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范世奇叹息道,“其实高祖皇帝雄才大略,少有失误的时候,他平定了战乱,统一了天下,使得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他那个时候还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只是可惜,高祖皇帝去世的太早了。”

这些其实桂花是不怎么关心的,毕竟高祖皇帝仙去多年,离她也太过遥远了,她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当时苞米是怎么种的问题,因为她知道苞米是高产的作物,所以非常的纳闷苞米在这个时代是怎么样被种植的。

“我对农事上一窍不通,据我所知,农书里也没有关于苞米的种植方法的,当时只是这个苞米被高祖皇帝大家赞扬过,但是找回来苞米种子种植后,却失败了......如今已经无人愿意再种植苞米了。”

范世奇想到刚才汉子说的,是他们的老县令让他们一直种苞米的,便纳闷的到,“你们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大家已经不种苞米的事了,难道收税的主簿也不知道吗?”

“我听我爷爷说的,那个时候我们村种出来了玉米了,便送去给县太爷了,县太爷没有给我们赏银,只说让我们一直种玉米,可以免了我们往后的税了......所以这么多年来,也没有人来我们村征税,我们村需要爬过四座大山才能出来,地势太过于险峻了,再加上村里啥都有,村民们也就没有出来过了,我们哪里知道外面的皇帝已经换了好几个了啊.......”

这个话听的桂花和兄弟二人都傻眼了。

“小姑娘,我都跟着你来了,你到底要不要买我家的苞米啊,我还着急的给我娘抓药呢?”

最后桂花将苞米的钱给付了,兄弟二人对于桂花的大手笔感到诧异,这个时候他们才后知后觉的知道,原来桂花家里是桂花当家啊。

钱货两清,桂花很自然的接手了一大麻袋的苞米,她认真的对两个人道,“其实苞米真的是高产的作物,它在旱地也能正常的生长,也不需要像伺弄其他农作物似的精心伺弄......等过几个月,到了苞米播种的时候,我便在下等地上种一些试试......虽然苞米口感粗糙,但是这个世道就是靠天吃饭的,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灾难,成熟的苞米虽然难吃,但吃了总是能果腹的,不会将人给饿死。”

范世奇对桂花能一眼便认出苞米感到好奇,他问道,“你怎么对苞米这么熟悉啊?”其实他也就在杂书上看到过苞米的画像和描述,但绝对没有桂花了解的透彻。

桂花没有回答,范世奇也没有追问。

等将玉米搬回了家,全部倒出来一看,发现所有的玉米都不错的,粒粒都很饱满,这个拿来做种子应该是不错的,桂花暗想。

晚娘和葛宋氏看到地上黄灿灿的苞米,她们都没有见过这种东西,顿时惊的张大了嘴巴,“桂花啊,这是什么?”

“闺女啊,你不是跟小洲去县里买布料了吗?怎么买了一麻袋这个东西回来啊?”晚娘问道。

葛宋氏犹豫的问道,“这是苞米吧?”

“姨婆,你认得吗?”桂花抬起头来问道。

“我也不太确认,只是小的时候听我爹说起过,之前家里也试种过着这种东西的,因为高祖皇帝说这个东西是宝贝,加上它确实金灿灿的......听说我们家试种了好多年,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亩产低,再加上它的口感不如其他的粮食作物,所以慢慢的便弃种了。”

“姨婆,你们是怎么种苞米的?”

“就是跟种小麦差不多啊。”

原来如此啊,种玉米跟小麦一个种法的话,难怪产量会如此的低呢。桂花前世的时候,家里是有地的,她可是知道如何种玉米的。其实她心里也有别的想法的,等她把玉米种出来,让大家知道了玉米的好处了,然后再推广玉米的吃法,那她明年光卖种子,就能大赚上一笔的。

玉米高产,推广玉米,她也算是做了件好事,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粮食品种,还能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这样利人又利己的事,怎么能不全力去做呢?

看见桂花胸有成竹的样子,范世奇忍不住的问道,“赵姑娘,难道你知道玉米怎么种?”

“你就等着看吧,我保证能将玉米给种出来,还能保证它高产呢。”桂花笑眯眯的道。她爱啃鲜苞米棒子,前世她姥姥家有菜地,玉米便种在了菜地里了。玉米想要早点收成,是需要事先催芽的,在种之前,只要稍微浸泡一会儿,就可以种了。

“娘,姨婆,咱们家里不是还开垦了一块菜地嘛,再过一个月,我先催发一些玉米,咱们就种上吧?”桂花跟俩人商量。

“咋不行啊,反正那块地也是空着的。”晚娘就道。

军户,就是地多,桂花估摸着,这些玉米最多也就是能种个十亩地。剩下的三十亩地,养兔子绰绰有余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葛洲要到县里的私塾去上学了。县里的私塾是几个乡绅和富商们出资创办的,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几十年里,这个私塾也考出了数名秀才了,不过却一个举人都没有出过。葛洲要想念书,只能去私塾,家里可没有条件让他跟顾庭筠和范世奇似的请西席来家里教。

桂花也想跟着葛洲去读书,但是她却不能,她心里不大高兴,但是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方圆几十里,谁家不知道个谁家啊,她要是学祝英台女伴男装,估计当天就会被拆穿了。她都能想象的到那个悲剧的场面了。

桂花家距离县城也就只有三四里路的距离,葛洲打算走读。

“家里活计多,这一早一晚的,我还能帮着家里干点活,晌午回家吃饭,也省的在镇上吃饭了,还得花钱。”葛洲虽然年少,但是少年老成,他比同龄的人要懂事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