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合作社新到的良种猪分给几户人家,村部的电话就响了。
“苏同志,让你去接一下电话。”
“诶,来啦!”
苏岁岁跑到村部,接起电话,听声音,是县供销社的干事林晓梅。
“行,那我你牛上午来一趟。”
挂断电话,王老实立即问道:“怎么了苏同志。”
“供销社让我明天去一趟,说有事情。”
“会不会是供货的事?咱们给供销社供货的事不会真的不成吧。”
苏岁岁有点犯嘀咕。
“等明天去了我先看看是啥事。”
上次和供销社的合作没谈拢,供销社都是从国营肉联厂、粮站拿货,政策不允许,但说可以申请,等通知。
怎么突然找他们合作社了。
*
司寒霆从部队回来,见苏岁岁愣着,走过去递了杯温水。
“想什么呢?”
“供销社找我供货,”苏岁岁抬头,眼神里带着疑惑。
“你说他们怎么突然变路子了?以前不都只跟公家单位合作吗?我怕这里面有什么门道,万一出问题,老乡们的心血就白费了。”
司寒霆靠在门框上,身姿挺拔,语气冷静。
“这是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
“去年中yang就提了,要打破统购统销,让供销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他们现在不找国营单位,是因为国营厂供货慢、成本高,老百姓意见大。”
“找你,是看中合作社的货新鲜、价格实,符合改革需求。”
“自主经营?那要是他们拿了货不给钱怎么办?”
苏岁岁还是担心。
“老乡们以前跟公社粮站打交道,被欠过钱,现在都怕了公家单位。”
“改革后,供销社要自负盈亏,欠账对他们没好处,反而影响信誉。”
“你去谈的时候,记得要签书面合同,把供货量、价格、结款时间、质量责任都写清楚。”
“真要是欠账,拿着合同去县供销社的上级部门反映,一告一个准。”
这么说苏岁岁心里踏实了些。
“那我明天带什么去?就空着手?”
“带合作社的检测报告,县畜牧站给的猪肉检疫证明、粮站的玉米粉检测单。”
司寒霆想了想,补充道,“再算好成本价,别报太高,也别太低。”
“比国营肉联厂便宜一两分,既能吸引他们,又能保证老乡的利润。”
晚上,司寒霆通宵和苏岁岁算了价格单。
第二天一早,苏岁岁揣着检测报告和算好的价格单,司寒霆开车载着她去了县城供销社。
红砖老楼,里面人挤人。
柜台前围着买肥皂、打酱油的老百姓。
柜台上的搪瓷牌写着凭票供应。
但角落的新牌子上贴了张纸——新鲜猪肉、无需票证,先到先得。
林晓梅在门口等她,领着往二楼办公室走。
“苏同志,张主任昨天跟我聊,说现在老百姓就盼着新鲜肉,国营肉联厂的货有时候放两三天,不鲜了,你们合作社的肉要是能保证当天杀当天送,肯定好卖。”
进了办公室,张长河正拿着个搪瓷缸喝茶,五十多岁的人,眉头皱着,看着挺严肃,看苏岁岁进屋,眉头缓和了一些。
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苏同志,坐。”
“我就开门见山了,苏同志,你先说说,猪肉多少钱一斤,每月能供多少?”
“猪肉一块二一斤,保证当天宰杀。”
苏岁岁把检测报告递过去,“这是畜牧站和粮站的检测单,您看,各项指标都合格。”
“目前每月能供五百斤猪肉、要是销量好,我们能再扩养。”
张长河翻了翻报告,没说话,又喝了口茶。
“价格还行,但你们是私人合作社,不是国营单位。”
“要是肉不新鲜,我们供销社担不起责任。”
“老百姓要是闹起来,上面得追责。”
“张主任,我能交五百块押金。”
苏岁岁早有准备,“要是出质量问题,押金不退,我们还双倍赔偿。”
“而且我们是省农林局推广的合作社,有官方背书,不会做掺假的事。”
张长河放下搪瓷缸,看了林晓梅一眼,又看向苏岁岁。
“押金可以,但供货量先少点,每月三百斤猪肉,试半个月。”
“要是大伙儿认可,再谈长期合作。”
苏岁岁心里有点失望。
不过她也明白,老主任怕担责,人之常情。
“行,明天我就安排送货,每天早上八点送到后门,您让人验收。”
出了供销社,苏岁岁找了个公用电话,给司寒霆打了个电话,说试供货的事。
“试供也好,先让他们看到质量和信誉。”
“媳妇,你跟老乡们说清楚,别着急,稳扎稳打比什么都强。”
回到村里,苏岁岁把供销社试供货的事跟老乡们说了。
赵建军:“给供销社供货好啊!不用拉着猪去城里跑市场,省得被贩子压价。”
张大柱也点头:“我们养的猪肯定好卖。”
刘老头皱着眉:“苏同志,我不是泼冷水,公家单位的账不好结啊。”
“去年俺给公社粮站送了两百斤玉米,到现在还欠着俺三十块,去要了三回,都说没钱,俺们小老百姓,能咋办?”
这话一出,老乡们都安静了。
王彩荷:“是啊,俺表妹以前给供销社送鸡蛋,说好了月底结钱,结果拖了俩月,最后只给了一半,说是损耗,哪有那么大损耗?”
苏岁岁看着大家的顾虑,清了清嗓子。
“大家别担心,这个有法子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