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90年代大案系列 > 第440章 那张染血的纸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91年11月11日晚上八点,郑州城已被初冬的寒意笼罩。

某学院教师楼二楼的一户人家门口,正无声地渗出一滩清水,漫湿了走廊。这异常的水迹,正是这起震惊全国血案的第一丝征兆。

报案人向女士此刻正浑身发抖地站在门外。

她带着哭腔向迅速赶到的警方叙述:“今天下午我往家里打电话就一直没人接,以为是爸妈出去散步了。

可到了晚上,电话还是没人接,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赶紧跑了过来。

敲门没人应,却看到门缝在往外渗水……我着急过来,钥匙忘了带,是让我丈夫后来送来的……”

当她用那把冰冷的钥匙打开家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混杂着血腥味的潮湿气息。

客厅里,她六十三岁的父亲、大学副教授向东方,歪倒在沙发上,已无生机。

厨房门口,她五十六岁的母亲、同样身为副教授的刘怡,俯卧在地,身下是一片暗红。

电话线被粗暴地扯断,厨房的水龙头却大开着,自来水汩汩流淌,淹没了客厅的地面,也冲散了可能存在的罪证。

向东方、刘怡夫妇在校园内双双遇害,此案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打破了学术殿堂的宁静,在社会上引发巨大波澜,更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乃至公安部的高度关注。

公安部副部长亲自批示,要求河南公安机关全力速破。各级领导相继亲临现场,坐镇指挥。

市公安局火速成立了“11·11”专案组,调集精兵强将展开侦查。

然而,现场勘查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

肆虐的清水严重破坏了犯罪现场,足迹、指纹等关键痕迹物证几乎被冲刷殆尽。首夜的勘验,收获寥寥,案件蒙上了一层厚重的迷雾。

11月12日,转机终于出现。足迹鉴定专家郑德才受省公安厅委派,携同技术人员韩均良等人赶赴现场。

面对几乎被判定为“无价值”的现场,郑德才没有气馁。

他重新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细致分工,鼓励大家不放过任何角落,进行地毯式搜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案发当晚因全市停电而尚未被仔细勘查的北面阳台地面上,他们终于有了重大发现——五枚残缺不全、若隐若现的灰尘足迹!这无疑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珍贵线索。

郑德才俯下身,几乎将脸贴到地面,戴着老花镜,用放大镜一寸寸地审视着这些模糊的印记。

经过整整一天的潜心分析和反复比对,他得出了关键结论,并在案情分析会上向翘首以盼的各级领导汇报:

“根据现场足迹判断,犯罪嫌疑人系一名青壮年男性,单独作案。

其身高约在一米七五,年龄在二十五至二十八岁之间,体态中等偏瘦,作案时穿的是软底皮鞋。”

为进一步缩小范围,他们还精心绘制了现场足迹的鞋底花纹结构示意图。

一时间,印有罪犯体貌特征和鞋印图案的协查通报,雪片般发往全国各地。

一场大规模排查就此展开,五百多名警力、武警在市区各处要道设下一百多个卡点,形成严密包围圈。

媒体也发布了《协查通报》,动员群众提供线索。专案组民警更是分成数十个小组,对案发地周边进行地毯式走访。

然而,面对数万流动人口,排查工作如同大海捞针,一周过去,二十多名嫌疑对象被逐一排除,案件侦破再次陷入僵局。

此时,真正的凶手娄大明,时年二十七岁,早已如惊弓之鸟,

逃离了郑州警方布下的天罗地网,窜至南方某市。他租住在南湖区一家不起眼的小招待所里,惶惶不可终日。

从郑州老教授家中抢劫得来的数千元现金、国库券及金银首饰,很快被他挥霍一空。经济的窘迫,再次点燃了他犯罪的邪念。

为了这次作案,他精心策划,甚至将住处更换到了更偏远、更不易被察觉的城市边缘的另一家招待所。

他用从报纸上撕下的一角,记下了新招待所的地址和电话。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谨慎的举动,最终成了他落网的导火索。

办理入住后,他或许出于心虚,没有丢弃那张纸条,而是揉成小团,塞进了自己的口袋。

经过数日踩点,他将目标锁定为某镇一栋高层住宅里的两名年轻打工妹。

11月23日夜晚,娄大明怀揣尖刀,潜伏在小区外。他看到其中一名叫小玉的姑娘独自回家后,便尾随而上。

他叩响房门,戴着只露双眼的头套,冒充自来水公司查表人员。

善良的小玉刚打开门,便被娄大明猛地闯入,掐住脖子按倒在沙发上,遭受了几个响亮的耳光。

在威逼下,小玉被用扯断的电话线反绑双手,嘴巴也被胶带封住。

娄大明开始在屋内翻箱倒柜,却只搜出二百多元现金。

这远远达不到他的预期。他掏出尖刀,逼问小玉存折下落。

就在他掏刀之际,那个记录着他落脚点的小纸团,无声地从口袋中滑落,掉在了地上,而他和受害人都未曾察觉。

小玉哭泣着哀求,称自己外地打工,母亲病重,钱是救命钱。

丧心病狂的娄大明不为所动,反而用撕扯衣物、扬言强奸的方式进行恐吓。为了保护自己,小玉被迫说出了存折密码。

就在娄大明兽性大发,欲进一步施暴时,被屋内异常响动惊扰的楼下邻居前来敲门抗议。

娄大明慌忙应付过去。恰在此时,另一名合租姑娘小林回来。

刚进门就被守在门后的娄大明制住。在搏斗中,娄大明用刀刺伤了小林。

邻居闻声再次拍门,其他邻居也被惊动。眼见事情败露,娄大明抢过小林的挎包,仓皇夺门而逃。

邻居们冲进房间,看到了骇人的一幕,立即报警。警方在现场勘查时,敏锐地发现了那个不起眼的皱纸团。

顺藤摸瓜,他们很快通过招待所登记信息锁定了娄大明的身份,并通过银行监控确认其已提取了小玉存折上的存款。

由于娄大明的身份证地址显示为郑州下属某县,南方警方立即将包括其身份信息、作案手段及现场足迹资料在内的所有情况,传真给了郑州警方。

(五) 并案与千里确认

“11·11”专案组接到传真后,敏锐地发现娄大明在南方案件中留下的足迹,与郑州教授夫妇被害案现场的足迹极为相似!

这一发现让所有办案人员为之一振。当夜,足迹样本的传真件就被送到了刚出差归来的郑德才桌上。

郑德才立刻投入比对工作。一小时后,他神色凝重而又带着一丝兴奋地对专案组同志说:

“相似度极高!娄大明确有重大嫌疑。但传真件清晰度不够,我必须亲自去南方一趟,查验原始证据!”

次日清晨,郑德才与专案组骨干成员便搭乘航班飞赴南方。抵达后,他们不顾旅途劳顿,直奔当地公安局证物室。

当郑德才亲手捧起那份保留完好的现场足迹模型,在专业灯光下仔细审视时,他的呼吸不禁变得急促。

经过两个多小时反复比对、测量,他最终抬起头,目光坚定地向在场的所有侦查员宣布:

“就是他!没错,‘11·11’案件现场的足迹,就是娄大明所留!”

真凶身份确认的消息传回郑州,专案组指挥部一片振奋。笼罩在案件上空的重重迷雾,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通缉令迅速更新,娄大明的罪名增加了“强奸未遂”。

一张更严密的大网悄然撒开。

不久,山东济宁警方传来消息:娄大明在当地因乘坐出租车开车门与他人发生刮蹭纠纷,双方动手,娄大明在交警调解时出示了身份证并赔偿了对方。

处理此事的交警在事后例行查询内部网络时,意外发现娄大明竟是通缉要犯!

“11·11”专案组闻讯,立即派出十名精干民警,火速驱车赶往三百二十公里外的济宁。

在当地警方配合下,他们很快查到娄大明并未入住旅馆,而是在郊区租了一间平房隐匿。

警方当机立断,在电视台发布了通缉信息。果然,一名警觉的房东看到电视后,立即报警,提供了娄大明的确切藏身地点。

11月27日深夜,郑州、济宁两地三十余名民警,将娄大明藏身的平房团团围住。

抓捕行动经过周密部署,由房东以送棉被为由上前敲门。

当房门开启的一刹那,民警如神兵天降,迅猛冲入屋内,将尚未反应过来的娄大明死死按在地上。

冰冷的手铐戴上手腕时,民警厉声告知:“我们是郑州‘11·11’专案组的!” 听到这句话,原本还试图挣扎的娄大明,身体瞬间瘫软下去,面如死灰,喃喃自语道:

“我知道……我知道……这一天终于来了。这半个多月,我天天做噩梦,最怕听到的就是警车的声音……现在,反而……轻松了。”

被押解回郑州后,娄大明对罪行供认不讳。

他交代,因到郑州找工作未果,盘缠用尽,遂心生歹念,潜入学院家属院作案。

在向东方、刘怡教授家中行窃时,不慎惊醒了两位老人,为防止罪行败露,他凶残地杀害了这对学者夫妇。

经核实,娄大明,男,二十七岁,身高一米七七,体态中等偏瘦,其作案时所穿的胶底皮鞋,与郑德才专家此前推断的鞋种以及绘制的鞋底花纹结构图完全吻合。

凶手的实际体貌特征,与专家组的分析推断几乎分毫不差。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起轰动一时的校园双尸血案,在警方不懈的努力和现代刑侦技术的支持下,历经半月余,终告侦破。

不久之后,罪大恶极的娄大明被依法押赴刑场,执行枪决,为其残忍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