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29章 海外粉丝学小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曼哈顿暮色四合,霓虹初上。第五大道拐角处的“墨香斋”却像一处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檀香袅袅,灯色暖黄。二十位肤色各异的学生围坐在一张花梨木长桌前,屏息凝神。他们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颤抖,划出歪斜的墨痕。

视频连线的大屏幕上,苏明远一袭深青长衫,发髻束得一丝不苟。他望着这群金发碧眼的学生,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恍惚。三百年前,他高中状元,御前挥毫,何等风光。而今却在这方古怪的“镜子”里,教导异邦人书写毛笔字。命运的诡谲,令他时常在夜深人静时摩挲着那枚早已磨薄的状元牌,怅然若失。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含蓄绵长;竖画如万岁枯藤,苍劲有力。”苏明远缓缓道,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他看见一个名叫迈克的金发男子焦头烂额地对付着一个“仁”字,那撇捺歪斜得如同散落的火柴。

“苏老师,为什么一定要用毛笔?”迈克终于忍不住举起手,他的西装袖口不小心沾上了墨点,显得十分懊恼,“键盘打字更快更整齐。在现代社会,书写已经几乎被淘汰了。”

教室里响起几声压抑的笑声,几个学生赞同地点头。

苏明远沉默片刻。他想起殿试那日,金銮殿上,他屏息凝神,笔走龙蛇。那一刻,笔墨与心神合一,每一笔都承载着毕生所学与抱负。而今人竟视书写为无用之物?

“迈克先生,”苏明远开口,唇角含着一丝清淡的笑意,“您是一位律师,想必深知言语的力量。但您可曾想过,书写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心性的修炼?古人云‘字如其人’,笔尖的每一次顿挫、转折,都映照着书写者的情绪、品格乃至生命状态。就像西方油画,每一笔触都藏着画者的灵魂,不是吗?”

迈克挑眉,似乎想反驳,但最终只是耸了耸肩:“灵魂?我以为我们只是在学写漂亮的字。”

“非也。”苏明远摇头,“这非关漂亮,亦非机械运动。请诸位闭上眼睛。”

学生们面面相觑,但还是依言闭上眼。教室里只剩下呼吸声和窗外遥远的车流声。

“感受你们手中的笔,”苏明远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催眠般的韵律,“感受笔毫与宣纸接触的刹那。那不是冰冷的工具与表面的摩擦,而是心意向笔尖的流淌。想象你的呼吸透过手臂,抵达指尖,融入墨迹之中。”

他看见学生们脸上的烦躁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的宁静。那一刻,他仿佛穿越回了昔日的书院,听见朗朗书声,看见莘莘学子伏案疾书。一种熟悉的欣慰感涌上心头,冲淡了那股始终萦绕不去的疏离与孤独。

笔尖沙沙作响,取代了先前的窃窃私语。

就在这时,坐在角落的华裔学生陈美琳忽然发出一声极轻的啜泣。她手中的毛笔稳稳停住,宣纸上是一个工整清秀的“家”字。泪水无声地滑过她的脸颊,滴落在墨迹未干的纸上,晕开一小片柔和的灰晕。

“美琳?”苏明远轻声问。

“对不起,苏老师,”美琳抬起头,眼圈通红,“我只是……只是想起了我奶奶。她小时候也这样教我写小楷,就在我们老家祠堂的八仙桌旁。夏夜闷热,蚊虫嗡嗡地叫,她摇着蒲扇,一遍遍纠正我的握笔姿势。”

她哽咽了一下,手指轻轻抚过纸上的字迹:“她去世前,拉着我的手说,‘琳琳,汉字是我们的根。无论你走多远,变成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忘记怎么用毛笔写自己的名字。’我后来去了法学院,整天对着电脑打字,早就把这些忘在了脑后。直到今天,直到刚才我闭上眼睛……”

她再也说不下去,只是低着头,肩膀微微颤抖。教室里一片寂静,几个学生放下笔,投来感同身受的目光。

苏明远感到胸口一阵滚烫。根。这个字眼刺痛了他。他的根,深扎在三百年前的大地上,如今却被连根拔起,移植到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他教这些异邦人书法,原是为了谋生,却未曾想竟能唤醒另一颗漂泊的心灵对根源的渴望。

“美琳,”他柔声道,“你奶奶说得极是。汉字不仅是沟通的符号,更是文明的延续,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情感的载体。你能重新拾笔,她在天之灵,必感欣慰。”

课后,学生们纷纷将作业上传到社交平台。#小楷挑战#的话题下,照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伦敦的金融从业者用工整小楷书写工作日志;巴黎的甜点师在马卡龙包装纸上印下云雷纹小楷标签;甚至还有非洲部落的孩子,用树枝在沙地上认真临摹“和平”二字。

苏明远独自坐在书房里,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他一张张翻看这些照片,心中浪潮翻涌。最初,他以为这不过是一时新奇,犹如唐人热衷胡舞,宋人喜爱番曲,终将随风而逝。

但此刻,他看见的是一种更深层的东西。那个伦敦银行家写道:“每日十五分钟的小楷练习,让我在数字的海洋里找到一处宁静的锚点。”巴黎的甜点师分享道:“顾客说他们不仅品尝到甜味,更读到了一丝东方的诗意。”而那片非洲沙地上的字迹,虽然稚拙,却透着一股质朴的盼望。

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悟击中了苏明远。

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供奉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内,亦不在于被学者们奉为圭臬、束之高阁。而在于它能否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他们表达喜怒哀乐、寻找自我、连接彼此的一种方式。它必须活着,呼吸着,沾染着人间的烟火气。

他推开窗,夜风涌入,带着都市特有的气息。远处帝国大厦的尖顶直插云霄,霓虹闪烁如星河倒泻。这是一个与他故乡截然不同的世界,光怪陆离,瞬息万变。

但此刻,他心中那根紧绷的弦似乎松动了一些。孤独感仍在,却不再那么刺骨。或许,他穿越三百年的时光而来,并非只是为了作为一个时代的旁观者,一个无所依归的幽魂。

也许,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留下一点印记。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飘洋过海,落在异质的土壤里,也能生出根须,开出虽不相同却依旧美丽的花。

他回到书案前,铺开一张宣纸。这一次,他并非为了授课示范,也非为了消磨时光。他提起笔,饱蘸浓墨,在纸的中央,稳稳落下一个“归”字。

最后一笔落下时,他望着这个字,久久没有移开目光。

归处何在?或许,并不仅在来路,亦在脚下正在展开的道路之上。文化如此,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