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 第391章 意外和惊喜哪一个先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1章 意外和惊喜哪一个先到

从云州回来,刘清明便一头扎进了乡里的工作中。

夏末的暑气渐渐消散,今年的雨水不算多,也没有发生往年常见的山洪和泥石流。

乡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田间地头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时间一晃,就到了九月。

秋高气爽,金色的丰收季即将拉开序幕。

云岭乡的空气里,开始弥漫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喜悦和期待。

村民们脸上的愁苦少了,笑容多了,见了面聊的都是自家地里的收成。

乡政府的会议室里,刘清明主持召开了全乡的秋收工作动员会。

“同志们,今年的秋收,和往年不一样。”刘清明环视着在座的乡干部,“我们不仅有粮食,还有小龙虾,还有更大规模的板蓝根。这是我们云岭乡产业化转型的第一场大考。”

他手指敲了敲桌子。

“我的要求只有一个,从明天开始,所有乡干部,按照包村的分工,全部下到村里去。吃在村里,住在村里,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

人大主席王中顺清了清嗓子。

“刘书记,干部都下去了,乡里万一有什么紧急事务怎么办?还是得留几个人坐镇指挥部吧?”

刘清明直接打断他。

“没有指挥部。最大的指挥部,就在收货场,在老百姓的家里。”

他看向王中顺,态度坚决。

“王主席,我们的工作核心就是服务好老百姓的秋收。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对得起谁?”

王中顺被噎了一下,没再说话。

宣传委员兼副乡长于锦绣站了起来。

“刘书记,我赞成。我们宣传口已经准备好了,会全程记录这次秋收。要把老百姓拿到钱的笑脸,把我们云岭乡的新面貌,都拍下来,这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有说服力。”

“好。”刘清明点头,“就这么定了,散会!大家回去准备,明天一早,我要在村里看到你们每一个人。”

秋收的大幕,正式拉开。

最先迎来丰收的,是稻田边的水塘。

经过一整个夏天的生长,第一批大规模养殖的小龙虾,终于到了可以捕捞上市的时候。

天刚蒙蒙亮,云岭新村所属的养殖塘边已经人声鼎沸。

结束工程,带着建筑队回来参加抢收的甘宗亮穿着防水裤,正站在塘边大声指挥着村民们起网。

“慢点!慢点拉!别把网给扯破了!”

一个个长串长串的地笼被缓缓拉出水面,网里全是活蹦乱跳的青壳小龙虾,在晨光下挥舞着大钳子。

“书记,你快看!”甘宗亮看到刘清明走过来,兴奋地用手捞起一只个头最大的虾,“这虾,壮实!城里人肯定喜欢!”

刘清明拿过来看了看,虾壳干净,活力十足。

“今年的产量怎么样?”

“好得很!”甘宗亮咧开嘴笑,“塘口的水质好,饵料足,比去年试养的时候强太多了!就这一网,就能装好几十筐!”

岸边,一辆辆印着清南市、林城市各大酒店招牌的货车早已排起了长队。

村民们将捕捞上来的小龙虾快速分拣、称重,然后装进特殊制成的运输箱里。

箱子由竹木制成,周身多孔。

装虾时,先放入一层小龙虾,接着浇上少量水。

然后撒上一层碎冰,重量一到1.5公斤。

后盖上箱盖封好。

这样,一个能运载6小时的活水箱就做好了。

如果运输时间超过六小时,中途还要撒水铺冰。

以保证小龙虾的鲜活。

酒店的采购经理们围在一旁,个个脸上都带着满意的表情。

“老乡,快,这几筐我全要了!”

“称好了吗?来,这里结账!”

一个专门的结算点,采购员直接将一沓沓现金递到村民手上。

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拿着手里厚厚的一叠钱,手指都在发抖。他反复数了好几遍,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刘书记……”他看到刘清明,激动得话都说不囫囵,“俺……俺养了一辈子鱼,从没见过这么多现钱……”

刘清明拍了拍他的肩膀。

“张叔,这是你应得的。拿着钱,回家给嫂子扯几尺新布,给娃买点好吃的。”

“哎!哎!”汉子用力点头,眼眶都红了。

一个林城来的采购经理凑过来,递给刘清明一支烟。

“刘书记,你们这的小龙虾品质是真的好,干净,个头匀。以后有多少,我们酒店要多少!”

刘清明接过烟说:“市场反应还行?”

“岂止是还行,王总把几次大型餐会放到我饭店,上这道油爆龙虾的时候,人人称颂,都说好吃。”

刘清明想到老妈在商场上的样子,微微一笑:“那可太好了。”

“夜宵我们也准备推出麻辣、蒜香和十三香等多种口味的小龙虾,很受群众的欢迎。”

那当然了,刘清明心想,嘴里说道:“放心,销路不愁,我们明年就敢继续扩大规模。大家有钱一起赚。”

“那可太好了!可一定要优先满足我们的需求。”

送走了一车又一车的小龙虾,真正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乡里最大面积的土地上,板蓝根迎来了扩产后第一次大规模丰收。

放眼望去,成片的药材田一望无际。

全乡的劳动力几乎都动员了起来,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一排崭新的大型卡车,车身上喷着“云州制药厂”的蓝色大字,缓缓驶进了乡里专门开辟出的临时收货场。

制药厂的人直接在田边建起了一个临时的收购站。

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带着专业的仪器,正在对农民送来的板蓝根进行抽样检测。

“含水量合格。”

“有效成分含量达标,品质优等!”

旁边,是更加引人注目的结算区。几张长条桌拼在一起,后面坐着制药厂的财务人员,桌上摆着成箱的崭新人民币。

村民们用板车、拖拉机,把一袋袋刚挖出来的药材运到收购点。

过磅,质检,然后领到一张单据。

拿着单据去结算区,财务人员核对无误后,当场点出现金。

一个老婆婆推着一车药材过来,她的儿子和儿媳在后面帮忙。过磅称重后,她拿到了单据,颤巍巍地走到结算桌前。

“大娘,您这一共是三千七百八十五块钱。”财务人员微笑着,点出了一大叠钞票。

老婆婆看着那厚厚的一叠红色钞票,愣住了。

“这……这都是给俺的?”

“是的,大娘,您点点。”

老婆婆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摸了一下那叠钱,又飞快地缩了回来。她转头看向自己的儿子,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

“当家的……俺们有钱了……”

整个收货场,到处都是这样的场景。

数钱的声音,村民们惊喜的呼喊声,拖拉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最动人的丰收交响乐。

于锦绣带着乡宣传办的干事,拿着相机不停地按着快门,记录下这一个个珍贵的瞬间。

她看到不远处的刘清明,正帮着一个老大爷把一袋药材抬上磅秤。他的脸上沾了些泥土,但整个人都充满了活力。

于锦绣举起相机,将这一幕定格。

夜幕降临,收货场灯火通明,收购工作还在继续。

刘清明忙了一整天,嗓子都快哑了。

他找了个稍微安静的角落,刚想坐下喝口水,口袋里的手机响了起来。

是苏清璇打来的。

“媳妇儿,你的声音真好听?”刘清明接起电话,声音带着疲惫,但心情很好。

电话那头,苏清璇的声音异常激动。

“刘清明!刘清明!刘清明!”

“媳妇儿,知道你想我,我也想你,可这么叫,我会害羞的。”

苏清璇根本不理会他的调侃,声音带着一丝哭意:“刘清明!”

“媳妇儿,你别吓我,我胆小。”刘清明笑着说,“我先跟你说个高兴的事,我们乡里丰收了!小龙虾和板蓝根都卖疯了,老百姓拿到钱,都高兴坏了!”

“我当然知道你们丰收了!你的事迹宣传片素材,我们台里都快堆成山了!”苏清璇的声音拔高了八度,“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刘清明愣了一下:“什么好事让你这么激动?”

“你还记不记得‘全国十杰’的评选?”

刘清明的心跳漏了一拍。

“记得。不是说因为那封举报信,错过了最后截止时间,没戏了吗?”

这件事,林峥书记还专门为他感到可惜。

他自己也早就放下了。

“本来是没戏了!所有人都以为没戏了!”苏清璇的声音里带着哭腔,但那是喜悦的哭腔,“但是!但是!就在刚才,团中央和全国青联联合公布了最终名单!”

她停顿了一下,用尽全身力气喊了出来。

“刘清明!有你的名字!你入选了今年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刘清明整个人都定住了。

他站在田埂上,晚风吹过,带着泥土和庄稼的芬芳。远处村民们的欢笑声,变得有些遥远。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他重生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顶级荣誉。

“喂?喂?刘清明?你还在听吗?你是不是高兴傻了?”苏清璇在电话那头焦急地问。

“……在听。”刘清明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这是真的?”

“当然啊,你高不高兴啊!这可是‘全国十杰’!你是全国最好的十个人之一啊。”

“我太高兴了。”刘清明缓缓吐出两个字,“我不知道怎么表达。”

“这是你自己挣来的!组织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苏清璇骄傲地说,“我们刚刚接到宣传部的通知,正式文件应该明后天就会送达云岭乡!”

刘清明转过身,看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收货场,看着那些数着钱,脸上洋溢着最质朴笑容的乡亲们。

“谢谢你,媳妇儿,我现在只想和你在一起。”

苏清璇甜甜地说:“我也想,你赶紧来吧。”

“等秋收忙完吧。”他说,“我这里,现在离不开。”

他一边和女友聊着手机,一边朝着那片光明和喜悦,大步走去。

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惊喜哪一个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