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33章 全球粉丝护文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曦初露,苏明远一夜未眠。

他独自站在书院最高处的露台上,远眺这座千年古都渐渐苏醒的模样。微风拂过他未束起的长发,带来夏日清晨特有的湿润气息。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他常常站在这里,试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寻找一丝熟悉感——或许是某处飞檐翘角,或许是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脉轮廓。

“明远,你快来看!”林婉儿的声音从室内传来,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

苏明远转身步入室内,屏幕上正显示着《玉珏的自白》短视频的数据反馈。短短二十四小时,播放量已突破千万,转发数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更令人动容的是评论区那潮水般的支持。

“伦敦留学生在唐人街举着玉珏灯牌巡逻!”阿林指着一条最新消息,声音因兴奋而微微发颤。

画面中,一群年轻面孔在异国他乡的霓虹灯下守护着文明的象征。苏明远凝视着屏幕,忽然想起自己当年赴京赶考时,在陌生城市感受到的茫然与孤独。而这些年轻人,却在距离故土万里的地方,为了一段他们或许并不完全了解的历史,挺身而出。

“东京的动漫爱好者绘制了‘守护文明’系列插画。”林婉儿滑动屏幕,展示着一组精美画作。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艺术形式完美融合的作品,让苏明远这个穿越千年的古人也不禁为之震撼。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南极科考站发来的照片——几位裹得严实的研究人员在雪地上精心踩出云雷纹图案,那巨大的图案在冰雪映衬下,宛如神迹。

“他们...为何如此?”苏明远轻声问道,难以理解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情感共鸣。

林婉儿眼中闪着泪光:“因为他们明白,我们守护的不是一块玉,而是让文明延续的信念。”

话音未落,李芳匆匆进来:“书院门口来了好多人!”

苏明远快步走到窗前,向下望去,景象让他屏住了呼吸。

上百位老匠人自发组成“护宝团”,静静地站在书院门前的广场上。他们手中捧着自家传承的技艺:景德镇的瓷瓶在晨光中泛着温润光泽,苏州的缂丝细腻如画,龙泉的宝剑寒光凛凛。这是一场无声的示威,一场文明的阅兵。

苏明远急忙下楼,穿过书院回廊时,他的心忽然揪紧。这些匠人脸上的皱纹,手上的老茧,专注的神情,都让他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往生司的老工匠将玉珏交到他手中时的模样。

“苏先生。”一位银发老匠人走上前来,手中捧着一只刻有云雷纹的银镯,“我们是各地的手艺人,看到您的视频,就自发来了。”

苏明远注意到老人拇指上的厚茧,那是长期握持工具留下的印记,与他记忆中往生司匠人的手如出一辙。

“当年往生司的匠人,也是这样用生命守护技艺,”老银匠声音沙哑却坚定,“现在轮到我们站出来了。”

苏明远环视这些面孔,他们眼中没有狂热,只有平静的坚定。这种眼神他太熟悉了——在那些抄写古籍的书生眼中,在那些修复文物的匠人眼中,甚至在那个暴雨之夜与他一同抢救典籍的同僚眼中,他都见过同样的光芒。

文明的火种,原来从未熄灭。它从一双粗糙的手传递到另一双手,跨越时空,绵延不绝。

“多谢诸位。”苏明远拱手行礼,行的仍是千年之前的古礼。老人们微微怔住,随后纷纷还礼——有的鞠躬,有的拱手,有的只是笨拙地点头,但每一种回应都饱含着尊重。

就在这时,苏明远的手机响起提示音。一封匿名邮件悄然抵达,附件只有一个——玉珏的GpS定位图。

“这是...”苏明远瞳孔微缩,立即将手机递给李芳。

李芳查看后惊讶地抬头:“定位在不断更新,发送者设置了自动追踪模式。”她顿了顿,补充道,“邮件Ip经过多次跳转,但最后追踪到的区域是——往生司余党曾经活动过的地带。”

众人面面相觑,难以相信往生司的人会主动交出玉珏下落。

“他们被粉丝的真诚打动了,”李芳轻声说,仿佛怕打破某种魔法,“文化的力量,终究能穿透误解的迷雾。”

苏明远却陷入沉思。他了解往生司的那些人——或者说,了解那些痴迷长生之术的人。他们偏执而坚定,不会轻易被感动。这封邮件背后,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明远,你看这个。”林婉儿将平板电脑递到他面前。

那是一段模糊的视频,拍摄于某个昏暗的房间。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手持玉珏,声音经过处理:“文明不该被独占,也不该被用来追求虚妄的长生。玉珏当归还应许之地。”

苏明远反复观看这段视频,特别注意那人持玉的姿势——恭敬而谨慎,仿佛捧着易碎的梦境。这不是往生司狂热分子对待“神器”的态度,而是学者对待文物的态度。

“发邮件的人,可能是往生司内部的改革派。”苏明远推断道,“他们看到了全球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道路是错误的。”

决定立即做出:组织小队,前往定位所示的地点——城郊一处废弃的工艺作坊。

两小时后,苏明远、林婉儿与安保团队抵达目的地。那是一座看起来已被遗忘的老院子,门前杂草丛生,唯有门楣上模糊的云雷纹饰暗示着这里曾经的用途。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内景象出乎所有人意料。

不算宽敞的院子里,整齐地陈列着数十件文物仿制品——玉器、青铜、瓷器,每一件都配有详细的说明卡片。正中央的石桌上,那枚失窃的玉珏安然置于特制的防护盒中,旁边放着一封信。

“苏状元亲启。”信封上写着这样四个字,用的是庆朝时期的书体。

苏明远小心地展开信纸,上面的字迹工整而有力:

“见信如晤。

余自幼习往生司典籍,深信长生之术。然近日观天下回应,始知文明之真义不在长生,而在传承。

玉珏当归,往生司之谬亦当终矣。

—— 一误入歧途者”

信末还附有一份名单,列出了仍在活跃的往生司成员及其计划。

苏明远手持信纸,久久不语。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缝隙洒落,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他仿佛不再是穿越千年的孤独者,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林婉儿轻轻拿起玉珏,检查后确认:“是真品,没有任何损坏。”

苏明远的目光却落在那些精美的仿制品上。每一件都展现出制作者对原作的深刻理解与尊重,绝非简单模仿。

“他不仅是往生司成员,更是一位杰出的匠人。”苏明远轻声道,手指抚过一件青铜爵的仿制品,那纹路几乎与真品无异。

返程途中,苏明远一直沉默着。直到车队驶回城区,看到现代都市与古老文明交融的景象,他才忽然开口:

“我一直在思考,为何我能穿越千年时空,来到这个时代。”他的声音很轻,几乎像是在自言自语,“或许不是为了追寻长生之谜,而是为了见证这一刻——见证文明如何超越时空,连接人心。”

林婉儿握住他的手:“你带来了过去的智慧,又理解了现在的语言。所以你能成为那座桥梁。”

回到书院时,全球响应活动的热度仍未消退。社交媒体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守护行动仍在不断更新,形成一股文明的洪流。

当晚,苏明远站在露台上,手中捧着失而复得的玉珏。城市华灯初上,远天尚存最后一抹晚霞。

他想起那位匿名信中的“误入歧途者”,想起广场上那些老匠人,想起南极冰雪上的云雷纹,想起伦敦街头的玉珏灯牌。

文明从未如此具体而鲜活。

林婉儿悄然来到他身边,二人并肩而立,望着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明天就是七夕了。”林婉儿轻声说。

苏明远微微一笑:“在我的时代,七夕是女儿家乞巧的日子,也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时。”

“现在也是。”林婉儿转头看他,眼中映着城市的灯火,“人们仍然相信,真挚的情感能够跨越一切阻碍——无论是银河,还是时空。”

苏明远没有回应,但他悄悄伸出手,与她的手指交缠。夜空下,两颗心跨越千年的距离,在这一刻找到了共鸣。

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正关闭电脑,取下挂在墙上的往生司图谱,换上一幅老匠人工作室的照片。桌面上,未完成的玉器仿制品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窗外,一轮新月如钩,静静悬挂在现代化都市的上空,见证着古老文明的当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