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气候边缘 > 第119章 极光凋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特罗姆瑟极光观测站的金属走廊里,艾瑞克·约翰森抱着一摞刚冲洗出来的照片快步走着。他的靴子在钢制地板上敲出急促的声响,惊动了走廊尽头正在整理设备的索菲亚。

“你最好来看看这个。”艾瑞克的声音有些发颤,他把照片堆在走廊窗边的桌子上。窗外是特罗姆瑟港口的夜景,但此刻两人都没心思欣赏。

索菲亚放下手中的辐射计,凑过来。她金色的短发在走廊顶灯下泛着微光。“又是你那些宝贝照片?我以为我们现在都用数字存储了。”

数字数据我已经核对过了,但我想亲眼确认。艾瑞克抽出3张照片排开,“这是2015年、2020年和昨晚拍的,同一片天空,同样的相机参数。”

索菲亚俯身查看。第一张照片上,翠绿色的极光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在深蓝色夜空中形成壮丽的弧光;第二张的绿色明显暗淡了些;而昨晚拍摄的照片上,极光只剩下稀薄的绿色纱雾,像是被稀释的水彩。

“曝光没问题?”索菲亚皱眉。

“完全一致。f\/2.8,ISo 1600,30秒曝光。”艾瑞克从口袋里掏出U盘,“这是十年来我们站记录的所有极光光谱数据。557.7纳米的绿色波长强度,”他停顿了一下,“下降了30%。”

索菲亚吹了声口哨。“这可不是仪器误差能解释的。”

两人沉默地走向主控室。观测站的暖气开得很足,但艾瑞克还是感到一阵寒意。他想起上周那个萨米族老人托比亚斯说的话——“天空之火正在熄灭”。

主控室的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的地磁数据。艾瑞克调出电离层监测图表,红色曲线在过去三个月里持续下滑。

“电子密度已经跌破每立方米10的11次方了。”索菲亚指着屏幕,“临界值。”

艾瑞克切换到太阳风监测系统。“质子通量只有2.5个每立方厘米。难怪极光变暗了——根本没有足够的带电粒子冲击大气层。”

“但这说不通啊。”索菲亚抓了抓头发,“太阳活动周期应该是在增强阶段,质子通量应该增加的。”

艾瑞克打开另一个程序,调出卫星传回的太阳图像。“看这个。”他放大日冕区域的图像,“冕洞数量比去年同期少了近一半。”

主控室的门被推开,站长卡尔森走了进来,手里端着冒着热气的咖啡。“你们俩又在加班?”他看了眼屏幕,“哦,太阳数据。”

“卡尔森,你看看这个。”艾瑞克把3张照片递给他。

站长放下咖啡杯,仔细查看照片,眉头越皱越紧。“这不对劲。”他放下照片,快步走到另一台终端前,输入密码调出一组数据,“我们去年更新的全天空相机系统也记录到了类似趋势,但没这么明显。”

“所以这确实是真实现象。”索菲亚低声说。

卡尔森点点头,表情凝重。“我需要立即向挪威极地研究所报告。艾瑞克,你能整理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吗?包括光谱数据和图像对比。”

“当然。”艾瑞克已经在键盘上敲打起来,“但我需要更多历史数据做对比。”

“档案室里有从1950年代开始的胶片记录。”卡尔森说,“不过大部分还没数字化。”

“我去看看。”艾瑞克站起身。他突然想起什么,转向索菲亚,“你能联系上你在基律纳的同事吗?我想知道瑞典那边是否观测到同样现象。”

索菲亚点点头,拿出手机开始拨号。

档案室在观测站的地下室,恒温恒湿的环境让艾瑞克打了个喷嚏。金属架上整齐排列着数十个黑色胶片盒,每个都标有年份和月份。他找到2010-2015年间的盒子,抱了几盒回到楼上的数字化扫描室。

扫描仪嗡嗡作响,一张张胶片被转换成数字图像。艾瑞克盯着屏幕,看着过去10年间极光的色彩逐渐褪去。这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缓慢但确定的过程——就像看着某人慢慢停止呼吸。

他打开图像分析软件,选取每张照片中极光最明亮的区域,测量绿色波段的强度。软件生成了一条曲线:从2015年开始,557.7纳米的强度确实在稳步下降,而最近三个月的下降尤为剧烈。

“找到什么了?”索菲亚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艾瑞克指着屏幕上的曲线。“断崖式下跌。尤其是最近。”他调出太阳活动周期的图表叠加在上面,“按理说现在太阳活动应该增强,极光也应该更活跃才对。”

索菲亚走近查看。“基律纳那边也观测到了类似现象。他们还以为是自己设备出了问题,上周刚校准过所有仪器。”

艾瑞克靠在椅背上,感到一阵疲惫。“这不仅仅是极光变暗的问题。电离层电子密度下降会影响无线电通信,可能还会干扰卫星导航。”

“GpS已经出问题了。”索菲亚说,“昨天港口的渔船抱怨导航系统偏差了将近1公里。”

艾瑞克突然想起什么,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铃声响了很久才被接起。

“陈曦?是我,艾瑞克。你在北京现在是几点?”他看了看手表,才意识到中国那边应该是凌晨。

电话那头传来陈曦带着睡意的声音:“凌晨3点……出什么事了?”

“极光亮度在过去十年下降了30%,最近3个月尤其严重。”艾瑞克直接说道,“电离层电子密度跌破临界值,太阳风质子通量异常低。”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是窸窸窣窣的起床声。“你确定不是仪器问题?”

“我们核对了3个独立监测系统,还有几十年的胶片记录。”艾瑞克说,“这绝对是真实现象。”

“地磁数据呢?”陈曦的声音已经完全清醒了。

“我还没详细分析,但初步看地磁强度也有轻微下降。”艾瑞克听到电话那头键盘敲击的声音。

“我需要这些数据。”陈曦说,“如果这不仅是太阳活动减弱,还涉及地磁场变化……”她的声音变得严肃,“这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问题。”

“我也是这么想的。”艾瑞克说,“我会把所有数据打包发给你。你能联系上李墨飞吗?他对太阳活动更了解。”

“没问题。”陈曦停顿了一下,“艾瑞克,这可能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临界点’的先兆。”

挂断电话后,艾瑞克坐在那里,盯着屏幕上那条不断下滑的曲线。他想起两年前在格陵兰冰芯钻探站看到的景象——冰川融化的速度远超模型预测。当时陈曦就警告过,气候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可能正在以他们尚未理解的方式相互影响。

索菲亚递给他一杯咖啡。“怎么样?”

“天京那边会帮忙分析。”艾瑞克接过咖啡,“我担心这可能不仅仅是极光变暗那么简单。”

他们回到主控室,继续监测实时数据。凌晨三点,艾瑞克注意到地磁波动出现了一个异常峰值,但极光亮度却没有相应增强。

“奇怪。”他调整监测参数,“带电粒子似乎没有像往常那样与大气层相互作用。”

索菲亚打了个哈欠。“我查了历史记录,上一次出现类似情况是在1989年,但那是因为强烈的太阳耀斑破坏了电网。这次恰恰相反——太阳太‘安静’了。”

艾瑞克突然想起档案室里那些更早的记录。“我去查查上世纪中的资料。”

他回到档案室,找出1950年代的胶片盒。这些胶片已经有些发黄,但图像依然清晰。艾瑞克扫描了几张,与近年来的照片对比。结果令他震惊——1958年的极光亮度几乎是现在的两倍。

“这不可能是真的……”他喃喃自语,赶紧检查扫描参数是否正确。

“发现什么了?”卡尔森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

艾瑞克指着屏幕。“1958年的极光,比现在亮得多。如果这些数据准确,那么极光亮度在过去六十年里可能下降了一半以上,而不仅仅是最近十年的30%。”

卡尔森仔细查看图像,表情越来越凝重。“我们需要重新校准所有历史数据,确保这不是胶片老化造成的假象。”

“我已经考虑了这一点。”艾瑞克调出光谱分析,“不同年代的胶片在不同波长上的衰减率不同,但绿色波段的保存相对稳定。这个差异是真实的。”

卡尔森长叹一口气。“这比我以为的严重得多。极光亮度是太阳活动和地磁场的直接反映……”

“而且,”艾瑞克补充道,“这种变化可能是不可逆的。”

天亮时分,艾瑞克走出观测站,呼吸着寒冷的极地空气。特罗姆瑟的冬季永夜即将结束,天际线已经泛起微光。他拿出手机,拍下了这片暗淡的黎明——在往年的这个季节,极光通常还会在晨光中舞动,但今天天空一片沉寂。

“年轻人。”

艾瑞克转身,看到托比亚斯老人站在观测站的围栏外。这位萨米族老人穿着传统的蓝色棉袄,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忧虑。

“托比亚斯先生,您怎么这么早来了?”艾瑞克走过去。

老人抬头望着天空。“我做了个梦。梦见大驯鹿离开了天空,回到地下的世界。”他转向艾瑞克,“你们的机器也看到这个了吗?”

艾瑞克犹豫了一下,然后点点头。“是的,极光正在变弱。”

“不是变弱,”老人摇头,“是在消失。我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的极光能把雪地照得发绿,能让影子在午夜出现。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见过那样的天空了。”

艾瑞克想起那些1950年代的照片。“您父亲说得对。极光确实比过去暗淡了很多。”

托比亚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皮袋,取出几块雕刻着奇怪符号的骨头。“这是祖先留下的‘天空记号’。”他指着骨头上的刻痕,“每一道代表一个极光强烈的冬天。你看,”他指着骨头中部,“这里的刻痕又深又密,但越往边缘越稀疏。”

艾瑞克小心地接过骨头。刻痕的分布确实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祖父的祖父开始记录的。”托比亚斯说,“大概……”他想了想,“你们说的1900年?”

艾瑞克感到一阵战栗。这与科学记录的时间跨度惊人地吻合。

“在我们的故事里,”托比亚斯望着天空说,“极光是亡魂的篝火。如果篝火熄灭,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找到了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艾瑞克问。

“回到这个世界。”老人神秘地说,然后转身离去,留下艾瑞克站在寒风中,手中握着那块刻满记号的骨头。

回到工作站,艾瑞克将托比亚斯的骨刻数字化,与科学数据进行对比。虽然精确度无法与现代仪器相比,但趋势线惊人地相似——极光亮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持续下降。

他把所有发现整理成报告,发给了陈曦和团队其他成员。在邮件结尾,他写道:“这不仅仅是数据异常。当地原住民几代人的观察证实了这一趋势。我们可能正在见证地球磁层或太阳活动的根本性改变。”

发完邮件,艾瑞克走到窗前。特罗姆瑟的天空依然灰暗,没有一丝极光的痕迹。他想起了托比亚斯的话——“如果篝火熄灭,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找到了回家的路。”

他不确定老人指的是什么,但有一点他很确定:科学和传说同时预警的现象,绝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