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愧为有大学问的人,真是高瞻远瞩。后面的话,反倒是说给杨隆国听了,他不停地点头。

吃完饭,杨绚华打算回去,杨震、杨隆国和华仙妮、杨丽华把他送到门口。

华仙妮说道:“绚华,你要常回来。”

杨丽华:“哥哥,我想你哦,你要每天给我打电话。”

“好的,丽华,哥哥每天都要给你打一个。”杨绚华看了一眼杨震,说道:“老祖宗,你有没有什么武功秘籍啊?比如杨家枪法什么的。”

杨震尴尬地一笑:“绚华,老祖我还真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给你的。书法、文学、武功,你都很优秀,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我倒是有一部从政的心得笔记,不知道你喜欢不?其他的,的确对你无用,谁叫你这般优秀呢。”

杨绚华虽然没有得到想要的,也不失望,忙说道:“谢谢老祖宗,我现在还是学生,不适合看那些从政的知识,以后再向老祖宗请教。”

杨绚华行了一礼,一步三回首,走出很远,老祖和爹都还在与母亲、妹妹站在门口看着他。他心里对爹的看法又松动了一下,也许他的做法是对的。

杨隆国看着儿子的背影,感叹道:“才两个月,想不到绚华成长得这么快,快得不像是我的儿子。”

“不是你的儿子,是谁的儿子?”华仙妮瞪了他一眼,“我儿子优秀了,你还不高兴,什么意思?”

“我没有不高兴嘛。”杨隆国委屈地说道。

杨绚华走出家人的视线,才施展逍遥功法,回到学校。

第二天,魏青云、华佩佩、董青婉陪杨绚华去孔子学会领奖。

颁奖典礼的现场被精心布置得庄重且典雅。巨大的礼堂中,弧形天穹上布满了犹如星星般闪耀的筒灯,它们洒下的光芒将整个大厅映照得璀璨夺目,显得庄重而圣洁。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幅幅经典插画,似乎在轻声诉说着华夏文学浩如繁星的辉煌历史。大厅前方是一个极其华丽的舞台,其上铺设着柔软的红色绒毯,舞台两侧则摆放着娇艳欲滴的鲜花,它们散发着阵阵迷人的芬芳,使得整个现场的气息更加优雅而动人。

整个大厅可容纳四五千人,此刻座无虚席。邀请到场的都是文艺界的精英人士。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与兴奋的神情,整个礼堂中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热烈的气氛,让人感受到一种即将上演盛事的强烈期待。

杨绚华按照邀请通知,坐在前排最中间的位置。一个年轻人坐在那里,立刻引来大家的目光。那个位置,可是多少年没有人坐了。在他的左右,都是白头皓首的老人啊。

在他左边的吴盛佑老人提醒道:“小伙子,你恐怕坐错了位置,重新找一个吧。”

右边的李凤楠也说道:“对,对,小伙子,别乱坐。要坐这位置,你至少还要奋斗五十年。”

“前辈,我看看。”杨绚华礼貌地说着,拿出自己的金色通知,那上面明显标着第一排1号。

两位老人看到金色通知,眼睛一缩,难道是自己看走眼了。当他们看到通知上面的字时,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大华国,这东西没有人敢造假。李凤楠连忙说道:“小伙子,是我误会了。”

“前辈,没关系啊。”杨绚华坐直身子,静静地等待。

不一会儿,主席台上人员到齐。分别是会长杨震,副会长魏征、孔德信、诸葛云浅、王才晴、东方子牛、曹胜祖。颁奖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简短的发言后,开始念获奖名单。三等奖十人,上台领奖后,女主持人方华说道:“下面,请获得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的作者一起上台领奖。二等奖有两名,其一是黄存嘉,获奖作品《黄山赋》,他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黄山的自然风光,是一篇难得的骈文。其二是李凤楠,获奖作品《山居》,他的田园风光诗别具一格,宁静而悠远。请两位上台。”

“一等奖一名,获奖人吴盛佑,获奖作品《明月照大江》,他的作品借鉴了乐府诗的神韵,开创了词曲的先河,可称之为‘可以歌唱的诗’。有请吴老上台。”

“特等奖的获得者是杨绚华先生。他的获奖作品《西游记》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多彩多姿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艺术成就,实为一部经典杰作。有请杨上台。”

杨绚华站起身来,向领奖台走去,方华看着他的面貌,张大了嘴巴,这太年轻了吧。刚才还称他“杨老”,小杨还差不多。不过,也许他是年纪一大把,只是长着一张娃娃脸。她自我安慰道。

杨震、魏征、诸葛云浅、王才晴分别给四人颁奖。杨震亲自把特等奖证书放在杨绚华手中。他原本想避嫌,但就凭《西游记》高超的创作水平,就算有人说闲话,也会被广大读者打脸。

颁奖领导退下去后,方华请其他人发表获奖感言后,对杨绚华说道:“下面,有请杨老——杨绚华发表获奖感言。”

杨绚华走向讲话台,她的声音清澈而有力,回荡在会场中:“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与感恩的心情站在这个荣耀的领奖台上。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才华横溢的民间艺术家们。正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与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俗话说得好,公道自在人心。这颗‘心’,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西游记》中,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无不暗指这颗至关重要的‘心’。而整部《西游记》潜在的核心线索恰恰在于:取经之路,实质上是一场修行心灵的旅程……”

杨绚华讲了三分钟,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散会后,李凤楠、吴盛佑和杨绚华交流了一阵诗、词的写作技巧和心得。杨绚华看过许多评论,多少能够讲出一些名堂。现在杨绚华是名人,说出一两个经典论断,就会一语点醒梦中人,令两位老人佩服不已。

接着,几个记者围了上来,一名女记者问道:“杨绚华先生,请问你对旧体诗和新体诗的看法。”

杨绚华答道:“不管是旧体诗和新体诗,只要作得好,就是好诗。两者没有高低之分。”

另一名记者问道:“杨绚华先生,你觉得白话文能够完全取文言文吗?”

杨绚华答道:“不会。丢掉文言文,是断了华夏文明的根。发展白话文,是为了华夏文明的能够在普通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所以,两者都不能丢,鱼与熊掌,我们华夏都要紧紧握在怀中。”

又一名记者问道:“杨绚华先生,这次你得了一千六百万奖金,你准备怎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