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学院的试验田刚完成 “循环水道” 的最终调试,青禾就被伴生苗的异常纹路惊醒 —— 叶片上 “天下共生循环图” 的河谷青纹旁,突然浮现出层叠的淡金色轮廓,纹路间泛着细碎的 “田垄痕”,像极了山地间的梯田,而轮廓边缘的田垄痕正快速崩裂,露出灰褐色的 “贫土痕”。
“是梯田族的‘梯灵符’!” 青禾摸向腰间的布囊,囊底压着的竹制符纸已失去往日的温润,原本规整的梯田图案布满龟裂的缝隙,符纸边角还沾着些干燥的黄土,“之前梯田族说过,符纸崩裂代表梯田滑坡,这黄土…… 恐怕山地的土壤肥力已经耗尽了。”
她快步冲向学院的 “农耕观测室”,布囊中的十一颗种子随着奔跑轻轻碰撞,固沙麦与河禾的种子同时亮起微光 —— 前者泛着固土的金黄,后者透出保水的青绿,像是在主动适配梯田的阶梯地形。秦雪正对着梯田模型皱眉,模型上的土层已从顶层滑落,露出底层贫瘠的黄土,田垄间的灌溉渠也因泥沙淤积变得狭窄:“刚收到梯田族的传讯竹简,连续三年暴雨冲刷,加上过度开垦,三成梯田已崩塌,剩下的田土连秧苗都养不活了。”
秦逸的星辰剑悬在模型上方,四色光带投射出梯田的实景虚影:层叠的梯田像破碎的碧玉散在山地间,顶层的田垄已完全崩裂,黄土顺着斜坡滑落,堵塞了下层的灌溉渠;几名身着褐纹袍的族人正用木夯加固田埂,却见刚修好的田埂在雨后又出现裂缝,族人们的手上满是老茧,指甲缝里还嵌着黄土。
“梯田是山地的‘生态粮仓’,既要固住阶梯土层,又要保持土壤肥力,” 青禾的指尖轻触伴生苗的金色田垄纹,布囊中的固沙麦与河禾种子同时发热,“固沙麦固土、河禾保水,再融入梯田族的‘梯禾’特性,肯定能培育出护梯的作物。而且梯田族世代靠梯田为生,得先尊重他们的‘梯田祭’传统,不能贸然改动田垄布局。”
三日后,传送阵落在梯田族的聚居地。刚踏上山地的田埂,干燥的黄土就随着脚步扬起,青禾急忙催动绿韵能量,在周身凝成层淡绿色防护膜,伴生苗的金色纹路瞬间亮起,让周围的黄土气息变得温润几分。梯田族的少年阿梯扛着木夯赶来,他的褐纹袍上沾着泥点,手中捧着株枯黄的梯禾,稻穗上的谷粒空瘪得能随风飘散。
“土越来越瘦,” 阿梯的声音带着沙哑,木夯在田埂上敲出沉闷的声响,“族里的‘田灵珠’能量只剩两成,连调节土壤肥力的能力都快没了。三年前为了多产粮食,我们开垦了山顶的荒田,结果暴雨一来,顶层梯田全塌了,还把下面的田都淹了。”
跟着阿梯爬上梯田顶层,青禾才看清危机的全貌:顶层的梯田已变成片黄土坡,裸露的土层上连杂草都难以生长;中层的梯田田埂布满裂缝,灌溉渠里的水混着泥沙,刚灌入田就顺着裂缝流走;底层的梯田虽还能耕种,却因肥力不足,秧苗长得稀稀拉拉,叶片泛着病态的黄。田灵珠所在的祭台设在梯田中央的石台上,珠身泛着微弱的金光,表面还沾着层厚厚的黄土。
族老拄着田灵珠雕琢的拐杖迎上来,杖头的珠体泛着黯淡的金光,轻轻一碰就掉下细碎的土屑:“梯禾能固住梯田土层,田灵珠能滋养土壤肥力,可现在……” 老人望着枯黄的秧苗,眼中满是痛心,“我们试过用梯田祭祈求丰收,可每次祭祀只会让土壤更干,像是在透支田灵珠的能量。”
当夜,青禾在田灵珠旁搭建梯田试验棚。她取出布囊中的固沙麦与河禾种子,将两者杂交后,混入阿梯采集的梯禾粉末,再浸泡在田灵珠融化的水中 —— 借鉴固沙麦的阶梯状根系(适配梯田地形)、河禾的保水导水能力(防止灌溉水流失),融入梯禾的 “肥土” 特性(分泌保肥液提升土壤肥力),让新作物既能在阶梯田垄中生长,又能固住土层、留住水分、滋养土壤。
楚瑶用温火阵在棚外构建 “温湿调节层”,既保持梯田适宜幼苗生长的温度,又能凝聚空气中的水汽,补充灌溉水源;林墨的雷光剑悬在棚顶,蓝电化作细密的光丝,模拟梯田的自然光照角度,为不同层级的幼苗提供均匀光照;梯田族的族人则运来晒干的梯禾秸秆,铺在试验棚周围的田垄上,形成层天然的保土垫,防止雨水冲刷土层。
三日后,幼苗破土而出,叶片泛着淡金色的光泽,表面覆盖着层细密的 “保水绒毛”—— 这是从河禾改良而来的特性,能收集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渗入土壤;根系呈 “阶梯状” 分布,从顶层田垄延伸到底层,像固沙麦的根系一样坚韧,能牢牢锁住每一层的土层,防止滑坡;茎秆中还含有 “保肥液”,能将土壤中的贫瘠物质转化为养分,同时吸附流失的肥料,让田土逐渐变得肥沃。
“就叫它‘梯固禾’!” 青禾轻轻触碰叶片的保水绒毛,绒毛瞬间凝结出颗颗水滴,滴落在梯田土层上,让干燥的黄土渐渐变得湿润,“它能固梯保土、保水肥田,正是梯田需要的作物。”
然而,第五天的清晨,一场突发的 “暴雨滑坡” 打破了平静 —— 倾盆大雨顺着山地倾泻而下,顶层残存的黄土顺着斜坡滑落,冲向中层的试验棚;更危险的是,灌溉渠因泥沙淤积彻底堵塞,雨水漫过田埂,底层的梯田已开始积水,秧苗在水中渐渐倒伏。
族老急忙带领族人举行最高规格的 “梯田祭”,他们围着田灵珠吟唱古老的祭词,将珍贵的 “肥土草” 埋入田垄,却见土壤非但没有变得肥沃,反而因雨水冲刷流失得更快。“不能只靠田灵珠!” 青禾突然想起河谷的固沙导水网与冰原的护冰网经验,“阿梯,快组织族人用梯固禾秸秆混合梯禾秸秆,编织‘固梯保水网’,铺在每层梯田的田埂上,既能挡住滑坡的黄土,又能疏导雨水流入灌溉渠;林墨,用雷光剑激活田灵珠的深层能量,引导珠脉与梯固禾的根系相连,增强肥土能力!”
她将星陨碎片贴在田灵珠上,伴生苗的根系顺着碎片钻入珠脉,绿韵能量与田灵珠的金光交织成道巨大的金绿色光网,将整个梯田笼罩其中。当光网与固梯保水网同时起效时,奇迹发生了:梯固禾的阶梯状根系突然加速生长,在每层梯田的土层中织成道密不透风的 “固梯网”,将滑坡的黄土牢牢固定;叶片的保水绒毛大量收集雨水,顺着根系疏导到灌溉渠,疏通了堵塞的水道;田灵珠的金光愈发璀璨,珠脉顺着梯固禾的茎秆延伸,将保肥液输送到每一寸田土,让贫瘠的黄土渐渐变得黝黑肥沃。
暴雨过后,梯田族的族人纷纷跪在田灵珠旁,对着梯固禾叩拜。族老捧着块重新焕发生机的田灵珠走到青禾面前,珠体映出的梯田景象中,梯固禾已在每层梯田连成片淡金色的 “护梯带”:“梯田族愿加入共生计划,” 老人的声音像田埂上的泥土一样厚重,“以后我们会和梯固禾一起守护梯田,让山地的部族都能有饭吃,再也不用怕滑坡和土瘦。”
半月后,秦逸和阿珠沿着梯田的石阶走来时,看到的是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梯固禾在每层梯田茁壮成长,叶片的保水绒毛泛着淡金光,将雨水均匀地导入田土;梯田族人与青禾的弟子们一起收割梯固禾的秸秆,用其编织新的固梯保水网;灌溉渠已彻底疏通,清澈的水流顺着梯固禾的根系逐层流淌,底层的梯田里,新种的秧苗泛着翠绿,谷粒饱满得压弯了稻穗;山顶的荒田也被重新开垦,梯固禾的根系从顶层延伸到底层,像道金色的纽带,将破碎的梯田重新连接成整体。
阿珠抱着小雏菊蹲在梯固禾旁,花朵的根须轻轻钻入田土,与梯固禾的根系交织,金色花粉落在田灵珠上,让珠体的金光中透出温暖的绿意:“小花说梯固禾的秸秆还能制成‘肥土饼’,” 阿珠笑着拿起块褐色的饼状物体,“埋在土里能让贫瘠的田土变肥沃,以后河谷族的湿地也能用上,河禾会长得更好呢!”
青禾将梯固禾种子小心翼翼地装入布囊 —— 现在她的 “共生百宝箱” 里,已有荒原沙棘、雾沼清沼禾、高原冻禾、浅滩盐禾、戈壁抗风麦、雪域苔禾、溶洞萤禾、滨海红树禾、内陆盐晶禾、高原冰禾、河谷河禾、山地梯固禾,十二颗来自不同地域、覆盖山地、平原、河谷、海洋、地下的种子,像十二颗串联起天地农耕的星辰,构成了真正 “立体循环” 的共生网络。
回程的石阶上,伴生苗的叶片终于展现出完整的 “天下共生立体图”—— 山地的金色梯纹顺着脉络,向下连接着河谷的青纹(梯固禾过滤的雨水补给河禾),向上呼应着高原的蓝纹(冰禾融水顺着山地溪流汇入梯田),向左衔接戈壁的金黄纹(梯固禾的固梯经验反哺抗风麦),向右呼应雾沼的翠绿纹(清沼禾的耐湿基因与梯固禾的保水能力互补),天地间的水土、光热、肥力在网络中立体循环,不分层级,不分地域。
秦逸指着光图中流转的能量:“你看,这才是‘立体共生’的真谛,” 他的声音随着山间的清风轻轻回荡,“梯固禾固住山地的土,河禾留住河谷的水,冰禾守住高原的寒,红树禾净化海洋的盐,万物在立体的网络中各安其位,又相互滋养,再也没有‘上层流失、下层遭殃’的困境。”
当他们回到绿洲时,试验田的 “共生全景立体图” 已扩展到山地模型区 —— 十二色作物沿着人工修建的 “立体梯田” 生长,顶层的梯固禾收集雨水,顺着阶梯流入中层的河禾田,河禾过滤的清水滋养下层的清沼禾与盐禾,盐禾排出的淡盐水灌溉红树禾,红树禾净化的海水补充盐湖的盐晶禾,冰禾的融水则顺着立体水道,均匀地滋养每一层作物,形成一道没有浪费、没有流失的闭环立体循环。
青禾站在立体梯田旁,望着雨水在作物间逐层流转、肥力在土层中循环滋养,忽然明白:真正的共生,从不是平面的拼接,而是立体的交融 —— 山地与河谷相连,高原与海洋相通,地下与地上呼应,每种作物都是立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既守护着自己的地域,又滋养着远方的生命。而这张跨越天地、立体循环的共生之网,终将像山地的梯田一样,层叠向上,生生不息,守护着天下的每一寸沃土、每一滴清水、每一粒种子,直至永恒。