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05年12月1日,秋高气爽,午后的阳光略微西斜,褪去了正午的灼热,变得温和而疏朗。

金黄色的光线透过稀薄的云层,洒在江州国际联合化工那巨大的、如同钢铁巨兽般的厂区之上,却难以驱散其固有的沉闷与粗粝感。

厂区被笼罩在一片略显陈旧却依旧忙碌的氛围中,仿佛一个上了年纪但仍在奋力运转的工业引擎。

在大丰收饭店那短暂却暗流涌动的午餐后,明朗知道已经没有退路。

他稍作安排,低声对李鹏飞快速交代了几句:“鹏飞,你们几个先跑一步回去,赶紧的!把咱们桌上那些吃剩的泡面桶、乱扔的工具图纸、还有游戏杂志什么的都收一收!特别是鹏飞你那张光着膀子打cS的海报,赶紧给我摘下来!虽然估计也收拾不出个花儿来,但至少别让人一进来就觉得咱们是个盘丝洞!”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无奈的急切。

李鹏飞等人心领神会,立刻起身,几乎是小跑着先行离开了饭店,身影迅速消失在通往厂区深处的小路尽头。

稍顷,明朗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市井饭菜的烟火气彻底置换为即将面对的工业领域的博弈压力。

他转过身,脸上重新挂上那副平静而略显客套的表情,对陈文翰三人说道:“几位,请跟我来吧。”

随后,他便领着陈文翰、李明和戴维·王三人,走向那扇锈迹斑斑、见证了无数化工原料进出的化工厂大铁门。

这段短短的路程,气氛微妙而沉默。

陈文翰几人默不作声地跟着,目光却如同雷达般扫描着周围的一切。

越是接近那扇大门,那种重工业基地的压迫感就越发强烈。

高大的围墙、冰冷的金属、空气中弥漫的未知化学物质的气息,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此地的属性,与“科技”、“创新”、“手机”这些词汇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穿过门岗时,过程简单得超乎陈文翰的想象。

明朗只是对值班室里一位正听着收音机、喝着茶的老师傅点了点头,喊了一声“张师傅”,打了个招呼。

那张师傅显然认得他这位厂里的“特殊人物”,抬起眼皮惊了一下,随即起立敬礼,他浑浊的目光瞥了一眼他身后那三位衣着气质与厂区工人截然不同的陌生人,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但并未多问什么。

电动伸缩门缓缓移开一个仅容人通过的缝隙。

(陈文翰内心: “门禁如此松散?几乎形同虚设。要么是这化工厂本身管理就极其不规范,要么就是‘光速科技’在这里确实拥有某种超然的特殊性或默契,以至于门卫对他们的访客都不同不同。看来,这家本土企业与这个国企化工厂之间的关系,比想象中还要深。” )

这个发现让他对光速科技的背景评估又增添了一笔。

一踏入厂区内部,仿佛瞬间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门外街道上的市井喧哗被瞬间隔绝,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复杂而独特的、更加浓郁具体的气味扑面而来——那是多种化工原料混合在一起的、难以精确描述的气味,有些刺鼻,有些甜腻,还有些带着金属的锈蚀感,它们顽固地附着在空气里,无处不在。

耳边充斥着重型机器低沉的、持续不断的轰鸣声,仿佛大地在喘息;

远处还不时传来高压管道泄压时尖锐的“嘶嘶”声,令人心头一紧。

与门外看到的单一门面不同,厂区内部分布着错综复杂的、包裹着保温材料的巨大管道,它们像巨蟒一样在空中交织穿梭,连接着一个个如同小山般矗立的巨型储罐;

鳞次栉比的厂房和仓库外观有些陈旧;

运输原料和产品的叉车、货车偶尔穿梭而过,留下柴油燃烧后的尾气味道。

一派繁忙而典型的、甚至有些过时的重工业景象,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空气都在强调着它的功能性与粗放。

进门的左手边,是一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办公楼,外墙贴着老式的、如今已显过时的白色方形瓷砖,许多部分已经泛黄、发黑甚至脱落,露出底下灰色的水泥。

楼顶立着的“江州国际联合化工”几个巨大的字,在阳光下显得有些黯淡无光——这就是化工厂的行政中枢,总部大楼。

它显得沉稳、敦实,甚至有些沉闷和官僚气,与旁边活力四射(尽管是野蛮生长)的生产区域形成对比。

而明朗引领他们的方向,则是进门右手边。

他们沿着一条布满修补痕迹的内部公路,一直向厂区深处走去。

越往里走,周围的化工生产气息似乎越发浓烈,机器的噪音分贝也显着增大,空气中偶尔飘过的异味也变得更加复杂。

李明和戴维·王下意识地皱紧了眉头,戴维甚至下意识地用袖口掩了一下口鼻。

他们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难以置信。

(李明内心: “老天,在这种环境里生产精密的手机主板?简直是天方夜谭!尘埃、湿度、腐蚀性气体、静电……每一样都是电子元件的天敌!” )

(戴维·王内心: “无法想象他们的产品可靠性如何保证。或许他们的成功,真的只是牺牲质量换取成本和速度?” )

陈文翰则面色依旧平静,仿佛不为所动,但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却像扫描仪一样,不动声色地扫视着四周的一切——道路的状况、车辆的型号、工人的神情、管道的走向、甚至地面残留的化学品痕迹,试图将每一个细节都纳入分析,拼凑出关于这家诡异企业的完整图景。

他们走了大约五六分钟,感觉几乎快要走到厂区边缘的围墙了,周遭的环境越发显得偏僻和“边缘化”。

终于,明朗在一个不起眼的岔路口向左转去。

拐过弯,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了一些,出现了一排看起来相对较新的单层砖混结构仓房,似乎是化工厂后来为了扩大仓储而扩建的。

其中一间的银灰色卷帘门敞开着,像一个巨大的口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挂着一个崭新的、与此地粗犷工业风格格不入的浅蓝色亚克力牌子,上面用黑色宋体字清晰地印着——“江州光速科技有限公司”。

牌子在午后的阳光下反射着亮光,边角锐利,甚至走近了还能闻到一丝残留的、劣质油漆和胶水的刺鼻气味,与周围斑驳、陈旧、充满历史感的环境形成了极其鲜明而突兀的对比。

这种对比,甚至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感。

(陈文翰内心: “藏得真深。在这化工厂的最深处,最偏僻的角落,挂上这样一块崭新、现代却又廉价的牌子,这种强烈的违和感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看来,这就是他们的‘巢穴’了。一种试图融入却又格格不入的挣扎感。” )

他绝对想象不到,就在短短几个月前,所谓的光速科技还只是缩在厂区某个更偏僻角落、紧挨着公共厕所的一个更小、更破旧、夏天闷热冬天漏风的工作室里。

那里空间逼仄,空气中常年混杂着焊锡和若有若无的异味,他们就是靠着几台淘换来的简陋设备和一群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血,偷偷组装着那些贴着“motorola”擦边球标签的山寨机。

淘宝网上曾经热卖一时、引得摩托罗拉总部关注的“摩托能拉”、“若其亚”(Nokia的山寨版),正是从那个条件极其艰苦、甚至有些不堪的地方,像地下的溪流一样,悄无声息却又顽强地流向全国市场。

眼前的这个新仓库,虽然依旧简陋,却已然是“鸟枪换炮”、拿到牌照后“转正”的升级版了。

然而,这对于见惯了摩托罗拉全球顶级研发中心和现代化制造基地大场面的陈文翰团队来说,眼前的一切,依然显得过于寒酸、原始和……不专业。

“就是这里了,几位,里面请。”

明朗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他的语气尽力保持着平静,但若是仔细观察,能发现他眼神深处一闪而过的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局促。

他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为自己打气,然后率先踏入了那敞开的卷帘门,身影没入仓库内部略显昏暗的光线中。

门内的一切,即将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这些来自移动通信巨头的审视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