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忠的死,瞬间在明州乃至全省激起了滔天巨浪。
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通过各种渠道飞速传播。
“春晖老干部休养中心”、“前市委书记”、“非正常死亡”、“疑似自杀”……每一个关键词都足以引爆舆论。
省委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和公安厅联合组成的专项工作组,连夜赶赴明州。
工作组级别之高,反应速度之快,充分说明了此事性质的严重性和上级的极度重视。
明州市委市政府更是进入了最高级别的应急状态。
所有常委取消休假,相关职能部门全部待命。
市委书记邹侠亲自坐镇指挥,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郑仪的办公室,电话几乎被打爆。
来自省里的询问,来自各方的打探,来自媒体的求证……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压力。
饶是郑仪心志坚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完全超出预料的剧变,心头也难免掠过一丝罕见的失措。
钱汉忠……竟然选择了如此惨烈、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完全打乱了他的部署!
他原本的计划,是利用换届前的这段时间,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平稳地“请”走钱汉忠,瓦解其势力,为明年自己的上位后扫清障碍做准备。
他预想到了钱汉忠会反抗,会挣扎,甚至可能会利用其残余影响力进行反扑。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老人,会用这种近乎自毁的方式,来进行最后的、也是最疯狂的报复。
自杀!
而且是如此具有冲击力的方式。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老干部的死亡事件。
这变成了一桩可能牵扯极广、影响极其恶劣的政治事件!
钱汉忠的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一个可以向任何方向解读的谜团。
是被逼无奈?是畏罪自杀?还是……另有隐情?
无论真相如何,作为推动钱汉忠离开明州的主要力量,郑仪和刘卫东,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
尤其是郑仪,他年轻,资历浅,又是空降干部,很容易被人扣上“逼死老同志”、“手段酷烈”的帽子。
一旦这个罪名坐实,不仅他个人的政治前途将彻底断送,连省里支持他的领导,都可能受到牵连!
郑仪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应对之策。
当务之急,是控制局面,引导舆论,将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必须尽快查清钱汉忠自杀的真正原因和详细经过,给上级和社会一个明确的交代。
但这件事,操作起来极其棘手。
调查深了,可能会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出更多不愿为人知的秘密。
调查浅了,又无法平息质疑,反而会让人觉得欲盖弥彰。
就在郑仪紧锣密鼓地部署应对措施,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时,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情况发生了。
市委副书记刘卫东,主动站了出来。
在省委工作组抵达明州后召开的第一次紧急常委扩大会上,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窒息。
工作组组长、省纪委一位资深副书记,面色严肃地通报了初步情况,并要求明州市委全力配合调查,务必查明真相,稳定局势。
轮到明州方面表态时,按照惯例,应该是由市委书记邹侠先发言。
然而,没等邹侠开口,坐在他旁边的刘卫东,却缓缓地、异常平静地举了一下手。
“组长,邹书记,各位工作组的领导。”
刘卫东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议室,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没有惶恐,也没有悲伤,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
“关于钱汉忠同志不幸去世这件事……”
刘卫东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定格在省委工作组组长的脸上。
“我作为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副书记,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吸气声。
所有人都惊呆了。
包括郑仪!
在这种时候,在这种敏感的事件上,主动跳出来承担责任?
刘卫东想干什么?
他疯了吗?
这等于是在引火烧身啊!
工作组组长的眉头也微微皱起,显然对刘卫东这突如其来的表态感到意外。
“刘卫东同志,你的意思是?”
刘卫东深吸了一口气,语气变得更加沉重,甚至带着一种……如释重负般的坦然。
“我的意思是,在推动钱汉忠同志去外地疗养这件事情上,我……可能有些操之过急了。”
“我过于关注老同志的身体健康,过于强调医疗条件的重要性,却……可能忽略了钱老本人的真实意愿和心理感受。”
“在沟通方式上,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当之处,给钱老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和……误解。”
“我没想到……钱老的反应会如此……激烈。”
刘卫东的声音里,适时地加入了一丝恰到好处的哽咽和懊悔。
“如果……如果我能更耐心一点,方法更稳妥一点,也许……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这一切,都是我的工作失误造成的。我愿意接受组织的任何处理。”
说完,刘卫东低下了头,肩膀微微耸动,仿佛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自责。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刘卫东这番“自我检讨”惊呆了。
他将钱汉忠的死因,轻描淡写地归结为“沟通方式不当”、“忽略了心理感受”造成的“误解”和“压力”。
并将所有责任,一肩扛了下来!
这看似是在认错,是在承担责任。
但郑仪的心,却瞬间沉了下去,一个大胆的猜想从他的脑海中浮现。
他太了解刘卫东了。
这个老狐狸,绝不可能在这种时候,出于什么“党性”或“责任感”去主动背锅。
他这么做,只有一个解释。
这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甚至……钱汉忠的自杀,都可能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那天在省委党校梅园的谈话,再次清晰地浮现在郑仪眼前。
刘卫东提到钱汉忠时,那刻骨的恨意。
以及他最后那句带着诡异得意的话,
“总不能白白便宜了你这个年轻人吧?”
当时郑仪以为,刘卫东指的是用副书记的位置换他外甥的晋升和将钱汉忠“请”出明州。
但现在看来……
刘卫东想要的,远不止这些。
他要的是彻底的报复!
他要钱汉忠身败名裂!
要钱汉忠死!
而且,他要让钱汉忠的死,成为一柄悬在明州上空、让所有人都不得安宁的利剑!
他主动出来“承担”责任,表面上是引火烧身。
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将自己彻底摘出来,并将所有后续的麻烦和质疑,全部引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他刘卫东“工作失误”造成的悲剧。
因为他承担了“主要责任”,那么其他人,尤其是郑仪,就可以暂时从舆论的漩涡中心解脱出来。
省里的调查重点,也会放在他刘卫东“工作方法不当”上,而不会去深挖钱汉忠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不会去触碰更深层次、更敏感的旧账。
这等于是在替整个事件“定性”,也是在替郑仪……挡刀?
不!
没那么简单!
郑仪的心中警铃大作。
刘卫东这看似“自我牺牲”的举动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算计。
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因“关心老同志心切”而“方法失当”的悲剧人物。
这不仅能博取一定的同情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彻底摆脱明州这个是非之地!
他现在主动“认错”,承担“责任”,省里为了尽快平息事态,很可能顺水推舟,给他一个象征性的处分,然后将他调离明州,去一个闲职部门养老。
这正是刘卫东想要的。
他不仅完成了对钱汉忠的终极报复,还借此机会金蝉脱壳,安全脱身!
而留下的这个烂摊子,这个钱汉忠用生命制造的巨大漩涡,则需要郑仪……或者说,需要明州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去慢慢消化,去承受其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
这……就是刘卫东所说的“不会白白便宜了你”!
这……就是他给郑仪上的“最后一课”!
用钱汉忠的命,作为学费!
郑仪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他看着坐在那里、低着头、仿佛承受着无尽痛苦的刘卫东,第一次对这个看似温和无害的老人,产生了一种近乎惊悚的忌惮。
好深的算计!好狠的心肠!
自己……竟然从头到尾,都成了他复仇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刘卫东的表态,果然在接下来的调查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省委工作组在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和走访后,综合各方情况,最终采纳了刘卫东的“自我检讨”,将事件初步定性为:
“由于相关负责同志在推动老干部异地疗养工作中,沟通方式简单生硬,未能充分考虑老同志的心理感受和实际困难,工作方法不当,引发了老同志的误解和巨大心理压力,最终导致了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
报告措辞严谨,但也明确指出了“工作方法不当”是主要诱因。
随后,省委很快做出处理决定:
“刘卫东同志,作为分管领导,负有主要责任。决定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免去明州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
这个“另有任用”,在几天后揭晓。
调任省政协某专门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正厅级)。
一个标准的“退居二线”安排。
刘卫东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安排,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在离开明州前,他甚至没有通知任何人。
只有郑仪,接到了他打来的一个电话。
电话里,刘卫东的声音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轻松的笑意。
“郑秘书长,我走了。”
“明州这副担子,以后就交给你了。”
“好好干,前途无量。”
他的语气,听不出半点刚刚受到处分、被调离重要岗位的沮丧和怨恨。
反而像是一个完成了使命、功成身退的智者。
“刘书记……保重。”
郑仪握着电话,沉默了半晌,才缓缓吐出几个字。
他有很多话想问,但最终,一个字也没有问出口。
有些答案,已经不需要问了。
“嗯,你也保重。”
刘卫东笑了笑,随即干脆利落地挂断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忙音,郑仪久久没有放下听筒。
一场风暴似乎过去了。
钱汉忠死了,刘卫东走了。
明州最大的两个“山头”,以一种极其惨烈和戏剧化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似乎已经被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