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战神:吕布逆天改命 > 第353章 宛北乱军 张绣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建安五年,暮春。

宛城,寒意未散,春雷未动。张绣端坐中军府案前,望着案头三份信件,神情沉如铁石。

三封信——一来自吕布,礼称“澜台令”,允互市、通粮道,却不发一兵援助;一来自刘备,言辞恳切,许以“义军之盟”,却不派将;一封最短,仅四字:

“弘农已动。”

张绣握信沉吟不语。堂下胡车儿、李堪、贾信三人并立,均不敢先开口。

宛城三年自守,虽号“豫南都守”,但内无粮援,外无强援,孤城苦撑,三面为敌。

胡车儿率先出列,低声劝道:“将军,若再不谋出路,南阳郡吏多有怨声。”

“粮道接连失散,今晨又有鲁阳义兵南遁,恐城北已不稳。”

李堪亦道:“曹操虽退守弘农,但其心不死,前日有使者暗通我城之南,扬言‘张将军孤立,降则封侯’。”

张绣怒拍案:“降?降曹操?我三拒曹书,三年自守,今日若降,颜面何存?”

“他若真重我张绣,当年曹昂之死,便不记恨;可三年来,遣兵断我、通令斥我、收我旧将,岂有诚意可言!”

三人低首不语。

张绣起身,披袍负手,缓步至帐外。

宛城春阳未盛,城头却立满斥候军卒,盔甲未解,兵马不整,唯有一城将士,日夜巡防。

他遥望北方山岭,目光如火:

“我张绣,困此三年,不为王侯,只求一线安稳。然今日世道,竟无容身之地?”

午后,城中忽报:

“北城第七营动乱,南阳郡守杨重失联,家属逃至城内,言曹操已暗收鲁阳十将!”

胡车儿变色:“南阳旧族多依曹氏,恐已内变。”

张绣怒火再起:“搜杨氏全族,锁于府后,今夜若不服,斩首示众!”

李堪欲劝却不敢出声,只能一叹。

乱世之中,人心易摇,张绣明知如此,却更不能示弱。

他转身唤笔,草书一道:

“封西门,闭北道,城中禁言三日。”

宵禁之夜,宛城鸦雀无声。

张绣独坐中堂,胡车儿奉酒入室,道:“将军,若不决策,恐城中将变。”

张绣长叹:“我知。但布不动,刘不战,曹反攻,谁可信?”

胡车儿一揖,低声道:

“将军可思‘自立三策’。”

张绣一动:“讲。”

胡车儿道:

“一,设宛为‘南都’,不隶于中原三雄,自通汉中张鲁,结为守援之盟,出路在西。”

“二,遣使江东,观孙权意向,若其有意北图,可暂借援粮、共拒吕曹。”

“三,弃宛之北,守襄之南,收荆之民、开南阳路,自立江汉之地。”

张绣凝视胡车儿许久,未语。

胡车儿退后一步,低声:“将军若无志于争霸,至少可留一脉自守。”

张绣忽而仰天大笑:

“我张绣,何曾要争?争来争去,不也困在这城墙之内!”

“自立三策?”

“好!我便遣人通汉中、使江东,若真无路,那便撤宛南走,打得一条自生之道出来!”

“世人皆言我张绣困宛自守,我便让他们看看——什么叫乱世不死!”

当夜,张绣遣人出东门三道,分赴汉中、建业、江陵。

李堪统五百斥候,封锁北郡出入口,立军法于街口:“传言者斩,泄兵事者斩!”

胡车儿整肃内营,调换门卒、焚旧制文书,于宛城之中强立“都守六署”,草拟独立军制。

翌日黄昏,城门紧闭,百姓惊惧。

张绣登城而视,忽有快骑来报:“西关外来人一骑,自称‘汉中张鲁使者’,求见主公。”

张绣大惊:“张鲁使者?”

胡车儿低声:“主公,张鲁虽地偏一隅,但其民心归之,兵亦不弱。若可结其援,西地可通。”

张绣沉声道:“请。”

入夜,中堂灯火如昼。

来者年不过三旬,自号“魏讽”,衣不甚华,语极简肃:

“我家君张鲁,久观天下大乱。曹操杀忠良,吕布无王命,刘备僭号仁政,皆不足与共。”

“唯张都守三年自守,守一地而不乱,有自立之志,亦有贤者之行。”

“我主愿遣兵五千,自汉水南来,为君开一线西道。”

张绣不语。

魏讽又道:“我主更愿以弟妹相嫁,为君结亲。”

胡车儿听罢大惊,欲言又止。

张绣却缓缓站起,叹道:“汉中虽远,然汝主识局明断,我张绣若有一线西援,便无惧中原乱。”

“请转告贵主,张绣愿开西门,设市汉地。若曹吕东来,愿共守宛城。”

“至于亲事——待我脱困,再议不迟。”

魏讽微笑:“必如都守之愿。”

张绣送其出西门,立于夜风中,长叹:

“曹操封我为逆,吕布视我为障,刘备想用我却不出兵……”

“倒是汉中此地,愿借我一剑。”

胡车儿低声:“主公,若西援真至,宛可自守三年。”

张绣摇头:“三年?”

“我只想……保我这一城百姓,不死于强敌之争。”

他望向北天,眼神如铁:

“若吕布真为王者,何不救我?”

“若曹操真有义理,何断我道?”

“若刘备真怀仁德,为何只遣人而不遣兵?”

宛城城头,张绣立于鼓楼。

身后鼓手未鸣,夜风吹动大旗。

南北三分,唯他一人,于边角之地孤军自守。

但张绣知——他终究得做出选择。

或归,或战,或弃。

下一封来信,将决定他是走,还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