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 > 第354章 跨部门联合考察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飞机平稳地爬升至万米高空,舷窗外的城市灯火逐渐缩成一片模糊的光晕,最终被无边的云海取代。

机舱内,照明灯调至昏黄,大多数旅客已戴上眼罩准备入睡,但考察团的区域却亮着阅读灯,低沉的讨论声如同永不停歇的背景音。

方稷靠窗坐着,并没有参与后排物流专家们关于运输路线的热烈讨论。

他望着窗外墨黑的天幕和机翼上闪烁的航行灯,心中百感交集。

就在几个月前,他和赵老还在为国内生态农业的推广瓶颈而激烈争论,甚至感到前路迷茫。

此刻,他却坐在飞往非洲的航班上,去实践一个更大胆、更宏大的构想。这种转变,让他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仿佛命运给了他一个远超预期的舞台。他担心项目前景,担忧异国他乡的不可控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被点燃的激情——他的研究,或许真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贡献一份力量。他下意识地摸了摸随身包里那份写满了技术要点的备忘录,那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隔着过道,赵老闭目养神,但微微颤动的眼皮透露他并未入睡。这位见惯风浪的老科学家,此刻心潮同样难以平静。他一生致力于让中国的土地多产粮食,确保国人吃饱饭,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到遥远的非洲来寻找答案。他内心不乏疑虑,担心这是否是舍近求远,担心海外项目的巨大风险。但李振邦务实高效的作风和缜密的思路,给了他不少信心。他想起几十年前的艰苦岁月,那时的科研条件与现在天差地别,他们不也一步步走过来了?或许,新一代的农业人,就需要有这样的全球视野和开拓精神。“老了老了,反倒要开辟新战场了。”他在心里默念,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混合着感慨与期待的笑意。

李振邦穿梭在座位间,像一位沉稳的船长巡视着他的航船。他停在物流专家们身边,倾听着他们对莫焦-吉布提铁路运力分析和雨季公路运输风险的模拟推演,不时插话问一两个关键细节,迅速在本子上记录下要点。走到方稷和赵老这边时,他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压低声音说:“二位老师,咱们这算不算是把移动指挥部搬上天了?这万里高空,也挡不住咱们的工作热情啊。”他的话冲淡了些许旅途的沉闷和项目的紧张感。

漫长的飞行在工作、小憩和简餐中度过。当飞机开始下降,透过舷窗已经能看到非洲大陆粗犷而辽阔的地貌——红色的土地、广袤的稀树草原、蜿蜒的河流。一种新的期待感在机舱里弥漫开来。

飞机平稳降落在亚的斯亚贝巴博莱国际机场。考察团成员们整理好行李和文件,依次走下舷梯。一股干燥而温暖、带着特有草木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北京清冷的空气截然不同。

步入抵达大厅,一眼就看到了迎接他们的人群。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中资企业商会的会长秘书长,以及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指派的项目高级协调官阿贝拉先生(mr. Abela)和他的团队,早已举着接机牌等候多时。

“欢迎!欢迎来到埃塞俄比亚!”阿贝拉先生是一位身材高大、笑容热情的中年人,他率先上前,用流利的英语与李振邦、方稷、赵老等人用力握手,“我们一直期待着你们的到来!一路上辛苦了!”

李振邦作为团长,代表全体成员表示感谢:“非常感谢阿贝拉先生,感谢各位专程来接机。我们对这次考察充满了期待。”

商务参赞也上前寒暄:“国内已经通知我们了,全力配合考察团的工作。车子和住宿都安排好了,大家先到酒店稍事休息?”

方稷和赵老也与阿贝拉先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阿贝拉先生看着两位资深科学家,语气充满敬意:“部长先生特别嘱咐我,一定要向两位教授转达他的问候和欢迎。埃塞俄比亚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地,我们非常需要像您二位这样的专家带来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赵老笑着回应:“谢谢部长先生,我们也非常希望这次考察能成为中埃农业合作的一个新起点。”

方稷补充道:“是的,我们带来了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农业技术,相信能对埃塞俄比亚的农业发展有所帮助。”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考察团成员们登上早已等候的中巴车。车队驶出机场,亚的斯亚贝巴的城市景象逐渐映入眼帘。虽然旅途劳顿,但每个人都打起精神,好奇地观察着窗外的异国风情,心中对即将展开的实地考察工作充满了紧迫感和使命感。方稷和赵老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知道,真正的挑战和工作,从现在起,才算正式开始。

中巴车驶离机场,穿过亚的斯亚巴贝略显嘈杂但充满活力的街道,最终拐进一条相对安静的林荫道,停在了一处外观并不起眼,但安保措施严密的院落门前。这里并非国际连锁的豪华酒店,而是当地一家由中方企业长期包下、主要用于接待重要商务及技术团体的宾馆,以其安全、清净和可靠的通讯保障而闻名。

一进入大堂,一种务实、高效且略带国内气息的氛围便扑面而来。前台工作人员能说流利的中文,办理入住手续快捷熟练。墙壁上挂着中埃两国国旗,以及一些中埃合作项目的纪念照片。空气中隐约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和茶香,给人一种奇异的安心感。

方稷和赵老作为团队的核心专家,被安排在了二楼相邻的套间。推开厚重的实木房门,房间比预想的要宽敞许多。

方稷放下行李,首先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带着青草和尘土气息的微风拂面而来,远处可以看到这座城市起伏的屋顶和葱郁的树木。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脚下这片陌生大陆的真实触感。他对住宿条件相当满意——这里没有不必要的奢华,但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实用性和对科研人员需求的周到考虑,这比奢华的酒店更让他觉得安心和舒适。

这时,李振邦的声音在走廊响起,他正挨个房间确认大家的安置情况:“各位老师,各位同事,都安顿好了吧?餐厅在一楼,半小时后我们简单吃个午饭,然后下午两点准时在一楼会议室开个短会,对接一下行程!大家抓紧时间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