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牛津大学,古老的石砌建筑在夏日阳光下泛着蜜色光芒,爬满常春藤的墙壁投下斑驳阴影。
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只有学术圣地才有的宁静与庄严。然而,这个平日里的学术净土,今日却异常热闹。
清晨六点,已有学生在演讲厅外排起长队,期待能抢到一个站位。
到了八点钟,队伍已经蜿蜒穿过整个庭院,延伸到了街道上。保安人员不得不设置栏杆,引导越来越多的人群。
“这比摇滚音乐会还夸张。”一位年轻的研究生感叹道,擦着额头的汗水。
身旁的教授笑着摇头:“肖镇院士很多年没来欧洲公开讲学了,更何况这次是他最新研究的《太空学》系列。你看那边——”
他指向街角,“那是从日本专程飞来的山本教授,量子宇宙学领域的权威,不过量子方面应用研究还得看肖镇院士啊。
那边那位女士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显然是来为诺贝尔委员会做评估的,不过肖院士已经主动写信不再参与诺贝尔奖评奖了。”
演讲厅内,技术人员正在做最后的设备调试。
宝安视听的新一代全息投影系统测试了一遍又一遍,空气中隐约可见银河系的三维图像闪烁流转。
九点整,肖镇步入演讲厅。79岁的他身姿笔挺,穿着一件陈雪茹给他挑的高定西装,步伐稳健有力。
没有助手陪同,肩膀搭着一只50年代的牛皮包,这是他冯阿姨给他买的,那时候他才到京城上高中。
厅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聚焦在这位三届诺贝尔奖得主身上,如果不是这个男人主动写信退出评选,相信有可能包圆至少20年诺贝尔理科类奖项,这个男人科研和学术水平就是这么恐怖如斯。
肖镇将牛皮包放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全场,微微一笑:“太空不是空的。”
开篇四个字,清晰传入每位听众耳中,尽管他没有使用麦克风。
“它是物质的,是活的,是有呼吸的宇宙机体。”
肖镇的声音平和却具有穿透力,他手指轻点,身后的全息投影随即变幻出绚丽的星云图像,“过去我们认为太空是虚无,是真空。但现在我们知道,太空充满着暗物质、暗能量,以及我们尚未理解的更多东西。”
他演讲了两个小时,没有看一次笔记。
从宇宙大爆炸到量子涨落,从引力波到多维空间,还包括一些国内不太重要的一些应用研究。肖镇将复杂的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
全场听众如痴如醉,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凝神静思。
提问环节更是精彩绝伦。一位年轻学生问道:“肖院士,您认为人类何时能够真正实现太空旅行?”
肖镇略作思考,难道他给这些异国人说华夏人已经走到了90%的路径了吗,微笑着答道:“太空旅行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物理和学术认知问题。
当我们真正理解空间的本质时,星际旅行将会像今天坐飞机一样平常。我个人估计,这个突破不会超过二十年。”
现场一阵哗然,许多人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肖镇继续解释:“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激进。但看看历史,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1969年人类就登上了月球。仅仅六十六年!科技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指数级的。”
演讲结束后,组办方宣布这场讲座创造了单场180万欧元的讲学记录, 也没有人觉得不值。
学生们围着肖镇继续提问,直到助手们不得不介入,提醒肖镇接下来的行程。
“今日有家事,诸位见谅。”肖镇罕见地露出温和笑容,让熟悉他的人颇感意外。
陈雪茹早已等在门外,见他出来急忙迎上:“快点,星星的比赛一小时后开始。”
车上,肖镇稍显疲惫地靠在椅背上,但眼中闪着光:“那小子紧张吗?”
陈雪茹笑着递给他一瓶水:“比你几个儿子强多了。
记得老大承梁第一次主持召开神龙董事会,他给我打了三次电话,说有些紧张得得张不开嘴说话。”
肖镇 嘚瑟了一声:“基因突变了。或者说隔代遗传,像我。”
陈雪茹白眼一翻:“你这老家伙,从来不知道谦虚二字怎么写。”
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内,人声鼎沸,能容纳八万人的体育场几乎座无虚席。
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伦敦站的比赛正在进行中,这是田径界最高水平的系列赛之一。
肖镇和陈雪茹悄然坐在VIp区域,目光紧盯着百米跑道起点处。
那里,八名选手正在做最后的热身,其中一道身影格外显眼——修长的身形,还带着少年人的纤细,在众多健硕的成年选手中显得格格不入。
那就是年仅15岁1个月的肖铭星。
“看那小子,腿都在抖呢。”肖镇眯着眼睛说。
陈雪茹拍了他一下:“胡说,星星才不会。”
肖镇哼了一声,却没否认。
男子100米预赛即将开始,八名选手各就各位。肖铭星在第四跑道,他做着深呼吸,眼神专注。
发令枪响!
八道身影如离弦之箭射出。肖铭星的起跑并不占优,反应时间0.158秒,在选手中只排第五。
前三十米,他处在中间位置;五十米处,他的步频突然加快,像一道红色闪电划过跑道;最后二十米,他竟然连续超越三名选手,第二个冲过终点!
体育场大屏幕显示出成绩时,观众席爆发出惊呼声。
第四跑道:肖铭星(华夏),9秒96!
“亚洲纪录!他打破了亚洲纪录!”解说员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一位15岁的少年,在他的国际首秀中,跑出了9秒96的成绩!这是田径史上的奇迹!”
“星星真棒!”陈雪茹激动地抓住肖镇的手臂,眼中闪着泪光。
肖镇看似平静,但手中不知不觉被捏变形的矿泉水瓶泄露了他的内心。
他轻轻哼了一声:“起跑还是慢了,回去得加练。”
不过肖镇内心在想这点像他,他的小孙子也即将经历他上辈子短跑的运动生涯了。
陈雪茹嗔怪地瞪了他一眼:“你这老家伙,就不能说句好听的?”
现场顿时沸腾起来。一大群记者冲向刚刚结束比赛的肖铭星,长枪短炮将他团团围住。
少年还喘着气,汗水从额头上滴落,面对连珠炮似的问题显得有些无措。
“请问你对自己打破亚洲纪录有什么感想?”
“你才15岁,是怎么训练出这样的成绩的?”
“有传言说你是某位大人物的孙子,这是真的吗?”
就在这时,一群穿着黑色西装的人员悄然出现,组成人墙将记者隔开。
眼尖的记者突然发现了看台上的肖镇,顿时像发现新大陆般蜂拥而至。
肖镇微微皱眉,随即摆了摆手,对安保人员说:“放三位进来吧。”
被选中的记者迫不及待地问道:“肖院士,您怎么会来看田径比赛?您与这位创造奇迹的少年有什么关系吗?”
肖镇走向已被工作人员护送到一旁的孙子,将手搭在少年汗湿的肩膀上:“是的,肖铭星选手是我的小孙子。”
这句话如同投下炸弹,记者们顿时炸开了锅。
快门声此起彼伏,肖镇和肖铭星祖孙二人的合影瞬间传遍全球媒体。
下午的复赛中,肖铭星再次令人震惊——9秒89,他又一次刷新了自己上午刚创造的亚洲纪录,成功晋级决赛。
回到陈雪茹位于伦敦郊区的庄园时,国内媒体已经炸开了锅。
#15岁天才破亚洲纪录#、#肖镇孙子#等话题瞬间登上热搜榜首。
曾经的全民体育偶像刘跨栏已在职业生涯末期,而横空出世的肖铭星不仅田径天赋惊人,更是被曝出成绩特优保送清华最顶级的“智班”,一年学完本科课程,下学期即将开始硕博连读。
神通广大的记者很快起底:肖铭星的母亲是青年歌唱家覃晶晶,父亲一栏“肖”字后面直接是星号。
结合肖镇亲自承认关系,媒体很快查出了肖铭星父亲的身份,但大家都默契地用“普通公务员”代称。
当晚,庄园里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庆祝晚宴。肖铭星却不在场——他早已入睡,为明天的决赛做准备。
书房里,肖镇接到了儿子肖承功的电话。
“爸,您怎么当众承认了?这下好了,全华夏都知道我儿子是我儿子了。”
肖镇哼了一声:“嗯?怎么,给你丢人了?”
“不是这个意思...只是组织上有纪律,我们这种岗位的家属应该低调。”
“我肖镇的孙子需要低调吗?”肖镇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骄傲,“让孩子活在你的阴影下?没这个道理。
有本事你自己也拿个世界冠军,让星星当你儿子不丢人。”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最终传来一声叹息:“爸,您总是有道理。明天决赛,让星星加油。”
“这还用你说?”
7月12日上午,百米飞人决战时刻。
体育场内的气氛达到了沸点。肖铭星站在第四跑道,做着热身运动。
摄像机特意给他了一个特写——那张还带着还有些婴儿肥的帅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冷静。
看台上,肖镇看似平静地坐着,但陈雪茹注意到他手中摩挲着一块普通的翡翠无事牌——那是他母亲留给他唯一的念想,只有极度紧张时才会拿出来。
发令枪响,八道身影如脱缰野马冲出起点。
肖铭星的起跑反应时间0.128秒,位列第三。
前三十米,他稍稍落后;五十米处,他已与领先者并肩;最后二十米,他突然加速,像一道红色闪电率先冲过终点!
体育场沸腾了,大屏幕显示出成绩:
第四跑道:肖铭星(华夏),9秒71!今年世界最好成绩!
肖镇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完全不像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好小子!”
领奖台上,肖铭星戴着金牌,手握鲜花,面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唱响了国歌。
肖镇在观众席中注视着自己的孙子,眼中满是自豪。
赛后,肖镇陪着孙子前往摩纳哥备战下一站比赛。
铭星进行恢复性训练,肖镇则在该国大学讲学。
考虑到听众基础,他将高深的《太空学》改为更易理解的《物理学》,这种因地制宜的安排后成为他此次欧洲讲学的模式。
在摩纳哥的一场讲学结束后,一位年轻学生问肖镇:“您认为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肖镇微笑着回答:“天赋决定你能飞多高,努力决定你能飞多远。
但我孙子告诉我——”他眼中闪过狡黠的光,“如果你既有天赋又努力,那么最好系好安全带,因为你可能会超光速。”
全场大笑,掌声雷动。
整个夏天,肖铭星用六站100米短跑冠军的成绩,彻底奠定了“短跑神童”和“天才少年”的称号。
这个夏天他跟打传奇刷怪一样最好成绩已经无限接近100米飞人世界记录,还有他只有15岁2个月4天。
更令人惊叹的是,媒体曝出他和双胞胎兄弟肖铭明在期末完成的课题已分别登上《科学》和《自然》杂志,不到半月就有43万次引述和下载。
与此同时,肖镇在欧洲也刮起了“肖镇旋风”,用一场场精彩讲学夯实了“21世纪最伟大科学家”的地位——这是bbc、法新社等主流媒体给予的称号。
八月的一个傍晚,祖孙二人站在爱琴海的海边,看着夕阳缓缓沉入地中海。
“爷爷,我有时候很害怕。”肖铭星突然说,声音轻得几乎被海浪声淹没。
肖镇没有看孙子,目光依然望着远方:“怕什么?”
“怕让大家失望。怕这次只是运气,怕再也跑不出这样的成绩。”
肖镇轻轻哼了一声:“知道吗,我拿全国高考状元的时候,自己还失眠了半个月呢。”
肖铭星惊讶地转头看着爷爷:“真的吗?”
“怕了呗。觉得一切不那么真实,人要不断向上突破,知道吗。”肖镇终于转向孙子,眼神温和,“后来你曾祖母(肖镇幺妈王月院士全球最顶级的防疫专家)告诉我,肖镇,你不是为高考状元活着的,你是为科学活着的。记住,你不是为记录奔跑的,你是为奔跑而生的。”
肖铭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肖镇继续说:“你父亲第一次去跟着我查三角债,我也告诉他:承功,你不是为什么而战的,你是为守护而战的。
现在我对你说:星星,奔跑吧,因为那是你的热爱,是你的生命。记录只是副产品。”
少年眼中的迷茫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明朗的坚定。
“谢谢爷爷。”
肖镇揉了揉孙子的头发:“走吧,明天还有比赛呢。记住,系好安全带。”
“为什么?”
“因为我们要超光速啊。”老人哈哈大笑,搂着孙子的肩膀向远方走去。
地中海的夕阳将祖孙二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仿佛要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
在那里,星星正在诞生,如同人间的奇迹一样,永恒而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