧度的卡槽,可以牢牢地卡在船舷上,并用绳索进一步加固,确保在渔船摇晃时稳如磐石。

横梁长约一米二,一端通过坚实的榫卯结构与主立柱顶端固定,另一端则悬空伸出船舷之外,探向海面。

在横梁悬空的那一端下方,巧妙地安装了一个定滑轮。

这是整个装置的关键传动部分,捞网的绳索将通过它,极大地节省人力。

而在横梁上方,靠近船舷内侧的位置,则用粗铁丝紧紧缠绕固定了一个特制的大号铁钩,这是用来悬挂沉重的煤油汽灯的。

为了应对海上的风,陈业峰还用买来的铁皮,敲打成喇叭形的灯罩,边缘打了孔,可以用铁丝系在铁钩上,将汽灯罩住,既能防风,又能将灯光集中导向下方海面。

前后忙碌了两个多小时,两个结实可靠的木架终于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