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气候边缘 > 第19章 当个体智慧汇成气候交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章 当个体智慧汇成气候交响

2046年12月初,新海市的天空被一层薄薄的灰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息。然而,在东方联盟气候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气氛却截然不同。李墨飞、赵东浩和刘宇三人围坐在会议桌前,桌上散落着各种数据报告、设计草图和虚拟现实设备的原型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久违的兴奋,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

“未来之眼”虚拟现实气候灾难头盔的体验展示活动取得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短短一个月内,超过百万民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了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毁灭性影响。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人们的震撼与反思:“这太可怕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如果未来真是这样,我们现在就必须行动!”甚至连一些原本对气候变化漠不关心的政府官员也开始公开表态,呼吁采取紧急措施。

黄娅娅踹开实验室气密门的瞬间,量子钟的示数恰好跳至08:00:00。她深蓝色风衣的静电余波触发空气监测仪报警,pm2.5数值在显示屏上炸成烟花图案——这是她特意编程的视觉病毒,每个污染微粒都被渲染成微型骷髅头。

“三位教授睡得可好?”她摘下AR眼镜甩在会议桌上,镜腿投射出的蓝光在桌面织成神经网络。“需要我复述你们凌晨三点的脑波会议内容吗?”

李墨飞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身,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娅娅,你怎么来了?”他打翻的咖啡在数据图纸上洇开,褐色的污渍恰好覆盖台风眼模型。赵东浩的瞳孔微微收缩——黄娅娅调出的脑波记录里,他焦虑时产生的θ波震荡频率,竟与昨日东海台风警报的次声波谱完全重叠。

“我怎么来了?”黄娅娅冷笑一声,走到桌前,双手撑在桌面上,目光扫过三人,“‘未来之眼’大获成功,你们倒是风光无限,可有人想过通知我一声吗?我可是媒体宣传的专业人士,这种项目居然不叫我参与,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不够格?”

“电磁泄漏防护等级太低了。”刘宇摸着后颈的植入芯片苦笑,“娅娅你该去国安局应聘。”

“比起监控你们,”黄娅娅的指甲划过全息投影,“我更擅长解剖权力的恐惧。”她调出某官员体验虚拟洪灾时的心率曲线,区块链存证的水印在图表上闪烁如刀锋,“这位大人看到自己别墅被淹时,心跳比新婚夜还快三倍。”

实验室陷入诡异的沉默。通风系统突然推送香氛,雪松混合海盐的味道让赵东浩想起格陵兰冰芯样本。黄娅娅的虹膜映出跳动的数据流,她正在暗网拍卖\"官员恐惧指数\",出价最高者是个环保恐怖组织。

“你们在玩火。”李墨飞攥紧拳头,“这些数据可能被滥用。”

“科学数据在档案室发霉就不是滥用?”黄娅娅将三人的脑波频谱投射到天花板,赵东浩的焦虑波峰、刘宇的创造波簇、李墨飞的协调波谷,竟拼合成完整的厄尔尼诺监测曲线。

刘宇突然抓起被咖啡污损的图纸:“看这个!”褐色液渍的边缘析出分形结构,与台风眼的螺旋云系如出一辙。李墨飞衬衫上的汗渍蒸发轨迹,在红外成像下重现了城市热岛效应模型。

“人体本就是气候传感器。”赵东浩的钢笔在指尖旋转,“血压对应气压,汗液ph值反映酸雨浓度……”

“那我们就该把自己变成仪器!”黄娅娅扯开风衣,锁骨下方的皮下芯片闪着冷光,“过去半年我记录了137位官员的生理数据,他们的恐惧峰值和气候政策转折点误差不超过72小时。”

黄娅娅因为三位教授没有通知她参加活动而不依不饶——

四人围坐在量子计算机前,黄娅娅的暗网端口正在吞吐黑色数据洪流。她开发的\"“共情算法\"”能捕捉社交媒体表情包的情感波长,将戏谑的熊猫头贴图转化为气候焦虑指数。

“这是上周的爆款动图。”她点击一只被p上防毒面具的柴犬,“表面是雾霾玩笑,但转发者的瞳孔停留时间暴露了真实恐惧。”

刘宇将算法接入沉浸舱原型机,虚拟洪水突然变得浑浊——数万网民的集体焦虑具象化为水中的黑色絮状物。李墨飞伸手触碰全息投影,絮状物竟缠绕上他的手腕,形成dNA链状的数据纹身。

“危险的美。”赵东浩用镊子夹取一缕数据絮,“这些情绪废料的热值,足够点燃一场认知革命。”

黄娅娅突然调出加密文件夹,里面是明星超话的刷榜代码。“把这些数据炸弹植入顶流话题”,她嘴角扬起危险的弧度“让千万粉丝为‘气候生存战’打榜。”

争吵在凌晨四点达到高潮。刘宇的工程图纸被揉成团砸向墙壁,纸团展开后的褶皱竟与澳洲山火烟尘扩散模型吻合。李墨飞摔碎的茶杯在瓷砖上迸裂成暴雨分布图,赵东浩的笔迹压力值被AI识别为地震前兆波形。

“够了!”赵东浩的钢笔尖刺入橡木桌面,“我们正在成为自己研究的变量。”

量子计算机突然发出蜂鸣,四人的实时生理数据在屏幕上汇聚。赵东浩的皮质醇波动、刘宇的肾上腺素峰值、李墨飞的血清素低谷、黄娅娅的多巴胺曲线,正重组为2047年的气候预测模型。

“见鬼……”刘宇盯着逐渐成型的飓风路径,“我们的身体在无意识中演算未来?”

玻璃幕墙外,笼罩新海市数周的阴云突然裂开一道晴空。黄娅娅的AR眼镜显示,云隙形状与她某次直播时甩头发的弧线完全一致。

四人终于在晨光中达成协议。黄娅娅交出暗网密钥,换取团队15%的神经数据采集权。刘宇将沉浸舱的痛觉阈值设定为四人争吵时的平均血压值,李墨飞在项目白皮书中加入“人体气候伦理条款”。

“该给这场闹剧起个学术名字了。”赵东浩擦拭着钢笔尖,“就叫《非对称共振协议》吧。”

当四人手掌交叠时,培养皿中的黏菌突然向中心聚合。这些原始生物在脑波共振场中编织出台风眼图案,仿佛地球在用最古老的语言回应他们的疯狂。

黄娅娅的风衣静电再次触发警报,这次pm2.5数值绽放的是白鸽图形。她转身走向媒体中心,发梢残留的雪松香精在空气中划出淡蓝轨迹——那是团队约定的加密信号,代表“认知战已就绪”。

黄娅娅的直逼及她在新闻传播上的“先人一步”,让李墨飞、赵东浩、刘宇三位科学家认识到了媒体传播对项目推进的重要性,她被接纳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实验室重归寂静,唯有量子计算机的呼吸灯明灭不休。在某个加密缓存区,2047年的气候模型正悄然自我迭代,将四人的神经共振波谱设为新的初始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