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皇上来了,君后也来了;不仅君后也来了,代老将军屁股后头还跟着30位朝廷大员!
而且御驾还不是乘船,是一路骑马飞奔!
蒋康宁和慕容世子是赶紧上马往府城赶准备接驾。
蒋康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和慕容世子去衙门里洗了洗脸,擦了擦头发,连刮胡子的时间都没有。
两人急忙安排好圣驾入城的一切事宜,那边就有人来通报,御驾即将抵达!
蒋康宁和慕容世子不修边幅,一路从京城快马赶来的永明帝也同样没好到哪去。
君臣相见,风尘仆仆的永明帝没打算休息,让蒋康宁速速带他去玉米田。
一群人不顾疲惫赶至玉米田,远远的,当那一片片半青半黄的玉米田映入眼帘……
永明帝紧急勒马,侍卫急忙下马上前护着他与君后下马。
此时的田间地头已被先行抵达的禁军封锁,永明帝一边往前走一边说:“给朕收一亩,朕要亲自称重!”
蒋康宁这时候道:“皇上,臣有本奏。”
永明帝停下脚步:“说!”
蒋康宁:“事关忠勇村……”
见蒋康宁面露难色,永明帝抬脚往没人的地方走,其他人留在了原地,只有慕容世子跟了过去。
蒋康宁躬身把忠勇村的亩产说了,就见永明帝的身体晃了晃,君后急忙冲过去扶住了他。
“皇上!”
“皇上!”
大臣们也紧张了,却不敢过去。
永明帝咬牙,低声:“你说的当真?忠勇村亩产34石?!”
君后倒抽一口气。
蒋康宁的脊背更弯了:“回皇上,郭县令与臣共收了3亩,皆在34石以上。
臣与郭县令商讨后过发现,别院的玉米良种非比寻常……”
蒋康宁把情况说了,也说了府城这边把别院的种子与京城的种子混在了一起的事。
说完,蒋康宁跪下:“臣粗心大意,未有发现两处种子的不同。”
慕容世子也跪了下来:“皇上,臣也有错,臣在忠勇村督查玉米种植,也未能及时发现良种差异之大。
臣与蒋县令商量后以为由忠勇村先行收获干玉米,以此来比对府城这边有几亩是混入了别院的良种。”
慕容世子坐镇忠勇村的时候玉米种子已经种下了,可以说他和蒋康宁都正巧地来了个时间差。
蒋康宁是知府,种子不过慕容世子的手,由知府全权安排。
就是谁都没想到同样是玉米种子会存在这样大的差距。
远处看着蒋康宁和慕容世子跪下了,众人都不禁面色严肃,难道说蒋康宁和慕容世子大逆不道,胆敢虚报?!
很多人的脸都黑了。
而这边,永明帝却道:“你二人先起来,先去给朕收一亩玉米。”
蒋康宁和慕容世子站起来:“是!”
四人回到人群中,永明帝让禁军放人过来收玉米,蒋康宁和慕容世子带着人下地。
代老将军严肃地问:“皇上,可是这玉米产量有误?”
永明帝同样严肃,说:“不是什么大事,先收玉米。”
从永明帝收到蒋康宁的加急信,到他赶来已经过去了十二天,玉米的水分蒸发了不少,所以现在一亩的收成肯定没有28石。
蒋康宁选了一块紧挨着之前收获的几亩玉米地的一亩,远处为官的百姓们得知需要人手去收玉米,纷纷踊跃报名。
蒋康宁命之前收过玉米的农户前来帮忙,代老将军掰下一穗玉米,剥开苞叶一看就看出了情况。
他把这一穗夹在噶肘窝下,又掰下一穗,剥开一看,脸上带了明显的吃惊。
“老将军,这玉米是有何不妥吗?”
户部尚书杨砚凑上来问,他心里慌啊。
杨砚之前就被永明帝派来敕南府督工,确保所有玉米良种全部按照要求种下后他才返回京城。
老师坐镇京城不能跟来,杨砚心里怕啊,这敕南府的亩产与京城实验田的亩产差距也太大了!
万一师弟是虚报,别说老师能不能保住师弟,他这个做师兄的也得吃挂落!
刚才蒋康宁跪的时候,杨砚都几乎要跪了。
老将军没回答,他把两穗玉米塞到杨砚的手里,又掰下一杆玉米上的两穗,剥开苞叶再看!
杨砚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老将军,这玉米怎么了?”
代老将军十分严肃地把玉米跟自己的小臂比了比,说:“这玉米长得比京城实验田的玉米长,这玉米子还大!”
杨砚要跪了,老将军,您别这么吓人好么!
代老将军心急,把手里的两穗玉米有塞给杨砚,他把衣摆往腰带里一塞,亲自上手掰。
跟来的官员年轻力壮的见状也纷纷下地,明显也是等不及这一亩玉米收完了。
代老将军和杨砚说话的时候永明帝和君后都听到了,两人过来拿起杨砚怀里的玉米穗把苞叶全部剥掉。
这一看,永明帝就看出不同了,他往自己的小臂上一比,果然比实验田的玉米明显长出一截!
玉米还未完全脱水,还不能说明这玉米的颗粒就比实验田的颗粒大。
永明帝也不知道实验田半脱水的玉米粒有多大,所以无从比较,但单从玉米穗的大小来说,是明显比实验田的大且长的!
永明帝喊:“再派人来收玉米!快些!”
又一拨百姓下了地,前面的人砍玉米杆子,后面的拖到一边开始掰,还有一拨人负责把剥掉苞叶的玉米收拢到一起。
筐子拿来了,秤也抬来了,还抬了两柄大秤。
一亩地所有的玉米被掰了下来,玉米须都被弄干净了,就为了要最精准的重量。
永明帝和君后就站在秤砣旁,永明帝亲自计数。
第一筐、第二筐、第三筐……
百姓们顾不上把守的官兵和禁军有多么可怕了,全部往前涌,就想第一眼看到这晒了十多天的玉米还能剩下多少。
所有的玉米全部称重完,永明帝算出玉米的最后重量,他深吸了两口气,哑声:“再称一遍!”
负责称重的人非常有经验的换秤,也没有人提出异议,毕竟不是头回换秤了!
等到第二回再称完,就有人忍不住喊了:“是多少?”
永明帝看着他计算出的两个最终数值,喉结剧烈地浮动。
没有人催促,许多人都从皇上的脸上看到了当初与蒋知府相似的神情!
永明帝抬头,哑声:“11石,3斗。”
极短的安静过后,现场炸开了,11石!
这晒了这么多天,还有11石!
“粮食!我们有粮食了!我们有这么多的粮食了!”
有百姓跪在地上忍不住面朝上天哭喊了起来,很快,哭声就传成了一片,就是现场的官员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谁见过如此高产的粮食!这玉米看着也快晒干,该收了啊!
代老将军跪下:“天佑大燕得此良种,吾皇真龙之子,得真龙庇佑,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所有人跪下:“天佑大燕,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是君后都跪下无比激动地高呼万岁,这不就是天佑大燕,天佑皇上么!
永明帝让所有人起来,豪情万丈地看向那一片片还未收获的玉米良田,高声说:
“得此良种,乃朕之福,乃大燕之福!此次所有种田之人,待玉米全部收获后,朕都有重赏!”
“皇上!敕南府良田众多,需要更多的良种种植玉米!”
“皇上!草民恳请能给敕南府更多的良种种植玉米!”
敕南府的乡绅们跪下祈求,杨砚客观地说:“玉米是良种,可不能全部都种玉米丢了稻谷。
敕南府身负燕国粮仓之重任,玉米要种,稻米也要种。”
杨砚作揖,
“皇上,臣以为此次玉米种植的堆肥方式,完全可以推广至其他作物农田上试验,定然也能提高稻谷的收成。”
蒋康宁附和道:“皇上,臣以为杨尚书所言极是。
此次种植玉米的所有田地不仅精挑细选,且全部做了堆肥与追肥,臣以为应当也与此有关。”
慕容世子也出列,表示实验田在种植玉米的前后是没有做堆肥和追肥的,所以这肥料应该也是关键所在。
慕容世子也表示实验田的玉米种植没有这里的密度大。
且王府的实验田当时一杆只有一穗,只有忠勇公府的实验田有一部分是一杆两穗。
因为当时主要目的是看着玉米能否在京城种植,也要试验玉米的成长情况,所以这些综合下来可能是京城的亩产有那么大差异的原因。
慕容世子还说了一件事:“皇上,敕南府的田地肥沃,雨水多,玉米抽穗需要雨水的时候雨水也充足。
臣看过后发现敕南府的玉米含水量要比在京城实验田的高,但这玉米怕是无法与京城那样晒得那么透。
这玉米晒不透容易霉变,臣认为收获后剥粒继续摊晒,务必晒干晒透。”
这方面慕容世子就绝对有发言权了,毕竟京城的实验田他也是从头跟到尾的。
来之前王石井也特别交代了他敕南府的湿度大,玉米在田间怕会没法彻底晒透。
永明帝认真听取了慕容世子的意见,道:“王世子随朕去忠勇村,蒋知府留在此处。
今日这一亩地收的玉米,蒋知府派人尽快剥粒,摊晾。”
蒋康宁:“臣遵旨!”
永明帝丝毫不打算休息,他也没心思去休息。
喝了两盏茶,吃了几块点心垫肚子,永明帝换了匹马继续上路。
还有力气的大臣就跟着,没力气的就在此处歇息。
没有一个跟来的大臣表示自己没力气了,也是纷纷上马,杨砚上马前拉着蒋康宁小声问:“忠勇村那边怎么了?”
蒋康宁的嘴巴微动,声音震撼:“忠勇村种了40亩玉米田,新鲜玉米亩产34石。”
“嘶——!!”
蒋康宁继续嘴巴微动:“府城这边有掺了2石忠勇村的玉米种子,下面的人说那玉米种子有一个成人的拇指甲盖那么大。”
“嘶嘶——!!!”
杨砚都快化身成七步蛇了!
杨砚是见识过京城实验田的玉米种子的,当时他就看出国公府实验田的玉米种子比王府的大一些。
当然,这两处的种子是混在了一起然后分了一半去敕南府的。
种子装袋的时候杨砚是在现场全程盯着的,就怕下面的人偷拿这玉米种子。
别院的种子算是王石井与邵云安和蒋康宁的私交,所以杨砚也没见这批种子。
只能说别院的种子数量太少,无论是蒋康宁、杨砚还是慕容世子都只是想着能多一点种子是一点,没有太去关注。
杨砚的小心脏是扑通扑通直跳,但却只觉得这一路奔来腰不疼了,腿不酸了,浑身都是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