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里的镇宅之宝 > 第184章 秦向北的工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话一出,秦淮林眼睛立马亮了,身子都往前凑了凑:“张主任?

那可是街道里说了算的人物!这事儿真能成?你夏天就问好了?

咋不早跟我们说啊,害得我们俩这些天瞎琢磨!”

“怕啥急啊!” 刘清儒摆了摆手,语气笃定,“张主任跟我铁得很,当年他家里出事儿,

还是我帮着跑前跑后的,这点小事儿对他来说不算啥。夏天那会儿我就跟他提了向北,

说这孩子会武术、身子结实还机灵,送文件、看个门都合适,

他当时就拍胸脯说‘没问题,等有空缺就给咱留着’。前儿他给我捎了口信,

今儿我来前绕道又去了一趟,这事儿能定下来,板上钉钉的,

明儿我带向北跟他见个面,说几句场面话,没啥麻烦!”

秦向北一听能去街道办上班,还早就安排好了,激动得直攥拳头,嗓门都高了些:

“姑父,您夏天就帮我问好了?我肯定好好干!送文件、登记信息我都能行,

保证不偷懒,绝不给您和张主任丢脸!”

刘清儒跟他对视了一眼,笑着说:“这才对嘛!咱四九城的爷们儿,就得有这股子劲头!

街道办离家近,走路十几分钟,每天能回家吃饭,你爸妈也能天天看着你。

而且在街道办上班,能跟街面上的人熟络起来,往后家里有啥事儿,办起来也方便,

比去工厂当工人强多了,还不用遭那份罪。”

孟彩霞听得眉开眼笑,连忙起身要去给刘清儒添水:“铁柱,真是太谢谢你了!

你这心思也太细了,夏天就把事儿办了,还不跟我们说,是怕我们着急?

你还真是…这下我可放心了,夜里也能睡个安稳觉了,不然总琢磨着向北下乡的事儿,

干啥都不是个滋味!”

“跟我客气啥!” 刘清儒笑看着她,“咱都是一家人,都是应该的。再说了,

向北这孩子懂事,去了街道办肯定能好好干,往后踏实上班就得。”

秦淮林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对对对,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我找了好几个人问过,都说这是政策,没辙,没成想你夏天就把活儿给向北找好了,

你可真是帮了我们家大忙了!”

刘清儒笑了笑,摸了摸靠在他身边的秦向军的小脑袋,秦向军的头发软软的:

“二哥,这能算啥事儿?我在四九城跑了十多年,别的不敢说,托个关系、走个人情,

对我来说就是递句话的事儿。再说了,向北是我侄子,我能不管吗?”

孟彩霞一听,乐了,手里的鞋底都放在了一边:“铁柱,你这还真不知道啥叫谦虚啊?

跟谁都这么实在,不过这话我爱听!”

“那是。” 刘清儒很是臭屁地摆了摆手,脸上带着得意:“你也不看看我是谁?

四九城的爷们儿,办事儿就得痛快,别磨磨唧唧的,让人看着都着急!”

“哈哈哈……” 他这模样,惹得一屋子人都笑了,笑声都快传到胡同里了。

笑过后,刘清儒又说:“明天我就带向北去街道办找张主任,先让他们见个面,

把事儿定下来。回头让向北穿件干净衣裳,别太随意,给张主任留个好印象,

麻利儿的啊,别到时候慌里慌张的!”

秦向北连忙点头:“姑父,我知道了!我明天穿我那件新做的中山装,

保证不丢面子,也不给您和张主任丢人!”

刘清儒看着他着急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得嘞!那就这么定了!明天一早,

我过来叫你,咱爷俩一起去街道办,保准让你顺顺利利进去上班,躲开下乡这一茬!

你就放一百个心,有我和张主任在,没问题!”

今年的冬雪比往年来得早,刚进十一月,细碎的雪粒就裹着北风往南锣鼓巷的胡同里钻。

灰瓦上积着层薄白霜,墙根下的枯草沾着冰碴子,往日里吆喝卖糖炒栗子、

烤白薯的声音稀稀拉拉的,只剩几个裹厚棉袄的老人缩着脖子蹲在门墩上,

眼神直勾勾跟着胡同里的身影打转。

“吃了吗您呐?这雪下得邪性!”

胡同口的祁大爷冲路过的街坊点头,冻得发紫的手往袖筒里缩了缩。

胡同深处的大槐树下,三个穿干部服的人正往墙上刷标语,

蘸了红漆的刷子 “唰唰” 作响,“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字迹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扎眼。

一个戴棉帽的干部踩着雪碴子退两步端详,嘟囔道:“得嘞,这字儿够亮堂!”

毛主席的 “五七指示” 明确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 “一个大学校”,

在其中 “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针对教育领域,指示更具体提出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

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并强调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这一指示蕴含的 “知识青年到实践中去、与工农相结合” 的理念,

为全国上山下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南锣鼓巷的这场离别与奔赴,

正是对这一时代号召的具体回应。

街道办设在南锣鼓巷中段的四合院里,朱漆大门上贴着 “为人民服务” 的横批,

门框边挂着 “东城区南锣鼓巷街道革命委员会” 的木牌,

牌角还沾着点没清理的红漆 ——这是上个月刚挂牌时蹭上的。

门口的公示栏是块厚木板,边框刷的红漆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粗糙的木头纹路,

风一吹就 “吱呀” 晃悠。

公示栏上贴着三张纸,

最上面那张是毛笔写的《关于南锣鼓巷街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公示》,

字迹工整有力,纸边角已经卷了边。

内容清清楚楚:“根据上级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部署,

现将我街道 1968 年冬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名单及相关事宜公示如下:

一、本次上山下乡知青共 32 名,分别分配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内蒙古插队知青点等,具体名单详见附件(名单附后)。

二、出发时间:1968 年 12 月 5 日上午 8 点,在南锣鼓巷北口集合,

统一乘坐火车前往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